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夹火箭,其意义真的重大吗?细说舆论场上“大航天时代的逻辑谬误”

马斯克的火箭回收成功,又见互联网上欢呼声一片。

500

我理解中国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传统,但我更确信教员那句“实事求是”是对这种理念的补完。

即便是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去鞭策自家孩子进步,也不能罔顾事实,夸大事实,甚至过度贬低自家孩子,这样不仅难以令其进步,甚至会令其叛逆。

自金融资本占据经济的大头后,寅吃卯粮、畅想未来的事情就大肆蔓延。

被金融资本波动高度绑定的美国,即便在其为数不多的实体产业端,也习惯上了炒作概念以换取金融市场的繁荣。

这是别人的生存之道,我们没必要嘲讽,毕竟世界是多元的,即便是头猪也有猪的活法。

我们需要想明白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该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对于SpaceX正在做的事情,我也是这个态度:

1)客观认识其技术优势的具体面。

不否认SX有其领先的技术点,但这种点是否足以构成面,这种面是否足以构成矩阵,这种从一维到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技术演化过程,绝不能忽略。

首先,不同细分方向的技术是有差异的,比如中国能完成月球背面登陆,但美国不行。点上的技术优势,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逐步演化成面的优势,矩阵的优势。

这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需要多种要素支撑,单一点上的优势,未必能形成面的优势。

其次,技术不等于产业,产业需要更多的条件来支撑,产业也需要稳定的应用场景来落地。马斯克只是外包了NASA的一个技术开发项目,即便这个技术得到突破,最终是否能转化成一次庞大的星际远征,这背后所需要的资源是马斯克一个人给不了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SX的技术优势、甚至局部的产业优势,也会因为其应用场景所对应的高成本而使得这种技术无法被美国独享。

2)客观对待围绕太空探索的宏大叙事。

与互联网、AI技术不同,太空产业的应用场景先天要比前者高出几个量级。如果锚定的是类似“火星移民”、“人类星际远征”这种宏大项目,则更是得举全人类之力不可完成。

所以愈是对马斯克所取得的小成绩进行宏大叙事,就愈会失去“科技舆论战”的效果。因为,宏大的东西被宏大的应用场景之需求所束缚,宏大到没有边际的事物,就不可能避免被全人类参与。

美国若是垄断某个技术,阻碍全人类参与星际移民的宏大项目,那这个项目成本和风险就会被美国人全数承担---此种代价,即便是巅峰时期的美国都承受不了,何况现在这个日薄西山,工业能力全民退化的美国。

所以网上这种拿SX星际移民宏大叙事嘲讽中国的人,其逻辑是崩坏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些人将SX吹成开启大航天时代,人类进军太空的前奏,以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背景来嘲讽我们又将陷入闭关锁国的落后中,让美国人在太空竞争中占得头筹。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唬人,但实际上是纯粹的刻舟求剑。

我很早就说过,太空殖民和航海殖民不是一个性质上的东西,太空殖民的进程一定会比航海殖民缓慢。

其中一个底层就是,大航海时代,殖民者无论怎么出航,其始终还是在地球上打转。去到一个地方,就有现成的生存资源,只需要动手抢占。

所以大航海的所有成本,都在出航与掠夺两个前期,只要扛过前期,把原住民征服,那么剩下就是攫取资源就完事。

但太空殖民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太阳系内的行星上都不具备直观的可以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开拓到这些行星上的成本与风险也远大于大航海本身。

因此,太空殖民与大航海殖民的成本区别,一是开拓前期的成本几个量级的高;二是到达殖民地之后获取资源的成本的难度更是指数级的增加。

这就决定了,星际移民绝对不是单纯的火箭技术,还需要资源开采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生态环境、新能源技术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是一个宏大的技术矩阵。

3)认真思考人类进军太空所需的技术矩阵

为了规避这种逮着技术点猛吹的行为,我在这里必须强调技术矩阵的存在。

支撑人类完成星际移民的,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火箭回收技术,而是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矩阵。

这个矩阵包含了能源、基建、生态、农业、航天等多个维度。

建立这个矩阵之后,我们就可以反过来看看,在这样一个技术矩阵中,马斯克回收火箭的贡献能占多少?

其实也就是探索出了一种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路径而已。

甚至对于发射火箭成本这一单项进行定性分析后,你会发现它更大的价值是在商业航天领域。因为如果是星际移民这样一个宏大工程的话,发射火箭的成本倒不是最关键的,

人类可能更需要考虑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能源能够让星际飞船长期飞行,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障移民基地在太空环境中不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在这个技术矩阵中都要比回收火箭高几个量级。

同样,即便是某个星际移民项目刚需发射器的回收,那么回收火箭技术也并非SX的孤案,以不同的成本,哪怕贵一点搞出来的回收方案,只要其效果比SX更好,那么SX也没法取得决定性优势。

实际上,互联网上狂吹SX的人犯了,或者说刻意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即是:

1. SX的回收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并不具备全域优势,它只是一个局部的技术点的一个局部的技术方案。

2. SX的火箭回收技术在星际移民、太空竞争这个宏大命题下,并不具备矩阵优势,中国如果搞出可控核聚变,那么就算你的火箭发射器部分能回收,那又如何?

想明白上述道理后,你会觉得这些把SX吹成人类之光的人真的很无厘头。他们到底是在表达一种逻辑,还是一种情绪?他们对于人类科学发展的态度到底是严谨的,还是娱乐化的?

4)同样的技术,中国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版本?

Sora的狂吹炸出了国产的Vdu,炸出了B站现在一堆用AI生成视频的营销号。

这就不禁让我觉得,对于技术本身,其实舆论和现实是存在信息差的。

比如马督工曾经拿SX狂踩国内的航天产业,但实际上国内的商业航天搞得并不差。

所谓的技术优势,到底有多少是美国人真的有,又有多少是我们都有,但人家美国人宣传得更大声?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特别是在反驳那些吹SX的人时,我们应该首先想想这个问题,去查一查,了解了解,避免落入别人预设的场景之中,妄自菲薄。

结合上面四点,我从不同的维度对于狂吹SX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第一个维度:技术矩阵维度,这说的是火箭发射器回收技术在星际移民、太空竞争所需要的综合性的技术矩阵中,它的占比并没有吹得那么高。

第二个维度:宏大叙事的现实约束维度,这说的是星际殖民的成本问题,它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不要被马斯克的火星移民炒作给迷糊了头脑,人家要的是股价,刚需讲好故事,刚需透支未来。

第三个维度:信息的不对称维度,这说的是中国做事喜欢闷声发大财,好的东西不一定拿到台面上,而美国人做事情喜欢大声起鼓。两种文化重叠,会叠加出一些中国技不如人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甄别哪些技术是美国独有,哪些技术是我们都有但我们不吭声或者被美吹们选择性忽略。

三个维度囊括的东西已经足够多,对于美吹来说就是纯纯的降维打击,大家如果在跟着些吹逼客们斗嘴时感到困难,可以参考参考我这三个维度,希望能为你们带来怼人的灵感。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人优秀的东西我们不去否认,也可以学习,但是学习和肯定的前提是实事求是,要清楚知道别人这个优势在整个技术矩阵中的占比以及我们到底能学多少。

拿科技贩卖焦虑,这是营销号的谋生手段;拿科技炒作价值,这是金融市场的谋生手段;但客观,实事求是,以整体论阔,以还原论剖的方式看待科技,这才是求知求真的人该有的态度。

此外,对于大航天时代,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原因我也说了,在宇宙的星系间穿行和在地球的各大洲上穿行是两个概念,人类的星际航行时代虽然听着热血沸腾,但仍然需要时间沉淀。

当下对于人类社会影响更深,更可能在半个甲子之内落地的,一是新能源技术革命,二是AI技术革命、三是生命科技,这三项东西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至于大航天时代所畅想的星际移民,它可能会是下一个阶段的,是在这些前置的技术基础上逐步演化出来的。

而当下务实的航天航空技术,更多是对于地球通讯的服务,对于近地资源(地月资源)的开发。而且资源开发也并不等于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因为将月球的资源运回到地球上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就是展望科技能给人类带来的无限未来;脚踏实地就是给这些科技项目算算账,估一下它多久能成。

产业资本将人类异化成做事的工具,而金融资本则将人异化成编故事的高手---而美国作为金融资本异化下的,集体沉入社会性梦境的群体无意识吹逼国,把炒作金融价值玩到了化境的地步。

这种宣传能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更多是作为回归脚踏实地的反面教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