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也有“崇洋媚外”吗?——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波“改名行动”
近来,我国一些地方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工作。其中,一部分使用行政手段修改“洋名”的做法引起了争议。
其实,大面积使用洋名并不单纯是商家的问题,归根结底,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整体心态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一现象:中国商家之所以爱使用洋名称作为商标,就在于商家们认为,洋名称更高大上、更吸引人,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润。
那么,国外有没有“崇洋媚外”?当然有,但不一样的是其背后的“心态”。举个栗子:英国是曾经的世界老大,英国人的傲慢举世闻名,对吧?但英国恰恰有个土生土长的服装品牌叫“Superdry”,翻译过来叫“极度干燥”。以下摘录维基百科对它的介绍:
“它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扩展,并在牛津、剑桥、爱丁堡和贝尔法斯特等多个英国大学城建立了商店。”
“该公司的产品包括毫无意义的摘录日文文字,以增加他们的时尚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城,毫无意义的日文文字,说明了啥?说穿了,这个品牌就是几个英国人卖拐,专门忽悠他们青年人的:你看,日本字,大和风,不知所云贼拉帅。
如果说Superdry所体现的英国青年人的“崇洋媚外”是出于文化猎奇的心理以及对日本制造的良好印象,那么,中国商家大面积偏爱使用“洋商标”,则与晚清以来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息息相关。它触碰的核心问题是:是不是西方的月亮比较圆?是不是西方的一切都更高级,哪怕只是“看起来”“听起来”更高级?这样肤浅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前,中华民族到了离复兴最要紧的关头,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问题在于,出于好心好意,单纯地以行政手段能不能破除西方的神话与迷信,确立人民真正的文化自信呢?
我个人是倾向于否定的回答的。这样的做法能够引起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但难免会引起争论:什么市场行为啦,个人自由啦,云云。其实这些争论是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说白了,其实这是个名与实的问题。名,是商标名称,实,是产品本身。以及更深一层的:名,是商家怎样起名,实,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心态。
我最好的一位意大利朋友经常笑我:“你看你,用苹果手机、苹果电脑,而我是全副武装的小米手机、华为电脑,我比你更爱中国。”我总是一笑置之。而我也不介意我的老师们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以我的姓而不是名来称呼我。那是因为我对中国制造、中国文化怀有深深的自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于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一定会有大放异彩的一天!至于个人选择,那就是个人自由啦。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我的观点了:当中国人民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自然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合则用,不合则弃。到那个时候,用东洋名、西洋名,叫松岛菜菜子、叫鲁花花生油,就是纯粹的百花齐放、个人自由了,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引起什么争议了。
亲爱的朋友,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