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争贡史

欧盟外交官:关于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被推迟 (guancha.cn)

欧盟成立取消内部壁垒之后,德国凭借自身在汽车产业上的技术品牌优势,事实上把全欧盟当做了德国车的自留地,十数年间把欧盟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吃干抹净,其他欧洲国家不说,不代表他们忘记了这件事情。

现在换赛道了,德国人引以为豪又深沟高垒的燃油引擎、变速箱上的技术优势被瞬间拉平。其他欧洲各国就想了,既然大家现在都是光脚的,凭什么只有你利用和中国人的紧密关系,继续在电动化时代独享汽车产业的丰厚利润?

欧盟内部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准入壁垒分歧严重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此。

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德国阵营里还有个小体量的选手,就是瑞典。),德国的策略是:垄断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渠道,利用中国技术+中国供应链(欧洲的劳动力和能源太昂贵,核心零件能从中国进口就进口,只有总装放在欧洲,能混上欧盟产品身份就可以了)+自己的欧盟身份继续独享新能源时代的超额利润。

基于这种战略,德国倾向的贸易政策自然是:低关税+低壁垒,双底贸易条款能够显著提升中德合资车的利润,帮助德国汽车业渡过艰难的转换期。

站在急着上桌的其他欧盟大国的立场,尤其是那些历史上拥有汽车产业但因加入欧盟后无奈被扫地出门的各国来说,他们对于德国想要垄断中国技术及产业链,再被德国汽车倾销几十年是出离愤怒的。

他们的诉求也很简单,既然新能源是完全新开的赛道,与中国合资的机会当然是要雨露均沾各凭本事,你德国休想多吃多占。

德国能够拿捏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车品牌的历史惯性,那么如何逆转这种惯性呢?

先把贸易壁垒拉到天上,再跟中国说:“想进来也可以,拿投资来换,合资产品我占股份,自然没有卡你的理由。”这就你过去半年看到各类中国车企与欧洲德国以外各国达成各种眼花缭乱的合资谅解备忘录的底层逻辑。

这种情形,中国人已经500年没有见过了。500年前,这叫“争贡”。

争贡之役是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大永三年)发生于明朝与日本方面之间的外交事件。事件起源于日本大名细川氏大内氏势力各派遣对明朝贸易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宁波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

500年兴衰更替,中国终将回到天下之中的位置,无外交穿梭而有朝贡理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