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们为什么选择了“捞偏门”:我所知道的“公知”们之六

此处所谓“捞偏门”主要是指“公知”们选择了与主流话语不一致的、甚至是反体制的立场。先说结论,“公知”们做出这个选择是成名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各位大神请听我细细道来。

一位网友曾经回复我说,“公知”们之所以反体制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体制内的轻视,自然就会反体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多数人认识到被轻视,只能忍着,继续做老实人,我对这个事就有着深刻的体会。不忍着怎么办?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公知”们也不傻,他们没有出名之前,说的话没人听,他们也不可能拿着自己的头往墙上撞,也只能忍着。其实,被轻视只是“公知”们反体制的动机,而且是动机之一,真正的原因还需要对学术界有更深的了解。

首先要知道的是,搞学术要想成名是非常难的:一是,有大批必须读的书需要看,没有十几年的功夫,必须读的书是看不完的,必须读的书没有看完,也就是知识积累没做完,搞学术就和开玩笑没什么差别。二是,看书只是搞学术最基本的功夫,没有生活阅历,对书的理解都是肤浅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说的就是这个事,所以还需要生活积累。三是,人认识问题、真正理解一个事,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有自己的思想,都是从一个点一个点开始的,再慢慢要形成一个面,最后,形成立体的认识,可以说是大悟三十六,小悟无数回,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个十几年是做不到的,这是思想积累。四是,写出来的东西要社会大众能够理解、接受,需要对社会大众情感的把握,写的东西再好,整天和社会大众呛着来,肯定也不行,这就需要情感积累,自己要和大众做到感同身受,这也是一个麻烦的不得了的事。所以说,做学术要想成名,一等一的天赋、一等一的努力,五十多岁能成名就是很幸运的了,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没有天赋的,压根想都不要想。正常的情形是,大批学者都是死了之后才被认可出名的,所以学术界有“死老白男”的说法,也就是我们学的都是死去的老年白人男性写的东西。想想看也真是令人沮丧,我拼了命写的东西,能不能传下去,是未知数,被认识到有用的时候,我大概率已经死了,不过,那时候我是“死老黄男”,不是“死老白男”,这个名分很重要啊,千万不能搞错了。跑题了,回到正题上哈。人都死了,成名还有什么用?而且,老老实实地按照正常的路子走能不能成名本身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公知”们信奉的是“一定要成名”而且“出名要早”,所以坚决不肯走正常的成名道路。

其次,体制内成名的路子基本被堵死了。一是,大多数人都分不清学术成果的好坏,都是看名声、看职务,体制内主要是看职务,体制内的名声往往也是跟着职务来的。这就意味着要成名首先要当官。当官?一级一级地爬上去,没个二十年是不行的。二是,体制内大批的学者已经在上面压着了,人家不退下来,哪有年轻人的事!三是,人家出了名的老师还想提拔自己的学生呢!没有老师罩着的只能另寻出路。四是,可能是最重要的,青年人受的都是正面教育,对和主流话语保持一致的理论,早就有“审美疲劳”了,走体制内成名的道路付出的努力再大,说的再好听,可能也没有人听。“公知”们当然是明白这些事的,所以不会选择体制内的成名方式。

因此,我们就会明白,要想一定成名而且早出名一定要“捞偏门”,也就是走捷径,换道超车,即立场上要和体制内的主流话语保持距离,而且距离越大动员效果越好,反体制立场的动员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反体制的立场才可以充分调动“仇官”情绪,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调动“仇官”情绪更好的成名利器。写到此处,不禁为之一叹,莘莘学子需留心,求名心切必成“公知”,不可不知,不可不慎,不可不防啊!

具体来说,“捞偏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或者说注意之处:一是,“捞偏门”相对容易引起激烈的讨论,尤其是那些既有受益者又有受害者且情绪上又比较激烈的话题,比如骂中医,其实骂中医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专业依据,纯粹是信口开河,但是却是公认的成名利器,使出来一定会引发大家的讨论,而且参与讨论的人越多越好,讨论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捞偏门”的这个人也就成名了。二是,“捞偏门”说的话题特别是反体制的话题对年轻人来说很新鲜,大伙愿意听,容易产生反响。三是,如果再能够把这些“捞偏门”的话题和想动员的受众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四是,“捞偏门”调动的是情绪,最好是调动大家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情况下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指责对方反理性,相互之间的指责自然就会把话题的热度带起来,切记不能够讲道理,讲道理会死的很惨。五是,要调动充足的理论资源,因为“捞偏门”调动年轻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说的话题短期内不能重复,否则的话就会丧失新鲜感。所以说,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产生“公知”的,有几个学科反体制话题丰富特别有利于“公知”的产生,至于是哪几个学科,各位大神可以结合本系列小作文猜一猜,我学的专业就特别适合“公知”的产生,所以毫不意外地产生了几个大“公知”和数量庞大的小“公知”、隐形“公知”。

本篇小作文可以说是发福利了,把我知道的“公知”们的成名绝技都剧透了,没有说的只是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大伙不要小看这些东西,用好了效果是很好的,当年“公知”们成名就是靠的这些。而且这些东西一直到现在都是有效的,就在当下,北京的一个女教授就正在干这种事,大家可以把那位女教授的做法和我写的上面这几条对一对看一看,我觉得她好像还不如我对如何“捞偏门”成名的事认识的更全面呢。当年,要不是道德感作祟,说不定我早就成了有名的“学者(公知)”了。

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啊!别人用魔法,我们不用一定是会吃亏的,只能用魔法去打败魔法,大家都知道学术上的“捞偏门”怎么干了,学术上的“捞偏门”也就走不下去了。也许这就是辩证法吧。

最后,本系列的小作文给“公知”们画了一个像,也可以说是一个定义吧,那就是:“公知”是自认为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急于出名而秉持与主流话语不一致甚至是反体制的立场,以对现实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为抓手调动年轻人的“仇官”情绪为成名的主要手段,实则是极端缺乏“文化自信”的以学术为业的自诩为学者的一群人。

我所知道的“公知”们,涉及的事还有很多,只是再写下去感觉就有点枯燥无味了,我自己都觉得面目可憎了,暂时先这样吧,等我想起来有意思的写法的时候再继续吧。多谢各位大神,能够耐心忍受我的聒噪。如果大家有什么关于“公知”的疑惑,可以反馈给我,我汇集一下,一定会给大家答复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