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才是最准确的产品经理

作者 | 阿一

来源 | 最人物

500

长久以来,在有关教育的讨论中,有许多惹人羡慕的名词:“学神”、“哈佛女孩刘亦婷”、“常青藤”……然而,这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教育叙事相距甚远。

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妈妈往往是带娃的主力,她们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有平凡的生活,也承担着普通的重量。在为孩子做选择前要权衡利弊,事事亲力亲为,时时绞尽脑汁。即便如此,她们中有些人仍然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孩子的未来一起,构成了每一个普通妈妈所面对的课题,每一个普通妈妈的故事,都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

张元(化名)是一个职场妈妈,孩子读小学,“比起经验更相信理性的教育方式”,“对前沿教育信息十分敏感”……她的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同类”,所以当她决定成为样本,改变发生的量级也是成千上万的。

500

500

张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软件测试工程师,说话很讲逻辑,回答问题时清楚又妥当,在谈到育儿话题时,坦言也经历过迷茫。

今年9月,张元的儿子升入小学二年级。一二年级作业不多,“孩子回家写完作业什么也不学,家长心里没底。”

同样心里没底的妈妈们组团群聊,她们在群里分享学习资料、补习班资源和教育心得,有人将补习机构列成表格,陈述优缺点。猛地一看,或许会惊讶于当今育儿资源的丰富,却容易忽略背后的试错成本。

500

以英语启蒙为例,光是这一项,张元就尝试过动画片、儿歌和几个APP。好不容易用儿歌教会26个英文字母,之后学习自然拼读时发现,字母这一课又要从头来过。

儿子稍微大一点开始上线上的英语直播课,一节课有一二十个学生,每学一个单词老师都会挨个让学生读,站在老师的角度,每个学生都被照顾到了,但从张元的角度,“我的孩子听了十几遍不太标准的发音”。

一段时间后,张元把线上直播课停了。张元也知道“叫停”的代价太大,“再进入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又是一次从头开始,因为每个体系的大纲都不太一样。”

抛开教育体系,仅仅是让孩子做题,妈妈们想要研究透彻也极不容易。妈妈群里有人将各种教辅资料按照难易程度排名,“比如孩子考95分以上选择一种教辅,考80分以上选择另一种教辅。”

“好像是这样,我记不清楚了,群太多了,消息也太多了。”张元感叹。

500

张元的儿子是班里的尖子生,能掌握大部分内容,只是个别知识点需要加强,但教辅都是按难度划分,很难捕捉所需要的知识点。“我也不能把这些教辅都买回来,这不现实。”

张元的理想状态是让儿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系统性学习,像很多普通妈妈一样,她们对于让孩子达成怎样的学习状态往往是清晰的,但找不到实现的路径。“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学。”

没有妈妈愿意在孩子身上试错,因此妈妈们总是格外善于自省,“如果我最开始把好关,选择对的体系、坚持下去,孩子的试错成本说不定会低很多。”

密密匝匝的“选择”织成一张网,孩子没有很多时间慢慢去寻找出口,张元知道,自己必须从网里冲出来。

“决定参与学而思学练机内测的时候,我没有想太多。”那是一个妈妈本能的主动,“我想站在用户的角度提一些意见,因为我知道什么样的模式对我的孩子更好。”

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妈妈才是最准确的产品经理。


500

在张元加过的家长群里,学而思学练机的内测群可能是“成分”最复杂的。“每个年级都有,全国各地都有。”

四面八方的家长凑在一处说的无外乎育儿,细聊起来会发现各地的课本天差地别,但家长们想要为孩子多做一点的心相差无几。

张元把样机拿回家时,家里已经被之前买来的教辅书堆得满满当当,“都是跟着孩子的年纪一套一套买回来的。”

她参与内测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学练机的资源“厚度”,确认从启蒙到高中都有,张元舒了一口气,“再也不用一盒一盒从书店搬了”。

她的手机也跟着减负,过去每套教辅都对应一个APP,多少套教辅就有多少个APP。她回忆,最“壮观”的时候,孩子的书桌上有课本、教辅、练习簿、平板、手机摊开放满一整张桌子。

孩子学习的时间也更灵活。过去,她送孩子上线下辅导班,课时长度和路上时间差不多,孩子在教室里上课,她就在教室外边等边工作。

她像这样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有时候加班回家孩子已经睡了。有限的精力让她很难完全兼顾育儿的角色。张元会反省,“我的孩子没有错题本,是我没有帮他养成好习惯。”

学而思学练机上的错题管理功能,抵消了她的这部分负罪感。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学练机会构建出“智能出题-智能提示-智能批改”的循环链路,批改之后题目会回流到错题本。“孩子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家长一目了然。”

阶梯式的分级练习又呼应了张元对个别知识点针对性训练的需求,“瞄准某个知识点,孩子可以从A级练到A+级,这样就省去了我针对知识点挑教辅的精力。”

500

彩色类纸屏显示柔和,有专业护眼认证,也减轻了妈妈的担忧。最近一次视力检查中,张元得知儿子近视50度,在同龄孩子里不算好,这成了她近期的一大苦恼。

妈妈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转得更快一些,参与内测对张元来说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一方面,学练机更高效的教育模式释放了她的一部分精力;另一方面,她感受到一种体谅。

在整个内测过程中,每2天一次的模块任务将功能拆分开来,张元不是每次都能按时跟进,这种情况在内测群里普遍存在。群里的负责人也不会追着在当天要一个结果,而是在周末把重新整理好的链接发给大家,不会给家长造成太大压力。

每次写反馈时,无论要求如何,张元都会利用自己作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训练,尽可能准确地还原问题。这是她对工作人员的理解,也是她与妈妈们的共振,她们有共同的处境,一个人的想法或许可以帮助更多妈妈。

然而在反馈内容上,负责人是毫不松懈的。“有时候我遇到的问题,其他家长也有。但是学而思的老师说,就算大家遇到同样的问题,也要分别提交。”

“他们应该是要看出现频率,我是这么猜的。”张元不曾见过机器背后的开发者,不曾亲耳听他们讲过其中的逻辑链路,但拿着彼此倾注了真诚所创造的产品,总能心领神会。


500

“快。”

包括张元在内,不少参与内测的妈妈都提到同一点:从提交反馈到做出调整的过程很快,短则几小时,长的也不过几天。

家长看到每一个问题的快速解决,背后都有设计、测试、研发等等各个部门来保障。“我们一直会有人值班”,产品研发工程师海浩(化名)说。

家长提出问题只是一个开始。张元回忆,她曾建议在错题本的基础上增加举一反三的功能,也就是让AI根据孩子的一道错题,延伸出更多同类题目。“家长会有一种感觉,一道错题,孩子能再次做对,但不一定就真的是掌握了。”

这与产品经理的思路不谋而合。事实上,早在内测开始之前,产品经理就已经预设了很多反馈和对应方案,让反馈的落地更高效。

错题举一反三的功能很快上线,张元说:“这是纸质教辅做不到的,没人有那么多精力去找同类题。”

她的另一则反馈是,孩子的字不像大人那样标准,歪歪扭扭、大大小小,有时会出现识别错误,导致误判。

500

与产品设计相关的问题相比,这类细微处的问题才是大多数。在产品研发人员面前,这些问题不区分大小,只区分优先级,“问题没有大小之分,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千千万万”。

越是细小的问题,越考验耐力,要一遍遍地磨。一版、两版、几十版。

一个个年级铺过去,一个个地区铺过去。描述问题的句子越来越长,代码抵达的地方越来越微小,橡皮擦功能漏洞、页面不美观、错题数报错……就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问题落在各个环节,你需要不断去及时响应,去权衡。”产品经理海樱(化名)说。

“用户是复杂的。”人的思维、意识和关系,远不是数据分析和测试所能模拟的,嵌入育儿的日常,关照育儿的家庭,就是内测的意义所在。

500

当然,通过内测最终上市的学练机,也不是一个最终形态。在与产品研发工作人员对谈时,他们时不时会提起它依然不完美,它依然可以更好。

比如产品上市一个半月后上线的“屏上听写”功能,就来自于一个小众的声音。一个广州的妈妈提出:明明已经是学练机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把生字词写在纸上?

产品经理海樱解释:“孩子考试是在纸上,我们的初衷是还原日常的使用场景,但用户认为使用学练机的场景要更高效,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更新了相应的功能。”

类似这样的意见收集从未停止,每个月,各个渠道的留言都会汇总到产品经理手上。“就像开早餐摊,如果只开在小区楼下,满足小区住户就可以,如果开成连锁店,就要符合更多人的口味。”

学练机让机器两端的人发生具体的故事,解决问题,也产生温度。

教育类产品不仅是一个代码和金属组成的工具,归根结底,是靠拢并走进一个个普通妈妈的世界,成为家庭教育的的辅助者、孩子成长的参与者。

那些留存的历史记录,是像学而思这样的厂商持续理解用户、努力帮助用户的脚步,也是妈妈对孩子朴素而热烈的情感,也是一个家庭在育儿道路上迈过的种种难关。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