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老百姓是不是一辈子都很难出一个县城?

别说清朝以前,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老百姓也很难得去县城一趟,偶然间去了一趟县城,那就差不多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更别说出县了。

事实上,古代的大多数农民一辈子连村子都很少出去,去邻村办点事,转一转,

至于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500

第一,古代是自给自足的。

中国古代是小农社会,大多数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吃的粮食用的布匹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实话说也没什么余粮拿出去卖。

就算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村镇周边不远的地方也有自发形成的集市。一般来说,每逢初一、十五,或是重大民俗、宗教节日前后,有买卖需求的农民都会出来赶集,一方面是出于商品交换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民俗节庆的一部分。

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除了集市可以满足农民商品交换的需求之外,还会有一些商人专门从事对接农产品的贸易行为。比如有些商人会把农村的大宗棉、丝买下来,然后对接城市中的纺织工场。还会有一些商人专门对接城乡,贩运粮食。这一时期,有些农村地区如江南地区,开始出现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这些渠道已经足以满足大多数农民的交换需求了,所以没有极特殊情况,他们也不需要走出村子。

500

第二,古代交通落后。

就算是古代人想走出村子,可那时候想出趟远门,真的很难。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轮船、飞机,马车驴车之类也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想出门也只能靠两条腿。

就算是靠着两条腿走,古人想出去也是很难。古代没有什么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大山、大河、丛林都会成为你前行的重大阻碍。一旦遇到这些不可抗的自然阻隔,凭那时候的技术水平,要么绕行,要么寸步难行。

更何况,古代也不像今天似的,走在路上就有旅店、超市、饭馆,可以休息和补充食物,老百姓又不能使用政府用来补给和更换马匹的驿站,所以十分不便,更不安全。

500

第三,古代有严控人口流动的相应措施。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往往都是同一宗族的人集体住在一个村子里,所以本质上是一种熟人社交。说白了大家都是亲戚,谁家什么情况,有什么人,谁家有谁出去,大家都很清楚,一目了然。宗族对于成员的凝聚力和管控力是很强的,族里有头有脸的乡绅对下面有着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源于血缘关系,也是国家行政力的体现。

自古皇权不下县,但并不等于皇权不存在,皇权是在通过乡绅去管控广大农村。所以,行政权力会扶植乡绅,在农村建立保甲制度等监督体系,并设置路引制度,来掌握流动人口的去向,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所以在古代,一般来说,走亲访友最多不会超过县界,顶多邻村之间互相走动。如果跨越县界的人口流动,就是非常大的事情,不是你走就能走的。

500

第四,古代人真没必要离家。

你想想吧,吃喝用度可以自给自足,没有的,顶多去集市交换;亲戚朋友都住在不远的地方,走亲访友抬腿就到,不需要长途远行;更何况,想走也没那么容易,保甲和路引制度限制你,就算真走了,交通也不便利,交通工具又严重缺乏,荒无人烟的地方随处可见,连个打尖住店,吃饭休息的地方都找不到,万一碰上野兽和土匪,一般来讲就小命不保了。

可以说,除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还有宦游四海的官吏,以及背井离乡出去赚钱的商人,大多数古代人其实真没必要离开家,去遥远的地方。

500

古代很多农民,一生没有去过县城。

红军长征到云南,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时红军没有云南的详细地图,只能依靠向导指路。

但当地山民一般不会离家超过二三十里,所以只能指路一小段。

这给红军急行军造成极大的麻烦,直到意外缴获了云南军阀龙云的军用地图,这才解决了问题。

500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农村是自给自足的。

萨沙看过以前的资料,一个中缅边境的山村,一年唯一的对外接触。

这个村子的少数民族村民,准备好了辛苦一年种植的鸦片,还有打猎的皮毛以及找到的少量宝石。

而马帮也来到村外,他们一年只来一次,因为这里地形太难走,很不方便。

邓贤这么写:玛青父亲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终于确定交换商品的主要内容,这些物品包括:五斤盐,十斤火药和铁砂,一只煮烂饭的铝锅,两根钢针和一卷洋线,一面玻璃镜子,一只敬菩萨的烛台,一壶烈酒,一匹尼龙布,以及一只漂亮的银项圈。

这些物品一经换算,立刻耗尽这家人整整一年辛勤劳动的全部汗水和收成,但是他们毫无怨言,焦黑朴实的脸膛上漾出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就是这样了。

500

其实对于山民来说,这些东西就足够了。

邓还很有趣的这么写:当地人没有穿鞋的习惯,只有极少数头人才能拥有一双胶鞋。我看见这些胶鞋都印着中国商标,它们是通过边境贸易流入金三角,然后几经辗转,普通胶鞋的身价就上涨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我亲眼所见,又是头人阿金,以三甩鸦片的天价(约合九斤!),从商人手中换回一大一小两双中国胶鞋,大的当然归他自己,小的给头人的接班人儿子。

看看,就是这样。

其实,这毕竟是60年代,如果是古代,那么除了食盐、火药铁砂、针线和锅以外,其他都不是必须要有的。因为布可以自己织,酒也可以自己酿。

所以,村民不需要太多的外来商品,也就没有必要离开家。

500

第二,中国农村的必须商品,赶集就可以解决。

以上这些商品,既然马帮都能解决,更别说乡镇的集市了。

当时任何一个村子附近一二十里,都会有一个乡镇的集市。

有的是天天都有集市,有的则是隔三差五会开,对于农民来说已经足够了。

他们可以用粮食、布匹等等,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离开家多远。

500

第三,古代离开家很困难。

其一是古代的医疗差,人一旦换环境很容易生病。

尤其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传染病,你在家乡习惯了这里的细菌,一到外地可能一病就死。

当年也没有抗生素,一旦出现细菌感染,哪怕是肺炎都很危险。

其二是古代没有今天的旅行设施,政府的驿站不接纳普通老百姓,长途旅行非常不方便。

即便可以住那种车马大店,吃住也非常不卫生,很容易染病。

其三是古代交通不发达,车船旅行的价格都很昂贵,普通老百姓很难承受。

如果徒步或者骑马旅行,速度非常慢,一般一天也就二三十公里。

从天津到北京只有130公里,今天打个响指就到了,古代徒步就要走上四五天。

如果从南京到北京的1000多公里,大家算算要多久。

500

第四,农民有什么理由离开家?

完全没理由啊。

古代亲戚全部都在一个村子附近,至少也在一个县里面。

普通乡民就算拜访亲友,也不会离开县城。

而长距离旅行的人,只有官吏、商人、科举考试的人还有就是云游四方的僧道,其他就没有了。

农民根本不需要离开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