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抑郁”这个钢印,就有一定概率会让自己觉得是已经生病了的

【本文由“老徐子”推荐,来自《初中以上家长应该注意:学生抑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是特别同意作者的观点,针对性的说一下:

1、不知道作者说的第一点到底是什么,具体哪里不开放了?感觉和第二点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第一点就不做讨论了。

2、第二点说的是,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包括路上都是封闭的空间。

首先,我承认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个是社会中对于学生的重视导致的。虽然这个拐卖、交通事故等等在大数据上看都是个例,都是极少数。但真的要是落在哪个家庭那都是无法承担的,所以只要是有条件的家庭,谁会真的全撒手呢,那是不是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条件,还是有相当多的家庭不管是因为观念还是条件:路上没有人管、自己回家;回家没人管,学生自己管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否可以做一个数据对比,看看两种情况下,抑郁的占比呢?我没有数据,不预设结果。至少现在不能有结论说,自己管自己的,就比,家长管的抑郁比例低。

3、关于手机、短视频,这点我也不是特别理解。首先,我是反对学生过多接触手机、短视频的。但目前造成家庭重大矛盾的是,学生、家长之间在手机使用上的矛盾,更多的学生是因为被家长限制了使用才导致抑郁真正的爆发了。如果就讨论抑郁,手机的使用可能反而能降低抑郁的发生。当然结果是,抑郁减少了,学习降低、惰性增加、人变废人了。所以手机带来的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而不是抑郁。

所以,针对抑郁,个人建议是不要去提它。像抑郁这种和精神相关的,提到、意识到,就很容易被带进去,本来就是一些小生气、小郁闷、不高兴而已。但有了“抑郁”这个钢印,就有一定概率会让自己觉得应该是那样的,是合理的,是已经生病了的。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忽略它,觉得会过去,精神上别想着有这个事,很多时候就会过去,无非就是抗压的锻炼而已。这种压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只是早晚得问题,学校没有压力,社会上只会更大,如果会带来抑郁,也不过是15岁的抑郁和25岁的抑郁差别。当然还是建议大家忽略这个概念,只有真正的器质性的征兆发生,才是真正的得病了,去医院吃药治病。

特别认同的一点是户外运动,这个是真正从生理基础上就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但这里又涉及到“卷”的问题,已经陷进卷的环境了的人,不是完全靠自己甚至靠环境能短时间走出来的,需要一个大的趋势变化,这里不做延展讨论了。个人观点,随便聊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