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24:当才华遇见品德,这是一道单选题
春,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
建安十五年,曹操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下令求才。
终曹操一生,类似的文书一共发过三份,史称魏武求才三令。这三份红文的中心思想都一致:有没有道德败坏的才能之士能辅佐我成就霸业呀!
注意,重点不是才能之士,是道德败坏的才能之士。
前两份文书说得还比较收敛,只是说品行差一点也不要紧,有才能就可以。但是到了第三份就说的很直白了:只要有才就行,不考虑道德因素。
举世震惊。
如果你感受不到这种震撼,那么我们可以来做个类比:
你正在准备国考,突然,中央说:以后我们招考公务员不考什么行测申论了!你只要能拉动GDP增长就OK,贪污腐败都随意!
估计微博知乎天涯甚至抖音都得炸。
曹操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种求才令,效果又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做一番分析。
.
__________
.
这个问题背后的终极考量,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选人用人的时候,究竟是品德好重要,还是才能高重要?
有才又有德当然最好,没才又没德也不消说,但是,在才与德只能二选一的时候,在那些厉害的人渣和平庸的老好人之间,天平到底应该倾向谁?
让我们从汉朝的察举制开始说起。
帝国的统治,需要各级官员来运转。这些官员从何而来呢?在汉朝创立之初,官员大部分继承自秦朝,以及部分军功卓著者——虽然仗已经打完了,但这些人的组织管理才能还在,正好可以把这些转业军人利用起来。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道,毕竟大规模的转业军人只有在王朝的初期才会存在。之后,又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摸索,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完备形成:地方官员负责考察本地区的人才,并推荐给国家,择优录用。
察举制中最重要的一科,便是孝廉。
孝,的是指孝敬父母;廉,指的是清廉勤政。孝子廉吏,成为当时对官吏的重要考核指标。你只要被举了孝廉,基本上就能入官了。
为什么汉朝要用举孝廉这种办法呢?
答案是:可量化。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替地方官做一下考虑:你是一位郡太守,现在面临着替国家挑选人才的重任。那么,你想要挑一个什么样的人出来呢?
当然最好是有才能的。但问题是,“有才”这个事,没办法标准化。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有才,有的人认为自己懂得安邦定国之道,是有才;有的人能教化四方,是有才;还有的人说自己给家里人分猪肉分得好,也是有才。
一定有人会撇嘴,认为会分猪肉算什么本事。不好意思,你还真错了,会分猪肉还真的是个很重要的才能。
.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就很得意于自己会分猪肉,曾经美滋滋的想:我要是哪天当了宰相,主宰天下的方法,不就和分猪肉一样么!
.
为什么陈平为什么如此得意?因为这是一头祭祀用的猪。礼成后,猪肉要分给大家吃掉,而把猪肉分给家里的长老,谁多一点谁少一些,哪个部位的肉应该分给哪位长辈,这其中的权衡,相当的难。陈平竟然能得到大家的好评,足见其能力不凡。
而这些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如果太守手中的名额不够,那么,你凭什么用一个会分猪肉的人,挤掉我这个会治国安邦的人呢!
公平选拔人才的前提,在于可比较。才能虽好,但不同才能的人,却没法放在一起比较。因此到了最后,汉朝人选择比较大家的两种能力: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每个人都有父母可孝顺;为人是否清廉,也能从旁人的评议中得知。因此,以这两条为基础,就可以把所有人放在一个平台之上,分出三六九等了。
而且,不管你能力如何,有了上面这两条,那么最起码能保证,你为官不至于太坏。
这里要插一句:汉朝以“孝”选拔官员,也是汉朝厚葬之风盛行的一个原因。任何竞争到了最后都会异化,既然父母活的时候大家比不出高下,那么在父母去世以后的行为,就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二了。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朝廷选人,想要的是有才能的人,但因为才能这东西没办法量化考察,因此最终变成了一些个人品德方面的考核指标。
这个变化,也是几乎所有考试都所存在的问题:考试的内容,跟考试选人所要达成的目标,总并不见得一致。
考试的目标,一般是选出具有A能力的人,但实际上,大部分的A能力都是没有办法考核的,最后只能是考察B能力。
你看看公务员考试的试卷就能明白,那些所谓的行政能力测试的题目,真的跟行政能力有关系吗?
以德选人的标准,就这么被确定下来了。
一定有人会问:那既然如此,这些靠道德品质选出来的人才,有用吗?
在实际中,还真的很有用。
一个社会成熟以后,各级官吏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有固定章法依循,并不见得需要发挥多少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这个官员还有孝心,能控制得了自己的欲望,这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官员了。
事实上,这种对官员品德的考察,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就有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你看,其中的德、勤、廉,都是品德方面的考察。
.
__________
.
如此说来,汉代的察举制是一项不错的制度。但是,在几百年的执行中,这套程序却出了bug,而且无法修复。
假如你我同朝为官,各自在对方的家乡做太守。某天,我跟你说,我儿子马上就要成人了,得麻烦您照顾一下。
哦,你马上就懂了,下一年便将犬子举为孝廉。
在下这厢当然也要投桃报李。到明年,令郎也会被举为孝廉。
旁人肯定会很愤怒,你们这么私相授受,朝廷难道不管吗!
朝廷还真不管,而且,也管不了。
因为我们家有文化。
虽说官员选拔看中的是道德品质,但你想当好一个官,必要的文化知识还是要有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你学富五车,这又是一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这时候你会把这一肚子的知识文化教给谁?
不用想,肯定是首先传给自己的儿子嘛!所以几代以后,你会发现,读书这种事情,慢慢的就变成家传的了。
我们家世代都是读书人。皇帝你治国理政不用读书人,难道还要用目不识丁的老农民吗?东汉的世家大族,由此慢慢的就演变出来了。我们在前篇曾介绍过:袁氏四世三公,你固然可以把他们家理解为门阀,但请注意,袁氏家里的人,可都是真正的读书人。
.
__________
.
以上,就是以德选官以及东汉世家大族的一些背景。此后。汉王朝的轰然倒塌,天下陷入乱局。到了建安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对此现状有了想法,想要做一些改变。
曹操的考量,既有实际困难,也有自身需求。
说实际困难,是因为察举制所选出的人才,不符合他的要求。
就像刚才所说,察举制下,孝廉们做一个太平年间的好官,基本上不难,循规蹈矩即可。但如今是乱世,指望这些人能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因此曹操想抛开正常的选拔机制,放弃对人才的道德要求,以期求得贤才。
说自身需求,则是因为曹操想要借此对世家大族有所排斥。
几百年来,世家大族已经逐渐把持了官僚系统的选拔,这对于朝廷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你换个场景试想一下,如果你们公司里的职员全都是各个头头脑脑家的亲戚,那么谁还会对这个公司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呢?
而想要在世家大族之外寻找人才,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之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既然察举制下以个人品德为优先考察内容,那么现在就得反其道而行之:唯才是举。因此,曹操明确提出:不考察候选人的道德品质,只重视实际才能。
在第一次求贤令中,曹操说,有没有怀才不遇,像姜子牙一样在民间钓鱼的贤才呢?有没有像陈平一样,虽然和嫂嫂通奸、在军队中收受将领好处,但的确有才能的人呢?我都要,快到我的碗里来!
请注意,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政府发文。你在赞叹他的无所禁忌之时,也要考虑一下实际的道德影响,这完全就是在向接受了几百年道德熏陶的士人宣称:道德TM不重要,老子不care。
到了第二次求贤令,曹操说:有才能的人,品行不一定好;但是,品行好的人,不见得有才。二者选一,我选有才能的人。各级官吏,你们要注意我的这个择才标准。
第三次求贤令发布时,曹操又说:选才用才,出身什么的,不重要;之前做过什么事,也不重要,只要你有才就行!真的不需要核心价值观,有才就行了!
此举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后世之人常常只注意到了曹操的“唯才是举”,但你若真的看他的政令,才会发现事情来得远比你想的要震撼。
唯大英雄真本色呀。
.
__________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
在才能和品德之间,曹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后世不少英雄豪杰所赞许。但是,曹操的这种政策,却并不是历史的常态。千载以下,唯才是举,始终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口号。
为何如此?我们回归到曹操发布政令的时代背景中就可以明白了:这个政策本身就是乱世之中的应急之策。
那为何不把这套制度延续到承平年间呢?
答案是:正常的国家,并不见得需要那么多有才能的人。虽然曹操追求唯才是举,但历史的真相是:选人用人,还是要以德为先。
司马光对此曾有过一番论述: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以德和才之间的比较作为考察标准,将人分为四种,而取人之术的顺序,依次是:圣人、君子、愚人、小人。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任命小人,不如任命愚人。因为愚人既没有德,也没有才,犯不出多大的错。
现实中也是如此。
在很多半大不小的企业里,财务都是那种小心谨慎老实巴交的人。因为这样的企业,本身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你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
但若找一个有能力却心眼坏的人来,那么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他一定能把公司偷个底朝天。
此外,司马光在这段论述中,还藏了另外一个原则,那就是:
才能一定要和德行相匹配。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就是做个县长,管个几万人,那么对他德行的要求相对也就比较低。但若这是一个郡太守,职位提升了,对德行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就是这个意思。在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如果德不配位,那么,也算小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两个人为例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按照司马光的评价标准,诸葛亮应该可以跻身“圣人”这个范畴,再不济,也是“君子”。而司马懿呢?毫无疑问,才胜于德,属于“小人”。
这似乎与我们所理解的“小人”概念不是很契合,但事实的确如此,司马懿就是小人。他身受两代托孤重任,朝野倚重,最终却竟然欺负孤儿寡母,篡夺了曹魏江山。你若站在曹魏皇室的立场上,这不是小人是什么。
事实上,司马懿的人品,在当时就曾有人怀疑过。
魏明帝曹睿曾经问大臣陈矫:司马懿这样忠心正直的人,可以称得上社稷之臣吗?陈矫说,司马懿可算是朝廷有名望的大臣,但是不是社稷之臣,我不知道。(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选人用人,虽然几千年来一直都在声称要量才选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是以德为先的。越是重要的岗位,越是如此。
当然,古今不同,对于“德”的标准还是有差别的。在古代,“德”大约就是忠君爱国,谨守本分。而在现代,似乎可以认为是忠诚奉献。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有一技之长并不难,难的是德才兼备呀。
.
- Review -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