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留念(1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处世
花甲留念(1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处世
夏红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字记载史,自从文字出现后,绝大多数中国人怎么过完一生的?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在儒家、道家、兵家等三家思想指导下,度完自己一生。
儒家对中国人最大的影响是怎么处世?
什么是处世?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家庭关系、个人与 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以孔子创立的儒家规范了中国人的处世准则,如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也可以延申到社交活动、政治活动等。举例如下:
一,富贵观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富贵是短暂的,不能持续和长久,如靠贪污、受贿、行贿、诈骗、抢劫等得来的富贵。
1.2,“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意思是:太自私的人,只顾自己得利,不管他人利益,会引起众多人的怨恨。因此自私自利的人,与他交往的很多人对他会产生怨恨。如果团队有此类人,那么团队里面的配合、协作和团结,维持和做好面临更大的难度。
二,人际观
2.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意思是:礼的作用,就是贵在大家和谐。这是先王的治国之道,这是美好的体现。因此要用礼制、礼仪、礼节等规范大家行为举止,让大家和谐相处,这就是美好生活。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友善的氛围,但他对具体问题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盲目附和对方;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见解,对具体问题盲目迎合他人看法,虽然表现上与他人友善和谐,但内心上并不认同。这告诉人们:在对待具体问题上,要畅所欲言,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同想法和观点,后大家以理服人,达到求同存异的结果,最后做到心灵相通。这是君子的真和谐!如果只要主事的一说,下面的就马上附合,人云亦云,表面看起来高度一致 ,实际上下面的人阳奉阴违,各怀鬼胎,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这是小人的假和谐。
2.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忌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之一。具体表现:一是把自己讨厌的人,强推荐给熟人,以邻为壑;二是把自己不须要的东西硬塞给别人,别人又不须要,让别人尴尬难堪。这告诉人们,做事要首先尊重他人,为他人做事,先征求他人协商,问同不同意,不同意,就至此为止;同意,才做后面的事情。否则,强推,短时内他人嘴角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不悦,难免尴尬;长期后他人会躲你而走,关系从此画上句话。
2.4,“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意思是:自己想站立而也要别人站立,自己想达到而也要别人达到。扩大而言,自己不要独占独想,自己行,别人也行。公平竟争,追求双赢。
2.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如果信仰或战略目标根本不同,那么你我之间就不能做为同事、伙伴、同志而共同策划谋略,即无法同频、无法同道,自然就无法谋事。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人心所向,天下无敌。失去人心,就丧失众支持,自然而然枯萎凋亡。所以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人无敌于天下。”
2.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在现在中,这就是君子受人欢迎的原因所在。君子千方百计帮人说好话、做好事、促成功;而小人见不得别人好,千方百计动烂事,打压挑唆,威逼利诱,让别人受挫、失败。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意思是:人如果连信誉都没有,还可以干什么?做人,讲信用的重要性。其实,从书本上、从宣传上,大讲特讲,做什么都要讲信用。然而现实里,不讲信用的太多太多。兑现承诺,讲契约精神,不论国家之间、团体之间、个人之间,都很难,所以让人不得不防。
2.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等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就是通常所说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样怨恨就少很多。否则,对人说话刻薄;出了问题,不找自己原因,总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必招来众人对你的怨恨。哦,“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
2.10“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做人的祸害在于爱当他人的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爱当他人老师,在别人面前傲慢、自大,凡事都喜欢教育他人、指导他人、批评他人。叫人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其实自己水平一般般。搞得别人与自己关系僵硬。反过来讲,即使你能力超强,对人对事,一般情况下就点到为止,有时该当观众,不怕别人出错。当然,别人愿意您教,你愿意教,就是另外一回事。如此与大家关系才顺利。
2.1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太甲》)意思说:天做的灾害可以躲避;自己作的罪孽,无法躲避,须自己承担。人生,须信因果关系,过去所做,结果不管好坏,今天必须接受;今天所做,结果不管好坏,明天必须接受。所以要对未来负责,今天所做一切,须认真思考、权衡,言行须谨慎,要预知结果。
三,学习进步观
3.1,“不迁怒,不贰过。”(《论语》)意思是:不会迁怒于人,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因此不要随便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别人不会是你永远的出气筒,否则别人远离你,或与你怒怼。再不犯同样的错误,逼迫你经过学习、总结来提高能力。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学习而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不结合学习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疑惑永远不解。换个角度讲,怎么做到学习好?第一要会思考,第二在学习中解答所思考的问题,消除疑惑。这样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中思考,在解答一个一个问题中变得清醒,你的知识、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3,“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唐.韩愈《师说》)意思是:道理在那里存在,老师就在那里。告诉爱学习的人们,学问与贵贱无关,与年龄无关,与姓别无关,与种族无关,与国籍无关,与敌我无关,与好恶无关,道理所在,老师就在。老师明确在那里,就须大胆、公开、直接、精确、高效地向他学习,尽快把他的学问、技能学到手。
3.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任何书都是人写的,人无完人,当然书中难免疏漏之处,书中难免有局限之地。所以读书,不可太相信作者,太迷信书中内容,须经过自己去验证书的真实性、可信度。
四,主见观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前瞻性,到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吃亏后悔的。
4.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智、仁、勇,为当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公心第一,私欲第二,懂得利害,能取舍,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心中明白真理所在,为了追求真理,不怕眼前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所以没有畏惧。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什么叫了智慧?什么叫聪明?对于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让人感觉你实在、诚信和谦虚,值得与你交往。对于能力,不行就不行,行就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却装起,硬要去做,那么马上就要坏结果。坏结果的出现,最简单让你处于尴尬的地步,然后让大家对你失望,影响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当然,如果对方让你做去,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这能力,但是对方给你时间,给予投入,让你去试,那么你就大胆去做、去试。还有自知能力缺乏,平时以此能力为目标多学习、多思考,向它靠拢。
4.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意思是:君子不因为某人说得漂亮就推举他,不因为某人有不足就废弃他好的言论。因此要以务实的眼光,甄别他人说话的真伪,不因他人美言就重用他,不因他人人品差就放弃他的良言。
4.5,“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言行是否一致,是观察、评估一个人的金指标。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评估一个人,不仅仅看他在台面说得多好听、多动人,而更重要看他在台下做什么。现在社会上说得好的人比做得好的人多太多,但兑现承诺的人太少太少。正如孔子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二,修养观
4.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思是:天道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须效法天道,须奋发图强,永不松懈;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须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因此君子须自强不息、包容万物。
4.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意思是:看到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比自己德行差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有没有类似的毛病。以贤为参考物,比较自己的优劣,反省自己,补短板,固强点。儒家强调内省,这是生命中个人衡量自己强弱的方法之一,有则变强,无则变弱。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即杀身成仁,为了理想,敢于牺牲,“唯有牺牲多壮志。”正如他说的类似的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富大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乱),贫困卑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面对威武不能使我意志屈服。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这是真丈夫!真君子!!不过,现实中太少太少。孟子又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意思是:身处贫穷、身陷逆境时,不消沉、不染恶习,而要出污泥而不染,保持洁身自好,保持进取,专注修身养性;显达时,不仅仅自己得势得利,要心怀天下,要造福天下。这种理念在五千的中华民族中始终不衰,活力永恒,影响了每一个有志向的中国人。
相似的话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思是:人穷时不能丧失道德标准,发达时不能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
4.6,“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意思是: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欲望太高,虽经自己不断努力,仍高不可攀,那么就会不断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这样会慢慢消磨自己斗志,最后不得不放弃。欲望太多,自己精力和能力有限,难于个个实现。所以欲望须少而精,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步步推进。
4.7,“不怨天,不尤人。”(《论语》)意思是: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不怨天忧人,主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五,进孝观
“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所有的行为忠孝为最先。如果一个人该孝时不进孝,那么这个人不会有感恩之心。面对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谁愿意给他打交道?给他深交?没有感恩的之心的人,至少表现有:无感恩之心,易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甚至恩将仇报。
六,立志观
6.1,“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意思说: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交给此人,一定要先让他内心痛苦,让他的筋骨劳累,让他肉体皮肤饥饿,造成他身体缺少并疲乏。在这种恶劣状态下,他所做所为总被干扰搅乱,不如人意。通过以上种种磨难,让他动心醒悟,忍性增加,显著增加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告诉人们,要做大事的人,须在肉体上受其折磨,在精神上受其磨难。挺过艰难时期,熬过逆境、挺过险境,才能具备常人没有的智慧、能力、心理、斗志和勇气。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6.2,“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孟子》意思是:君子为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知道可做之事就必做,知道不可做事就坚决不做。这就是君子做事和不做事的准则。这告诉人们:君子会审时度势,懂得对错,明白优劣,知道轻重缓急,然后决定做与不做。
孙子说过类似的话:“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
构思2024.4.25.10:10.初稿2024.5.19.10:01。定稿2024.7.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