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为什么要“丁克”?

500

                                                                                           丁克就是一种选择

这一对丁克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现在北京生活。快五十了,俩人结婚时就约定不要孩子,现在也没有丝毫悔意。她的父母是南下干部,她的姐姐和我老伴是医院同事,关系相当好。但因夫妻关系紧张早就离婚了,一个儿子是她姐姐养大的。他俩每次从北京回来都会来看看我,和我说说话。有几次我很好奇地问到他们俩生活的现状,他俩在我面前也较放得开。下面是我根据谈话整理归纳。

 

老师,您要问我俩为什么要丁克,其实简单说就两个原因:

第一,养育一个孩子责任太重大,我们怕担不起这个责任。您看我们俩都是湖北农村的,现在在北京生活安家,虽然工作和收入都还说得过去,但我们俩的工作都不敢马虎。如果生养一个孩子,我们中的一个就得停下手里的事,这就成了一个人养两个人了。人口增加了,但我们的收入却降低了。如果我们俩都工作,那就必须请保姆,扣除保姆工资,收入没有增加一点。但要请保姆就得重新买房,不然无法安排。看看我们周围,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小学,初中高中是在国内读还去国外读。和他们比我们简直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同在一个生活圈,每天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由不得你不比。与其将来孩子觉得委屈,还不如不把他带入这个世界。

第二,养儿防老在我们这辈人恐怕是不想了,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我父母生养的两姐妹中,我算是有出息的那个吧?但说实话,我是一个不孝女。父母丝毫没有享受我什么,甚至当初在北京买房还是父母资助的。但父母的生养死葬我根本就没出力,是姐姐一手操办的。从我上大学走出这个家门起,我好像就不属于这个家庭了。想当初,如果我父母只有姐姐一个人,他们就不会吃那么多的苦,姐姐也不会吃那么多苦。我是花父母钱最多的那一个,但我却是出力最少的那一个。这样的儿女要有何用?想想真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姐姐。

 

整理他俩想法时我就在想,要是当初他俩还是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可能就不会丁克。但他俩读完博士,一起应聘去了北京,就有了现在的结果。说实话,一般普通百姓在结婚生育的问题上可能没有他们这样重的责任感,生育的孩子凭父母的能力,高就高养,低就低养。但他们进入那个生活圈后,周边的孩子进什么学校,请什么家教,在国内读还是出国去读等等。与其不养,不能低养,成了他们的准则。当然他俩的这种情况也确实与他们家庭情况相关,这孩子的责任心太重,没有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也是她的心结。确实如她所说,她是花父母钱最多的那一个,也是最没有尽到责任的那一个。再看看她姐姐的这个儿子,成家后就自己奔自己的生活了,根本无法顾及这个独身的母亲。这对她的小姨也应该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但看看我们周边,这种现象是普遍的,有多少家庭是爷爷奶奶带着孙辈在生活,年轻人不得不出外谋生活。不仅要管好自己的一切,还得管理孙辈的一切。现实地说,儿女不仅不是享受,确实成了老人的拖累。看着这些很令人心酸的。

社会的发展,人口向城市转移,区域性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伴生一系列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冲击传统的婚育观念,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出出生率下降是社会结构变化所必然伴随的现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