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刺激、炒房可能不是中国当前的出路,高质量发展才是

《易经》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意为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中国经济发展也是这样。曾经辉煌的老路虽然让人留恋,但却是不可能再走得通的。

一、经济学家们普遍呼吁进行经济强刺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所调整,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对此,经济学家们做了精要的总结。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文章认为:“当前,各方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评估没有太大分歧,普遍认为我国有需求收缩、增长下行之明显压力,风险不低。”(《刺激政策的是非之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四方面判断,其中的两个方面分别是:第一,存在负向产出缺口,总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第三,消费与房地产投资是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于财政政策的2条建议和货币政策的4条建议》)。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强,部分经济学家提议中国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强刺激。如徐高在《刺激政策的是非之辩》一文中就认为,该刺激时就要刺激。张明也认为:“……考虑到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有所放缓,要实现全年5.0%的增长目标,宏观经济政策还亟待进一步发力,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均有继续放松的空间。”(张明:《关于财政政策的2条建议和货币政策的4条建议》。)

现在,进一步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学界普遍的呼声。7月27日,在深圳举办的“2024年第六届大湾区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多位专家呼吁货币宽松,刺激内需,拉动消费。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此总结如下:“针对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经济学家中间形成了两个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共识:降息和发钱。”(陆挺:《慎谈“发钱”》)而无论是降息和发钱,其实都是为了扩大内需。

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还是刺激房地产

扩大内需在指向上主要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消费和房地产。

7月8日,在第九届“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均认为,居民消费的恢复是今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认为,房地产市场是稳增长稳投资的关键。

消费与房地产两个方面对比,后者其实要严重的多。消费目前有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难称乐观,但是消费增长了7.2%,表现是相当不错的。2024年前7个月,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表现同样尚可。比2023年下降不少,但总体上还是处于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1至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2%。似乎更能说明消费动能还比较平稳。限制消费的不在需求本身,而是缺乏高水平供给。

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在房地产方面。

今年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2%;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0.6%。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12.7%。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3.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3.7%。更严重的是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9%。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严重疲软态势,同时也暴露出了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北京、广州、上海的二手房价格指数均出现了显著下跌,与各自城市的最高点相比,回落幅度均超过了20%(也有人分析认为超过了30%。)。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下调对中国经济当然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走弱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发展,也对相关产业链和就业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7月政府性基金收同比-33.6%、降幅较上月进一步走阔。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同比-40.3%、降幅较上月也进一步走阔。1-7月GDP价格缩减系数大约下降0.7%。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平均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均下降2%。

8月13日,央行发布信贷数据,7月国内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600亿元,较6月的2.13万亿元暴跌近88%,远远低于外界预期。按照路透社的说法,这一新增贷款数额已经创下15年来的最低水平。从6月的2.13万亿元,暴跌到7月的2600亿元。

总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形势总体上存在相当严峻的方面。

三、加大地产救市力度被看作是首要任务

在过去二三十年当中,房地产的成长给了中国经济以简单、直接却又强劲的发展动力。相应的,近几年的房地产调整同样给了经济发展以较大的压力。当前,相当一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严峻。要发展经济,就要进行强刺激,而首要任务则是刺激房地产。其实在本质也可以说是就是要鼓励“炒房”。因为道理其实很简单,房子是“买涨不买跌”的。

当前,消费回调问题在总体上并不很严重,房地产则是深陷泥潭。而且,房地产体量大、产业链条长,对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重视并不奇怪。

比如说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就认为,“地产、基建这些传统增长引擎,在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守住中国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期内不可替代。因此,在调控时,要在度上有更好的拿捏,不能过度去‘破’,否则经济大局很难稳住,即便再想去树立新的增长点也会变得困难。”(《地产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短期内不可替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多次提出了加大房地产市场救市力度。“房地产市场对于居民财富和消费也具有重要影响,房价的下跌将直接影响居民的财富和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中国这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抵御股市震荡的能力很强,但却容易受到房地产危机的重创。”“妥善应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三大风险,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加大房地产市场救市力度具有必要性。首先,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系统密切相关,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崩盘,将对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房地产市场对于居民财富和消费也具有重要影响,房价的下跌将直接影响居民的财富和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张明《应尽快加大房地产市场救市力度》。)

其他相当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如贾康、姚景源、邢自强、陈淮、马光远、任泽平等也都频频主张救楼市。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就多次呼吁要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主张“全力拼经济”。他还说过,如果要救经济,就一定要救楼市。相信这些经济学家在主观上都是善意的。

著名美籍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更是一直宣传“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极力强调中国的财政政策要加大救市的力度。在最新的演讲中更是认为:“正因为房价的跌幅如此巨大,我认为中国已经陷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他还强调:“最近中国开始出手救房地产市场,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我认为,注入的资金规模太小了,不足以扭转局面。”(辜朝明2024年主题演讲:《中国经济面对通缩的挑战》。)

四、高房价在根本上抑制消费和经济增长

但是,在根本上,消费与房地产这两者之间既是统一的,在根本上又是存在相当大的冲突与矛盾的。的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上,高房价及房价的持续上涨既可能会刺激消费,也可能抑制消费。但是,如果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则在根本上则必然会产生抑制消费的作用。在中国当前的特殊阶段更是如此。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关于房地产对消费影响的研究讨论比较多,总结起来,认为在高房价和消费之间可能存在如下几种效应:

一是财富效应;即房地产繁荣和房价上涨使得住房拥有者财富增加,或者在心理上感觉到财富增加,从而提高消费积极性。前些年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二是带动效应;即新购房者在购房后将带动建材、家电、家具等方面的消费,刺激居民的整体消费。

三是挤出效应;即高房价直接减少了购房和租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被迫压缩非居住性支出;

四是替代效应;新购房者购房后将带动建材、家电消费,却替代了旅游、文化、餐饮等方面的消费。

五是延缓效应;房价上涨压缩了非居住性支出,其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延缓了,并没有消失。

六是外溢叠加替代效应;因为房地产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特别强烈,享受到房价上涨利益的人偏向国外消费,却减少国内消费。同时背负房价上涨负债的人也被迫减少消费,这些减少的消费基本上也都是国内消费。也就是房价上涨导致用国外消费替代了国内消费;

七是贫富分化效应;房价快速持续上涨,将会严重恶化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在根本上削弱社会有效需求。因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相对)。富者增加的消费弥补不上穷者减少的消费。

八是资金外流效应;房价涨得越高越快,总体上资金向外转移的意愿就会越强烈,从而越是会掏空中国金融基础。

九是危机效应;房价不可能永远涨,总有逆转的一天。一般来说,“十次危机,九次房产。”房价一旦崩盘,或者出现较深度回调,必然损害经济稳定及市场总需求。财富一旦缩水,消费自然降级。中产阶级这两年房地产缩水,正资产变成负资产,消费降级概率极高。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涨起来的时候大家当然高兴,但同时就应该要想到有降下来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

十是人口效应。这一点可能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关系国家及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的。受益于房价上涨的家庭,可能强化生育意愿;反之,则大大削弱生育意愿。但是在总体上,随着房价快速上涨,人口生育意愿是快速削弱的。房价快速持续上涨带来的贫富分化效应,在社会心理维度上同样极大地损害人口的生育意愿。大家都穷,不会影响幸福感和生育意愿,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贫穷,贫穷的人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不愿意生育。总体上,富者因此而增加的生育比不上穷者因此而减少的生育。而这又在根本上掏空房价基础及消费能力。

因此,从理论上及实践上看,房地产市场对居民消费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都存在。所以,有些专家反复强调,房地产价格高涨并没有减少消费。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从阶段性和局部而言。而在长期及在根本上,房价的持续快速上升,肯定会损害消费,及破坏市场平衡,必然会严重损害社会的长期发展动力。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日,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中国资本市场:破局”环节发表主题演讲,指出,庞大的中产阶级到底应该靠什么完成消费升级?“如果靠的是收入,工资从1w涨到2w,2w翻到4w,那消费进行升级没有任何问题,我没任何意见”,但如果消费在那十年基于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进行的消费升级,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因此,就长期和总体而言,炒房是没有出路的。一个国家如果把经济和消费持续升级的希望寄托在房价持续上涨之上,那是非常危险的。

五、悬崖在前,车越快,可能死得越快

中国人在经历长达4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普遍丧失了危机意识。当前,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就相信,通过宏观调控,中国的经济可以一直好,房价可以一直涨。徐高在《中国经济就像自行车,快了什么都好说》一文当中:“经济快了什么都好说,就算有问题,可以通过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慢下来了很多问题会集中爆发,因此要通过一定的经济增长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但是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自行车不一定快了就会稳定,而是需要多方面条件配合的。如果前面是悬崖,自行车骑得快了就会一头扎下去。就当前而言,以炒房来刺激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前面就是悬崖。自行车跑得越快,就会摔得越重,死得越快。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对房价上涨的承受早已达到极限。

不客气地说,中国当前如果不炒房,最多最多就是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但是中国承受得起,总体上可能利大于弊。何况,经济危机多半不会发生。但是如果继续炒房,那就是饮鸩止渴,将会大伤元气,损害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前中国炒房,面临的限制条件实在是太多了。

(一)负债率上升的约束

炒房需要钱,没有钱就炒不起来。问题是民间现在还有多少钱可以投入房地产市场当中?2016年涨价去库存,掏空了“六个钱包”。现在负债率更高,居民收入支撑不起。不能再刺激“炒房”了。

数据表明,自2008年中国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政策并放松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家庭的杠杆比率快速上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的杠杆比率仅为17.9%。2024年一季度中国全社会杠杆率达到了294.8%,一个季度上升了6.8%。其中居民杠杆率达到64%,一季度提升了0.5%。这个数字正在逼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警的65%的财务风险线。当前,中国家庭的债务主要形式为抵押贷款,其次是消费品贷款、信用卡债务、私人借款和商业运营贷款。至今年六月底,这些贷款总额已达38.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38万亿美元)。

(二)基尼系数持续提高的威胁

我们当然还是应该要承认,中国的民间其实还是相当有钱的。2024年7月22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宏观杠杆率报告分析称,二季度末居民部门的存款规模达到147.2万亿元,相比2023年年末增长了9.3万亿元。这个规模远超国内居民住房贷款总额38.6万亿。问题是这些钱在谁的手里?当前中国的贫富悬殊程度已经很高了(可参考中金报告)。中国当前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手中拥有巨额财富,却找不到可以投资和消费的方向。但是更多的人则是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钱可以有效扩大消费的。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期承受越来越高的贫富悬殊。日本在经历“失去的30年”之后,社会还相当稳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贫富比较平衡。美国近年来国内政局不稳,分析普遍认为主要是因为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所致。

中国如果再来进行经济强刺激,推动房价进一步高企,就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贫富悬殊程度。日本30年经济停滞,可以凭借贫富均衡得以保障社会的稳定。美国贫富分化,可以凭借大国地位和美元垄断向外转移负担,寻求缓解。但是,中国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呢?

(三)住房面积与城镇化率的约束

好吧!姑且假设有钱人还愿意买房。问题是住房面积基本上已经到头。富人还想住得更好,但是普通人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生活要求了。城镇化率基本上也没有了太大的空间。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这一数据在全球排名前列。当然,因为存在调查方法、样本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具体数据,不同来源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均承认,中国在全球人均住房面积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而且居住条件也比较不错‌。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上述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的居住需求已经充分得到满足,不再需要买房子了。但是完全可以说明,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居住已经不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得到满足的需求,可以选择的空间其实已经比较大了,没有必要太急于买房。前些年网络上流传数据说中国已经盖好、正在盖、规划盖的住房可以满足30亿人的居住需要。这个数据虽然没有确认,但是完全可能是真实的。

这其实说明通过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其实已经相当有限了。

(四)人口负增长的巨大危机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之一是:人没了。房子是给人住的,没有了人,房子给谁住,又来卖给谁呢?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网上有人戏言,韩国年轻人干掉了高房价,因为他们不买房;他们干掉了民政局,因为他们不结婚;他们干掉了妇产科,因为他们不生小孩;干掉了幼儿园,幼儿园每年倒闭一大批;干掉了复杂的人情世故,他们躺在家里不出来,和亲戚不来往,直接断亲了。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正在不断发生并持续深入当中。可以这样说,如果房价再如之前10-20年这样继续涨下去,经济能否稳定不好说,但是人口肯定是加速衰减。离民族自我消亡的日子可能也不是太远了。

《周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明知前面是悬崖陷阱,还蹬着车一个劲往前冲,这不会带来安全稳定,而是自寻死路。可能当下有一点稳定的错觉,但是下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如果自行车面临陷阱,因为无法通过高速而保持稳定,难道就不会停下来,推着绕过陷阱,再上车继续骑吗?有些人总是以为可以通过政策强刺激,来拉高房价,挽救房地产。但是我担心这种所谓的强刺激,只会让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陷入危机,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甚至连带中国经济一起没有出头之日。

大致可以认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可以托一托,稳一稳,不要让房价跌得太快太深,但不能让它出现强烈反弹。当前,如果房价不强烈反弹,总体上不足以刺激购买,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一旦真的出现强烈反弹起来,那么这么多年的调控就是白费了,而且社会同样会陷于极大的恐慌当中。

六、实际上中国“放水”也未必管用

次贷危机以来,在经济缺乏动力和连续的危机面前,美国频频祭出“放水”大招,先是“用直升飞机撒钱”,后来又是“无限制提供流动性”,多次收到“奇效”,挽经济危机于既倒。

目睹这一切之后,中国有些经济学家相信,只要中国向美国学习“放水”的做法,我们的经济也能够跟美国一样“好”。

问题在于,中国不是美国,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及在全球经济格局及金融格局当中的地位等等均相差甚远。在美国有用的政策,在中国不一定会管用。美国作为二战以来长期的世界第一强国,在全球布局很深,可以强迫他国在经济政策上配合美国的政策。美国还拥有世界金融霸权,无论全球经济向好还是恶化,都可以通过做多或者做空来实现巨额收益。也可以强迫他国接受美元,借助美元转移负担和通胀的压力。美国还可以随意修改市场规则,收割他国交易者。美国还拥有世界第一的股市,能够吸引(收割)全世界的财富。……而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无法做到的,至少当前做不到。未来应该也不会做。因此,尽管美国的MMT等政策看起来似乎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少当前暂时如此,但是如果中国也这样做,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不要说中国,就是欧洲和日本,同样学习美国的货币放水,甚至走得更远,早就实行负利率了,却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好的效果,跟美国完全不能相比。这些年来,欧、日的内部发展动力不断丧失,跟美国的差距越拉越远。充分说明“放水”的成功不是绝对的,而是需要诸多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大“放水”强刺激也未必管用。

前面已经说明,利用扩张性宏观政策强刺激房地产是“悬崖在前”,非常危险,长期来看后果非常严重。但是如果短期内明确有效,在必要的时候倒还不妨一试。但是我们又看到,即使中国也学习美国搞“放水”强刺激,恐怕在短期内也未必真的管用。因为欧洲日本似乎就没有什么用?有人说:如果印钞能够富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美国其实也不是单纯依靠印美元就过得好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强刺激,炒房,在长期内明显是个陷阱,在短期内也未必有效,而且同样可能是个大坑。古人说:“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么我们在这方面是不是还是要谨慎一些比较好!

七、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升级破围

徐高说:该刺激就要刺激。这话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误。问题在于,政府难道没有刺激吗?事实上一直都在刺激。只是,要想实现某些经济学家理想中的强刺激,迅速推高房价,吸引买盘大量进入,突然提振中国经济的结果,有些不切实际,困难太大,难以实现而已。而且,即使真的实现,后果又将如何?如果仅仅是把中国经济拉回老路,在当前看可能已经是最美好的结果,但是顶多也就维持两三年而已。2016年涨价去库存,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场景犹在眼前。结果如何?更差的结果是,不但破坏了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规划,而且强刺激可能中途失控失速,转型失败叠加救市失败,全局崩坏。所就怕通货膨胀起来了,经济却没有好起来。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也应该要想到呢?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对通货膨胀也是相当担心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殷鉴不远,就在夏后之世。大国政府在出政策,做决定的时候,难道能只是想到好的结果,却忘记也可能出现不利的局面吗?

当前,当前中国经济可以看作正处于一种“类危机”状态当中。一方面,经济压力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人感觉形势相当严峻,有几乎坚持不下去了的感觉。另一方面,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5.0%,这完全符合中国政府设定的目标。二季度很多人感觉寒气逼人,但仍然保持在4.7%的水平,大差不差。(有相当多人认为这些数据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如果经常研究中国政府不同部门的数据就会意识到,这么庞大多元的数据,要造假而不出现明显破绽是不可能的,必定会暴露。更何况,这几年,中国一直在挤统计当中的水分。没有理由一边挤水,一边注水。)进出口虽然屡受冲击,但基本保持稳定,未来总体无大忧。消费如前所述,虽有调整,总体尚好。投资除了房地产外,总体也不算坏。以当前的数据而言,似乎还不必过于着急进行强刺激。

叶檀9月5号文章《经济最大的变数出现了,中国异常割裂,美国加速衰落》提到:财新和国家统计局的PMI出现背离。通常,国家统计局的PMI要好于财新的。但是今年,财新的好于国家统计局的。具体而言,2024年至今,财新PMI仅有7月一次跌破荣枯线。相同的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只有两次在荣枯线以上。 

叶檀指出:财新的统计口径里,中小企业为主,出口业务为主。而国家统计局以大型企业为主,国企为主,除了出口,涵盖行业更广。叶檀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比大企业过得好,出口企业比国内企业过得好。这应该是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的趋势。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分化、结构调整的一个象征。有好有坏,好的方面还不能充分覆盖不好的,所以还应戒慎警惕。很多人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没有看到好的一面,所以比较悲观。这可以理解,但是不能一直陷于悲观当中,还是要看到希望。

应该承认,中国经济形势在总体上的确算不上相当良好,在局部甚至可能有些严峻。但是再严峻也要沉住气,还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突围。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共15部分、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不可谓不全面。

可以看出,在根本上,党中央还是不支持经济强刺激,而是坚持把经济突围的前途寄托在高质量发展之上。综上所述,这可能也是唯一有希望的出路,也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还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积极培育,耐心耕耘,静待收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而不应走在西方经济学的强刺激、MMT放水的轨道上,美欧日诸国的情形现在中国人也看得很清楚了。就拿美国来说,强刺激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有利于美国经济(欧日经济刺激效果明显差得多。),但无法改变美国经济的深层痼疾,制造业无可挽回的萎缩(如波音)、贫富分化、治安败坏。在政治层面则是美国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在肉眼可见的速度退化,好像无论哪个党上台当政,除了举债发钱都做不成什么事。拜登上任初期拨款75亿美元计划在全美修建千万个充电桩,但是到去年底一座也没修成。如果印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搞生产呢?

综上所述,在次贷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MMT流行,不断放水刺激经济,依赖放水实现经济成长。一再宣称技术革命,却总是宣而未至,增长潜力却在不断耗尽,一天天找不到出路。如果他们自己都找不到出路,中国走他们这一套又怎么可能有出路呢?如果中国不实行这一套的效果总体上还要比他们好,又有什么必要学习他们呢?凡事不能只见利,不见害。现在中国经济确实算不上好,但还有5%的增长。如果在放水之后,中国的名义GDP增长10%,但是物价增长9%,房价暴涨20%。这难道就是中国人民和经济学家们愿意看到的吗?

权衡风险利弊,中国当前可能还是要耐心一点,避免强刺激,坚持托而不举,坚定走高质量发展路线,以实现经济升级突围,在总体上更加有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