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蒋介石,从亲密战友到背后插刀

500

张学良作为军阀二代,起点就比别人高很多。军校毕业刚出道,就直接担任上校团长了,这和当时一般的军校毕业生入伍后从中尉排长开始起步相比,就已经高了很多了。其实现在也还是这样,一般军校毕业生起步都是中尉副连,实际上也就是排长的级别。但张学良有个好爹,所以起步就是上校团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当时华北地区的北洋军阀群龙无首,于是张作霖被拥戴成了海陆空军大元帅,并组织了安国军政府,张学良被任命为上将军团长。当时在北伐军这边,基本上也是这样的配置,北伐军从广州出发的时候,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及之前投降北伐军的地方军阀,多数也都给了上将军衔。比如程潜、张发奎、谭延闿、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这些人都是上将。

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接替张作霖,成为奉系首领,依然是上将军衔。不过这时候全国的上将很多,但张学良这个上将确实是实至名归的,兵多将广,实力强劲,虽然退回了东北,但和日本背靠背,依然足以划境自保。一直到1928年底,张学良顺天应人,宣布改旗易帜,实际上等于向南京国民政府投降,军衔依然是上将。

不过这时候原来的北伐军已经四分五裂,先是宁汉之争,后面宁汉合流,接着就是因为裁军问题引发的军阀混战,桂系、冯玉祥、阎锡山等都成为这一波反对中央军的骨干力量,张学良则作壁上观。一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中央军的重点用在南方,而在北方则处于比较被动的态势,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打得中央军节节败退,如果不是碰到雨季,大军行动不便,冯阎联军就要打到合肥、徐州了。

500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学良突然以调停的名义率兵入关,控制平津,直接威胁冯阎联军的后背。加上此时冯玉祥的部下这时候也在重金收买之下分化瓦解,败象已现,所以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之后,阎锡山很快就背盟,退回山西,冯玉祥的部队也全线瓦解。张学良可谓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所以之后被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名义上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虽然他的军衔仍然是上将,但是他的职务比其他的上将就高出了一大截。

也是因此,在中原大战之后的全国,南方是反对中央军,北方则是反对张学良的东北军。九一八的时候,张学良本来是有意回援东北的,但是中央给他的电报让他不要回去,就是因为一旦张学良挥军出关,华北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就又要大乱起来了,韩复榘、石友三、阎锡山、宋哲元等人这时候在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所以,中央要张学良以大局为重,东北的事先请国联调停,可以暂缓。

但之后在全国政治舆论的压力下,张学良不得不通电宣布下野,出国考察,去欧洲逛了一年多。等他再回国的时候,红军正在闹得天翻地覆,北方的鄂豫皖,南方的中央苏区,都让国民政府不得安宁,屡次调集大兵围剿,最后却都铩羽而归。而当时国民政府认为中央苏区靠近江南腹心地带,威胁最大,所以中央军主要用于围剿中央苏区,而抽调不出兵力去围剿鄂豫皖苏区。于是张学良回国之后,马上就奉命率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去了,驻节武汉。

鄂豫皖苏区之前对付的主要是地方军阀部队,多数实力一般,战斗力不太强,而东北军当时在各地军阀中不仅人多势众,兵多将广,而且装备精良,并且有自己的空军,所以战斗力在地方军阀中是一流的。东北军开始围剿后,四方面军就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先进入陕南,再转到川西北,才站稳脚跟。而张学良则奉命继续追击,从武汉一路追到西安。而且,张学良的东北军一进入陕西,就先排挤了杨虎城的部队,接着控制了陕甘两省,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出任甘肃省主席。

500

可以不太夸张的说,从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这段时间,张学良是南京国民政府最重要的盟友。如果没有张学良帮忙弹压,冯阎联军在北方,桂系和粤军在南方,都会让南京政府坐卧不宁。正是因为张学良不仅在北方协助弹压冯玉祥、阎锡山以及韩复榘等,华北地区才保持着大致的稳定,没有直接对抗中央,从而能让中央军以全部注意力用来对付中央苏区,并最终在第五次围剿中大获成功,迫使中央苏区的一方面军撤离闽赣地区,进行战略转移,江浙财赋之区才算是解除了威胁。

也就是说,在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的这段时间里,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在北方绝对算得上是军阀中的霸主,其他军阀势力看到东北军都要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军阀敢于直接对抗东北军。但也是在此期间,东北军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在九一八之后,东北军就成了丧家之犬,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只能给南京政府卖命,财政上也只能仰人鼻息,不管走到哪儿,都要背着九一八的政治包袱,被人看不起,日子并不好过。一直到进入西北,控制陕甘地区之后,才算是又有了一个落脚之处。

但随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中央军也兵分两路,一路衔尾追击,跟着一方面军进入西南,最后强行解决了贵州的王家烈,接着又迫使四川各路军阀接受裁军,加强了南京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实际控制。另一方面,中央军则以胡宗南、毛炳文、关麟征等人率部进入西北一带,并且陈兵豫西,向北可以进入山西,向西可以进入陕西。所以,红军东征山西的时候,阎锡山才拼了老命抵抗,因为这时候他再扛不住红军,中央军就要来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张学良的地位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他在陕甘地区的势力在被中央军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全国各地军阀都在高唱抗日,收复东北,张学良作为东北出来的军阀,自然更是倍感压力。尤其是1935年两广事变,对张学良刺激很大,桂系和张发奎为主发动的两广事变得到全国军阀响应,都要求抗日,张学良也收到了桂系加入抗日的邀请。在这种形势下,他的立场也开始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抗日,最终走向了西安事变。也就是说,张学良逐步从北方的军阀霸主变成了要求抗日的军阀盟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