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尤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中国,实际进入了一个文化平台期

【本文来自《为什么伴随着中国的强大,没有产生享誉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现代中国,尤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中国,实际进入了一个文化平台期,一个已经经过激烈文化冲突与跨越的文化平台期。在这之前的故事壮丽,其后的要相对平和平缓得多,处在一个类似小修小补小从外吸收并不断反刍消化的阶段一一当然这小是相对于中国彼时之前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个人、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

中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文化上实际经过了差不多二十年的反刍、消化、回味乃至回醒期。此阶段,虽然经济在上了平台后不断发展,但在大众文化上,总体上还处于不定而还有所不知怎言的状态,因此这时既可以说空间的光芒因到了一个新平台而很无限,也可以说此时的空间又有点飘尘众多,一副尘埃未怎么落定的状态。这一状态,实际也可助不少特别的文学作品临世的,但可能大家都较疑心聚力于忙钱忙事忙经济,并无太多的暇以及太清净的心境去面对、细感、细述这一状态吧,真能深触人心、令人十分感怀的作品并不多,即便有也被人匆匆而看。不知今后若干年,有无已从先前忙碌中净心下来的人,会回味而写出醇厚的作品,使这一段时期的状态,不被厚实文字错过错失?

现代中国文化上的壮阔、激越,还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时代。有人可能对此不同意。不可否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文化也有过大的激荡,但这激荡多多少少实际已是个入口后的肠胃消化、汰取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和先前的文化碰撞比起来,壮怀激烈程度相对有限,而且如放在世界文化中看,容易给人一种只是还不太适应环境及新环境,从而还有所整衣理鬓的感觉。

现代中国这种在出门前还自作整理的状态,是不太为外界看重,而较为中国人自己看重的。就此,实际也是可有不少隽永作品临世,从而构成很有意思的极具阶段性特点特征的一块作品的,但在文学在当今式微的状况下,这一状况可能还须期盼得解。

总体而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文化已进入结果的状态,而新树新枝的选育、载种、梳理及其中的各种不可谓不剧烈激烈的冲突、融熔,则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这之前的文化意义、文化变革意义,即便放在全球、放在整个历史中,也是不多见而极具长期价值、回味与启发价值的。而这样的内容,是一部作品一一一部称得上伟大的作品就能作述的吗?

一部乃至几部伟大作品,更有可能做到的是反映它。

个人认为,这一内容实际需要一个阵列的作品一一包括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品,包括前面时期已有的伟大作品一一才能较真切地反映它、作述它的。

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早在前面,只是现时的文字似乎还有所不济,因此回顾展现得有所不及。

一点孤陋寡闻的薄见,谨供参考、浏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