中国文明的内层核心是汉字,其它都是表面形式

还是从“努尔哈赤是不是中国人”这个话题说起。

为什么要从这个话题说起呢?

我不止一次在各种文章中强调,做大国国民,要自信包容开放。

包容和开放,只有包容,才能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包容,只有及时吸取所有其它先进文明,才能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文化上保守,封闭,盲目排外,贬斥其它文明,绝不可能有前途。

所以,我讨厌一切劳保。我讨厌一切讲规矩到死板,不知变通的人。

好,说到这里,这些和“努尔哈赤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本文想讨论的努尔哈赤,以及满清入关,就是想讨论文明的核心要素,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一直在演变,但是这个文明的核心,汉字,几千年来虽然也一直在变,但很多也没变。

这里面不变的东西,就是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是中华文明之所以不同于世界其它文明的特征所在。

中国这个概念,几千年来也一直在变,从最初中原,华北平原一小块地方,那个时候的中国,最初只是一座城邦而已嘛。甲骨文里面最早出现“中国”这个词,是何尊里面的“宅兹中国”

500

对于这个“中国”到底指的是哪里?学术界有不同解读,但大家都同意,这个“中国”是某一个城邦,有人说是洛阳,有人说是殷商旧都朝歌,还有人说是西周都城,不管是哪里,反正是一片地方,文明的核心城市。

500

中华文明起源,最初也就是华北平原这一片,后来的历史中,西周分封,四处开拓,秦汉统一,奠定基础,隋唐中兴,再造巅峰,明清衰落,彻底变革。

几千年来,围绕东亚这片区域文明兴衰,始终有一个汉字文明,独领风骚,代表整个东亚地区文明最高级别,周边蛮夷,游牧部落,一直在挑战汉字文明,也一直在融入这个汉字文明。

衡量一个文明的最高标准,其实就是文字的运用。因为,至少在古代历史来说,所有文明的运转,都必须以文字作为载体,一切文明的发展,演变,都离不开文字。

就东亚这片文明来说,其实就是围绕汉字文明。围绕中心区域的这片汉字文明。周边野蛮部落,不管如何挑战这片汉字农耕文明,甚至有蒙元入主中原,满清入关,最终也不得融入汉字文明,使用汉字作为帝国运转的基础。

所以,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文明、中国历史,来理解东亚这片历史。

实际上就是,汉字文明代表了这片土地最高文明,最先进文化,其它周边蛮夷部落,一直在对抗、挑战,最终又不得不融入。

那么,要理解努尔哈赤是不是中国人这个问题,那就很清晰了。最初,努尔哈赤的部落,肯定不算中原文化,最多是大明王朝羁縻控制的蛮夷部落之一,那时,努尔哈赤显然不是中国人,但是到了满清入关,到康熙乾隆时期,不得不汉化,不得不用汉字文明来继续统治这片土地,这个时候,满清皇帝当然就是中国人。

有一个细节可以理解这个问题。

和珅和大人这个称呼对不对?

500

各种影视剧里面,都是称呼“和大人”,大家对和大人这个说法也是非常熟悉了。所以这个称呼是历史上真有其说,还是后来影视剧的误导呢?

500

其实,当时还真叫称和珅为和大人。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满清统治集团不得不汉化的一个典型标志。

不仅是和珅,所有满族贵族后来起名字,都潜移默化遵守了这种汉字规则。

最初,满清还只是落后部落的时候,像先秦时期一样,只称氏,没有姓,所以“爱新觉罗”也好,“钮钴禄”也好,“富察”也好,都是氏,氏是区别部落的一个标志,就代表你的部落来自哪里。

500

所以,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这些女真游牧部落在文化上的落后性。这些特征和咱们先秦时期一样,只有氏,没有姓,然后每个人有一个单独名字,父子名字不像咱们今天这样有一个共同姓做前缀。

500

所以你看,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叫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他们都姓爱新觉罗吗?非也。正如孔子也不姓子,更不姓孔,先秦那会就没有姓,他就只有一个名字,然后祖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氏,这个氏是子。所以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纥,他自己叫孔丘也好,叫丘也好,反正和父亲没有一个共同的姓。

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总而言之,先秦那会区分人,首先区分他的族群,称某某氏,然后再区分某个具体的人,他有名字,这和满清是一回事,努尔哈赤就是来自爱新觉罗部落的野猪皮。

这也说明了,满清部落文化水平,最初也就相当于先秦时期。后来慢慢强大了,接触汉字文明了,接触更多汉人了,才学习了更先进的文化,有了更先进的制度。

所以后来就汉化了,从名字上就彻底汉化了,接受汉字文明姓氏区分了。

你看到康熙给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统统以胤开头,名字的第二个字还都是“示字旁”,这就完完全全汉化了。

500

不仅是康熙皇帝这么给儿子们起名字,所有满清贵族大臣都这么起名字了,所以有福康安,福长安兄弟,有和珅、和琳兄弟,都一个偏旁。

为什么要这么来啊?因为起名字这个事儿本来就是用来区分,这种取名方式非常容易区分,你来自哪个家族,兄弟都有谁,一目了然。

为什么以前起的名都五花八门,什么皇太极、阿济格啊?因为那是满文音译过来。

满文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字,和西方字母文字,一个词一个词一样,就是一个词,有不同字母。

所以,这就是汉字文明和字母文字最大区别。汉字是方块字,一个字就代表一个意思,不像字母文字必须有好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

汉字,是全世界最独特的文字,自然也就有最独特的文明了。

汉字文明这种姓氏文化,就非常有独特性。而且真的特别方便,方便到康熙皇帝也接受了。

最早,鲜卑族入主中原,后来孝文帝也是全面汉化了嘛,皇族都改称元姓了。为什么呢?因为确实更方便,更先进,整个中原汉字文明确实更好维持统治。不服不行。

当然,最初为什么会发明了汉字,甲骨文象形文字为什么成为当时最先进文明的文字,这些可能有偶然性。但是自从甲骨文演化而出的汉字,在先秦时代成熟以后,就成了东亚这片土地最先进的文明,具有了先发优势,后来再也没有任何周边蛮夷文明可以挑战,只能融入。

在挑战和融入的过程中,周边蛮夷部落文明,也给中原农耕文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汉字也在一直发生演变,语言更是在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读音方面,如今汉字普通话的读音,和最早的古音已经是完全两回事了。这其中受到蒙元影响就特别大,受到满清影响也很大,汉字从最早那种比较拗口(粤语、韩语还有很多古音保留,比如入声),变得越来越字正腔圆。

但整个文明的底层逻辑,整个文明的内核核心,很多没有变,还是儒家、道家、法家文化的某种混合体,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也延续了2000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其它表征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典型的,就是衣冠。但其实,这些都是外在表现,都是形式。

很多人不满意满清的金钱鼠尾,觉得特别丑。对清朝的服饰也不能接受。

然而中国古代各种服饰,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嘛。

500

至于发型,如今大家都留短头发,穿现代休闲服装,这比满清时期变化更加剧烈了,难得现在我们就不算中国人了?不算中华文化了?

所以,这都是表象嘛。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本来就是一种外在形式。为这个争吵,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文明近代以来受西方冲击,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观念剧变,比起满清入关替代明朝的变化程度,不知道又超出了多少倍。

这其中最大的转变,一是逐渐接受西方现代科技,二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式政党组织,重新从底层再造中华。

难道今天我们就不算中华文明了吗?

虽然有这么大的变化,但咱们文化的载体,还是汉字。

总而言之,对待中国古代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待满清入关这个问题,不能太皇汉主义。

对待未来文明挑战和文化融入,也不能太皇汉主义,更不能太封闭排外。

要始终认清,古代东亚这片土地,一个主线就是汉字文明被周边蛮夷部落不断挑战,不断融入,中国这个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所有的挑战和融入,都是为了让这片古老土地的文明维持更大活力。所以不管是五胡乱华也好,蒙元入主中原也好,满清入关也罢,都是历史上的某个必然。

千万不要站在皇汉立场,觉得我皇汉就天经地义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蛮夷就是异族入侵。

也不要觉得蛮夷入主是文明的倒退,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蛮夷能够入主中原,恰恰是中原王朝自身出了问题。

最后两千年古代封建王朝,走向皇权专制巅峰,这条路走不下去,靠自身已经无法突破历史周期律,明朝的灭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满清的入关本身就证明了,当时的汉人王朝已经烂到极点了。

所以不要有皇汉思想,汉人王朝历史上曾经就是烂到极点了,这没啥不好承认的。

满清能够入关,恰恰证明了满清政权的组织力度,已经超过当时所有汉人政权。

所以要站在一个更加开放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不要盲目封闭,不要老保,不要仅仅从一个汉人的角度来看历史问题,看中国文明。中华文明并非只是汉人文明。汉人的概念本身,也和中华文明一样,始终在剧烈变化。

现在的大多数汉族,如果要追溯祖先,不知道有多少蛮夷。最早的五胡乱华,后来蒙元满清,多少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血统?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纯正血统,中华文明也从来不搞血统论。

中华文明核心就是汉字。只要汉字不灭,即中华文明不会灭亡。只要这片土地还在以文字作为文化载体,那就是中华文明;只要接受了汉字文明,那就是中国人。

所以,一句话,努尔哈赤或许不是中国人,康熙乾隆肯定是中国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