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产业方向、政策引导及行业痛点与趋势,一文带你详细了解
近年来,“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级政策及高层会议的热议话题,其战略意义被多次强调,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且已初步形成产业链,然而要进一步形成竞争优势,还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并持续拓展相关市场需求。
01
低空经济的内涵
低空经济的概念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依托于低空空域并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特点,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众多,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资料来源: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前瞻产业研究院、国联证券交易所
低空经济产业链解读
低空经济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相关领域;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载荷、低空产品、地面系统等相关产品制造及系统服务和保障;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各类场景应用,包括飞行审批、空域管控及其它各类应用场景。
图表: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梳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包括德赛电池、欣旺达、零度智控等;航空材料主要企业有航材股份、航玻新材等;核心设备和系统包括航新科技、安达维尔等。产业链中游无人机制造商有大疆、纵横股份、亿航智能等;航空器制造企业包括北大荒、中信海直等;航空部件制造企业主要有航发动力、中航机电等。产业链下游企业数量众多,包括各大航空公司、物流公司、测绘公司、建筑承包商以及消防应急部门等政府部门。
图表: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图谱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低空经济十二大产业方向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涵盖了众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方向。其中,应用与需求侧有六大方向、供给与建设侧有六大方向。
应用与需求侧有
供给与建设侧有
这些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不仅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将成为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低空经济可以更好地整合城市、区域和国家层面的航空资源,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方向将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并确保行业的专业化和安全性,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涵盖教育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软件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低空经济将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完整生态系统。
02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政策历程
低空经济的发展政策历程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主要集中在军事侦察和攻击等特定领域,技术和政策的限制了低空飞行的发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例如,湖南省于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并围绕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等方面推出多项政策。深圳市则在2022年起陆续发布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制定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条例。
此外,各地政府也在不断优化低空经济的发展环境。例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全空间无人体系构建和应用,协助建立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旨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
2024年年初,众多地方政府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是北京、广东、安徽、四川、湖南、江西、江苏、陕西、重庆、云南、海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福建;此外,上海、天津、河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涉及低空经济相关内容,而且,深圳、广州、成都、苏州、珠海、赣州等城市也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
总体来看,低空经济的政策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技术探索到规范化发展,再到当前的普及应用阶段的演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
图表:我国国家层面低空经济政策梳理
我国重点省市关于低空经济的规划
北京
产业定位:将低空经济培育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之都、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产业目标:通过三年时间,使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应用需求、安防反制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到2027年,培育10亿元级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50家、技术服务企业100家。
上海
产业定位: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天空之城”。
产业目标:到 2027 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广东省
产业定位: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三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强化引领支撑,发挥佛山、江门、惠州、东莞、中山等市制造业配套优势,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产业目标:到 2026 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 3000 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全省通用飞机飞行达到 15 万小时,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全空间无人体系等试点示范取得进展。
浙江省
产业定位:以杭州、宁波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核心,联动嘉兴、绍兴,辐射台州,打造环杭州湾临空经济带。建设温州、嘉兴、金义省级临空经济区。
产业目标:到 2027 年,基本建成航空服务全省覆盖、航线网络全球通达、空港枢纽多式便捷、航空产业高能集聚、低空经济先行引领、行业治理顺畅高效的高水平民航强省和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建成 150 个以上公共无人机起降场,覆盖四大都市区核心区,通用航空航线通达长三角地区,无人机物流航线基本覆盖四大都市区核心区,实现年低空飞行量 200 万小时。到 2035 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民航强省和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江苏省
产业定位:打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 500亿元。未来三年,将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及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3个以上试飞测试场和操控员培训点,规划建设1到2个通用机场,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
山东省
产业定位: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低空经济体系,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使其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
产业目标:到 2026 年,全省低空经济服务保障水平全国领先,创新能力国际一流,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能级大幅跃升,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低空经济产业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培育亿元级龙头企业 20 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50 家以上,链上企业 300 家以上,构建形成济南、青岛两核引领,烟台、东营、日照、滨州四点支撑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安徽省
产业定位:抢抓低空空域改革、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发展安徽省低空经济,推动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务融合,应用和产业互促,协同联动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产业目标:到 2025 年,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一批应用示范场景,低空经济规模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集聚化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到 2027 年,低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低空经济规模和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双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具体目标包括建设一定数量的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场地、起降点,提升低空经济规模,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增加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数量,提升通用飞机和无人机飞行时长,完善产业生态等。
湖南省
产业目标:充分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动能,努力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示范省。力争到2025年,全省低空经济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超20家,低空经济总产值达1600亿元左右。
重点省市关于低空经济产业的政策
北京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征求意见稿)》,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空中摆渡、城际通勤、特色文旅等应用场景进行布局,并明确产业链布局方向,涵盖先进整机研制、核心部件及材料配套、机载空管等设备开发等。
上海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在领军企业培育、关键配套供给、软硬设施建设、空间载体打造、管理服务提升、商业场景推广等方面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主要措施如下: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提升低空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低空产业制造基地等。
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机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民航发展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等投资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
江苏省
江苏省各地区低空经济产业政策主要有,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 - 2026 年)》、《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苏州市出台了鼓励低空科技创新引领、引进培育低空重点企业、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 15 项具体措施,扬州市发布了《扬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常州市发布了《常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
山东省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工信部联重装〔2024〕52号),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打造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主要通过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低空运营服务市场,提升低空经济创新能力等方面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湖南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 12 个方面支持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传统通航运营、加大新型航空器运营、招引低空企业、低空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最高将给予1000万元的政策补贴。
03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外部数据和分析报告,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一万亿元。低空经济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
低空经济在主体上体现为一种“ 组合式” 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业态在产品、产业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区域融合等方面有以下发展趋势:
产品装备
eVTOL作为未来空中交通产业的细分领域,是高端制造最为热门的新领域之一,是未来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23年,受到低空经济政策驱动以及eVTOL商业化进程的提速影响,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两地,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以相关整机试验及关键系统配套为主,四个区域总体产业规模在3亿元左右。预计2024年eVTOL产业将迎来第一轮商业化爆发周期,规模将大幅提升,随着多机型适航认证的加速推进,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0亿元。此外, 无人机产业逐步完善,加上成熟的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将成为低空经济拓展新场景新业态的有利工具。
产业体系
未来新的通航产业将形成以绿色电动为方向的产业配套体系、低空智联为代表的运营支持体系、垂直体量为特征的基础设施体系、安全可控为目标的监管服务体系、跨界融合为趋势的产业组织体系。各个应用场景会因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而整体联动,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协同发展。
行政审批
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 低空经济将全面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各区域的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在适航标准、符合性方法、监管标准、适航审定模式上将会积极创新,提高适航审定工作效率。
区域融合
未来,低空经济将成为区域融合的关键。低空空域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服务供给能力。例如提升城际的交通效率,缩短通勤时间,缩短货物流通时间,构建无人机智慧城市服务、无人机物流运输服务体系、无人机海洋综合应用等。有利城乡经济结合,提升乡村交通运输的效率。
04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痛点
顶层设计
低空经济新兴业态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部分规章标准的内容未适应当前形势;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管理长期沿用航空运输机场标准,审批层次过高,周期过长;低空经济统计标准体系缺失,缺乏对低空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
技术发展
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仍需提升;无人机安全、续航、载重、避障、降噪等短板仍然存在;飞行控制、智能避障、故障诊断等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低空网络服务仍需优化,现有的大量无人机仍依赖于与地面站的单点通信方式,限制了无人机空中作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应用管理
大多通航运营企业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市场需求开发不足;低空经济已进入领域的相关生产服务活动层次较浅,产业链条较短;许多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空域管理
完善的低空空域飞行安全、效率与经济性、公平性的全面评估机制尚需建立;缺乏精细化的空域管理技术和手段;部分飞行服务站由于得不到军民航充分支持而未能有效开展服务。
05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建议
聚力“新”低空装备
低空飞行器是完成各项低空飞行活动,确保各项任务安全、便捷、高效完成的主要硬件载体,拥有先进的低空飞行器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之一。把握低空装备“新”的关键是以推动低空飞行器制造的技术变革、动力变革和运营体系变革为主线,加强新型低空飞行器的研制应用。
聚力“新”低空场景
由低空空域充分开发利用带来的各类应用场景将日益丰富,无人机低空货运、eVTOL城市空中交通、民用直升机公共服务等领域前景广阔。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关键是持续跟进探索新场景,把握低空应用的新成效,充分挖掘自身场景需求,统筹要素资源,并推动相关应用落地,形成示范推广局面。
聚力“新”基础设施
低空基础设施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充分满足各类低空飞行器的飞行需求以及监管需要的前提。把握低空基础设施的“新”变化,加快建设省、市、区(县)三级联动的低空智联网,新型低空飞行器起降设施,前瞻谋划布局新能源航空器能源设施等低空新型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