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千亿资金赴港后:美的资本征途与全球化隐忧
作者|小宇
编辑|kiki
美的赶上了好时机。
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利好刺激,节前3天(9月28日-9月30日),A股迎来历史性反弹。国庆假期,港股市场更是连续走高,引发全球关注,众多投资者可谓是“人在景区,心在股市”。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庆佳节期间,北京某券商电话客服中心呈现一幅繁忙景象,虽已休市,但上百个工位仍座无虚席,员工们7×24小时轮班提供电话服务,忙碌程度远超平日。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也在采访中表示,“‘十一’黄金周,是我在国际金融机构职业生涯20年以来最忙的一周。”假期中,他通过走访、电话等形式与超过3500家海外国际投资者进行深入交流,他观察到,投资者及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逐步回升中。
对于10月行情,市场和投资者充满了期待。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测,中国股市还有15%—20%的涨幅空间。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6日,已有160个投资标的被超过20家券商纳入其10月“金股”推荐名单中。其中,宁德时代、美的集团成为最受券商关注标的,获得6家券商集体推荐。
数据来源:Wind数据、中国证券报
9月17日,美的集团(00300.HK)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美的自2013年在深交所上市后的又一重要资本布局。目前,美的已成为继海尔智家、海信家电后,第三家同时在“A+H”两地上市的家电公司。
招股书显示,美的集团本次H股发行所募资金的20%将用于全球研发投入,35%用于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升级的持续投入,35%用于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10%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图源:美的港交所招股书
近年间,国内家电市场“内卷、价格战、科技转型”等风潮愈演愈烈,传统家电市场趋于饱和,消费需求频次渐弱。海外市场成为诸多家电企业一致认可的新增长极,美的也正通过全球市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只不过,值此熊牛转换期,“大象掉头”的背后,美的前路如何?
01
—
海外增速反超国内,传统市场饱和
美的赴港上市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筹集资金,但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
在9月17日的上市仪式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美的集团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不仅是美的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又一个重要布局,更是公司深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崭新起点。”
而早在今年4月举办的美的2023年股东大会上,美的管理层也曾表示,之所以要去香港上市,是看中了港股的“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回顾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表现较为惨淡。据奥维云网数据,上半年我国白电市场零售额为2319亿元,同比下滑7.0%,零售量7774万台,亦减少3.6%。在消费降级和各家电品类价格大幅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整体市场呈现出结构和价格双双下行的低迷困境。
中国家电市场早已越过快速增长阶段,步入了成熟稳定的竞争格局,据国信证券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以美的、海尔等为代表的中国家电龙头,就占据了国内71.1%的市场,品牌集中度极高。
成熟市场稳定的竞争格局意味着,这些老牌龙头在长期内依然能够维持稳定的市场表现,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新入局者的激烈挑战和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现实。
从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美的交出了一份稳健的答卷,共实现总营收2181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14.11%。然而在地区分布上,尽管美的在国内市场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实现1261.98亿元营收,同比上升8.3%,但海外市场的表现更为亮眼,收入达到910.76亿元,同比增长13.09%。
美的集团2024年半年度报告
这一数据对比,无疑是对国内市场增长瓶颈的直观反映,也预示着美的正悄然将战略重心向海外市场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团历史营收最高的2023年,其上半年国内外市场营收增幅分别11.09%和3.47%。现今的数据变化,更凸显着海外市场对美的未来增长的重要性。而加速布局海外市场除了受国内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外,也与海外新兴市场存在巨大增量空间不无关系。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3年主要大家电市场全球规模为3376亿美元,其中中国、北美、西欧、日韩澳新等成熟市场合计规模为2482亿美元,占全球主要大家电市场规模的73%;拉美、东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规模合计为790亿美元,占比24%。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大家电规模大致呈现七三分布局。
而国信证券综合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发现,成熟市场区域人口总数大概为24.4亿人,新兴市场区域人口总数则高达55.1亿人。也就是说,新兴区域人口数量是成熟区域的一倍多,但家电市场规模却不到成熟市场的三分之一,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10亿美元,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美的集团在H 股上市,是为了借助港股的“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加速全球化布局。同时,这一资本运作还能为其提供海外股权激励及并购的新平台,优化投资通道和结构,将有助于广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本投入,以进一步推进其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02
—
并购"杀手锏“陷品牌乏力困局
资本国际化是众多企业出海布局的第一步。作为国内白家电的三巨头之一,美的早就意识到了资本运作的重要性。对于美的而言,“买买买”是其迈向海外的杀手锏。
美的的并购扩张之路可追溯到2010年,通过收购埃及空调公司“Miraco”的部分股权进入非洲市场。2016 年收购东芝 80.1%的股份,进一步强化日本等区域市场影响力,后又收购德国库卡及以色列高创公司进入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今年4月,美的更是斥资6.5亿欧元,收购了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Arbonia AG旗下的Climate(气候)业务,以进一步加强其在欧洲暖通业务的产能及渠道优势;6月份,美的以1.75亿欧元的代价收购Teka Group,后者是一家设计及制造家用电器及水槽的欧洲工业集团,美的借此丰富了旗下品牌阵营。
图源: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报告
时至今日,美的已通过多元化并购和自主品牌出海成为一家覆盖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及其他创新业务的领先的全球化科技集团。
然而,并购手段虽助美的在短时间内获得海外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品线,但同时也带来了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消费者很大程度上会出现对美的品牌认知的混乱,或造成其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辨识度和市场地位被稀释。
“美的的品牌力不够强,很多人想到美的第一印象并不认为其是高端品牌,这是美的需要着力改变的。”资深家电产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海外市场的经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这也是美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品牌建设挑战。
此外,并购带来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品牌管理问题。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众多品牌进行管理,不仅要求美的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品牌管理能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早在2017年的年中会议上也曾提及,美的正面临着并购整合与预期存在差距、专利能力跟不上全球经营等挑战。而在全球经济疲软、政策形势严峻的当下,这种来自经营层面的挑战并未消解。
另一方面,海外并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财务负担,一旦被并购企业经营不善,很可能会拉低母公司利润并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甚至引发外界对企业经营能力的整体质疑。
以美的旗下从事新能源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科技企业合康新能为例。2020年4月,美的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7.4亿元收购了合康新能的控股权,由此,合康新能成为美的在新能源领域的主力军。但在2023年,合康新能出现巨额亏损,归母净利润2.2亿元,下滑幅度高达958.43%。
今年一季度,合康新能虽通过关停非主营业务等战略调整扭亏为盈,实现了营业收入6.99亿元,同比增长110.71%;归母净利润1103.12万元,同比增长1566.4%的数据扭转。但二季度以来其归母净利润却再度亏损248.4万元。合康新能更是在2024年半年报中坦言,如果公司不能完全消化成本波动影响,其盈利水平将会继续下降。
图:合康新能2024年半年报
更为严重的是,合康新能的亏损引发了外界对美的集团整体经营能力的担忧,甚至有投资者认为正是由于美的的经营管理体制与合康新能并不适配才导致后者亏损。
公众号:新能源正前方
作为家电行业领军企业,美的集团一直以其稳健的经营风格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著称。然而,合康新能们的失利却映照出美的正在步入跨界并购和多元化发展的陷阱。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的在追求规模扩张和业务多元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并购后企业的整合难度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03
—
全产业链本土化布局是关键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方洪波曾提及,未来美的在海外市场要坚定OBM优先战略,加大资源投入,加强研发、制造、市场、服务等全价值链的本土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构建第二主场。对海外业务给予了深厚期许。
家电市场本身存在地方品牌认知度高、渠道壁垒较高、自主研发周期长等特点。特别是当前国产家电品牌布局发力的大部分海外市场均是成熟市场,十分考验品牌的运营能力及地方影响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7年至2023年,全球家电市场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了2000多家。美的若想在全球化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全产业链本土化布局的重要性,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本地市场,并缓解由全球供应链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过往布局来看,美的所打造的全球化产业链十分稳健。公开资料显示,美的在海外10个国家设有17个海外研发中心,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全球化技术研发能力;在全球拥有43个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有22个海外生产基地,实现了全球生产和交付。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全球生产基地出口业务累计发运货量同比增长超过 20%,国际物流交付能力有显著提升。
但时至今日,美的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仍不到5%。这与现有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依然难以充分支撑其庞大的全球化战略不无关系,这体现在其全产业链布局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及本土化并不深入上。
近年间,美的秉持“To B+To C”并重的业务模式,从传统家电、智能家居、机电、暖通与楼宇、机器人与自动化到数字化创新业务,各板块独立发展。这种多元化业务板块的布局虽然助力美的实现增收提速,但各板块之间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整合,在出海进程中的步调不一致,将会影响企业整体转型效果。
供应链层面,美的一直试图通过“1+3”模式(1盘货+3张网)优化供应链渠道结构,并于2024年上半年,在越南、泰国、埃及开展海外成品仓储线上化项目,以期进一步强化海外渠道运营体系和物流效率。
不过,据2024年半年报显示,这种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端到端的数智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在海外供应链应用中仍处于经验推广阶段,并未实现全球化突破。且海外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跨国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文化差异的适应性难题,都将成为美的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
美的若能在现有稳健的基础上,强化海外全产业链的本土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影响力,在面对未来更为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时,也许能以更为灵活、高效、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全球化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