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标轨铁路在前进
阅前提示:全文系说书人潘达路边演绎,所涉及相关产品及其他信息等均不构成任何推荐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有些日子没有写长一点的文章了,理由有很多,可以是懒癌,也可以是环境,还能是工作生活太忙。
最近有个变化得很快的形势不得不逼着我赶在工作的间隙写一篇出来,这个变局有一种再不写事情就尘埃落定,会被大局所抛弃的感觉。事情还是可以划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一环。
前些天我提了一下变盘,今天讲的这个话题也可以归入“变盘”,现在到了东南亚,也就是中南半岛,东盟彻底变盘的时候——融入或者被淘汰。
中亚铁路网也在布局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欧洲形成统一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合体”之后,其他的各洲也避免不了形成整体竞争力。
某种程度上,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才是阶段性版本答案。历史的车轮辗过来了,没有人能抵抗大势。
从战略上来说,国内一直有绕过敌国控制的新加坡马六甲需求,但是做事情要从实力和地位出发,能控得了盘才能推得动战略。
因此在民间一直被反复讨论的克拉地峡运河项目常年停留在民间讨论上。
当东大开始力推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事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东南亚逐步迎来变盘期。伴随着中老铁路的贯通,彻底将东南亚的变盘提速。
一套符合中国标准的铁路输出并接轨,贯通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不论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还是军事意义,都是空前的。
当然,事情也不是单方面的,这类经济活动都是互惠互利的,没有人想要一直保持原生态发展吧。
中老铁路的贯通等于说把整个老挝的经济发展接轨到东大发展配套,成为东大循环体系中外挂的一环。
这直接加速东南亚国家们必须在是否加入东大这套循环产业链中作出一个肯定且有实际行动的回答。
接着推动的是中泰铁路、中越铁路、中缅铁路等,甚至有一些水路并进的项目。印尼雅万高铁也已通车。
但是敌国不愿意看到亚洲变成一个“政经利益集合体”,开始搞众多的战略抑制和挑拨离间。
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参与方都认清现实,接受历史的进程,他们或多或少想要体现一些自己的存在。
历史的发展显示,一个洲只能有那么一个领头者,亚洲的发展领头者只能是东大。
在绝对的实力和地位面前,是无法抵抗历史大势的,只能说在历史进程中增加一丝波折。
这不,随着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的开挖,一切的一切都近乎于尘埃落定。
假设德崇扶南运河已经贯通,那么获得绕过马六甲海峡的东大,还会在意周边其他反对者的声音吗。
东南亚要么选择融入东大循环体系,形成亚洲共同体,成为循环的外挂部分;要么就出局,被发展的进程所淘汰。
早年欧盟就是一个法德煤钢同盟,经济火车头带动区域发展。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就和金融的逻辑一样,雪球需要越滚越大。区别就是带头者是追求一家独大还是天下为公。
当政者们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在绝对实力面前,中泰铁路、中越铁路的进程显然要提速,波折无法阻挡大势。
新上任的越南一把手访华,对外界关注的中越铁路也展开讨论,双方公告表示开始推动前期评估工作。
经过一系列会谈,中越两国就标准轨铁路项目达成一致,中国同意为越南制订谅山-河内、芒街-下龙-海防标准轨铁路项目规划和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项目可研报告提供支持。
当然还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东大对这方面的表态还是偏保守。但是对越南来说,饮水冷暖自知。
自从被西媒以及国内不知道研究啥的金融从业一通瞎吹以来,越南好像就走了霉运。
好好的代工生意和转口贸易生意出现了波折,要么是电不够用,要么是被点名增税。
缺乏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越南,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颇有一种似我者死的悲凉。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东大行,X也行的版本答案。
既然无力反抗,那就试着融入,高低先出个价拉扯拉扯。至于结果,在高速掘进的徳崇扶南运河背景下已经注定。
融入的时间只能是今年或者明年……
有网友称,为什么柬埔寨的运河挖的这么快,土方大佬说:没地下国防光缆,没老祖宗,没红灯 ,没交警, 不限速 ,可超载 ,没防尘 ,不扯皮资金结算,这单业务天胡开局!
对于东大这种基建狂魔来说,挖条这种无限制的运河简直是洒洒水拉。
君不见现在国内南方多个省份都在规划和推动运河挖掘。在铁路大动脉基本打通后,水路大动脉也开始提速。还有一个低空经济在火热推动,低空经济的核心不应该是客运,而是物流。
商品的经济逻辑很简单,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工厂再到下游消费市场,这三环看着很简单,但是中间有一个必然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物流效率。(这个问题显然能拉开单独写一篇。)
没有强大的物流能力,不论从原材料进出口还是工厂组织生产,又或者市场商品销售,普遍都缺乏竞争力。
记得之前看过一位宁波港从业人员写的文章,疫情期间,宁波港半开工,直接冲垮长滩港+洛杉矶港。一个港口的开工效率,几个港口都接不住,大概就是这样。
对于常规消费品而言,物流成本所带来的商品竞争力削弱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东南亚主要经济模式都靠出口原材料,或者是搞低端产业代工,物流制约就是一个大问题。谁不想搞点高价值产业。
当政者们显然都能看出这个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哪有那么容易,从资金到技术设备到人才队伍,哪个问题不是问题。
显然这方面的事情并不止越南一家上头上火。
26日,港媒《南华早报》就报道称,新上任的泰国总理可能同意推动“陆桥”模式,吸引东大资金在泰国搞一个绕过马六甲海峡的模式。
有不少人怀疑这个项目的可能性,但我看来,可能性还是很高的。至于落地到底是“路桥”呢还是铁路网呢,参与者们会作出直接选择的。
民间一直讨论的克拉地峡运河项目,因为泰国政府的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以及文化、经济等因素一直搁置。但是走“陆桥”模式就很有意思。
能沟通,能交流,那就是能出结果的嘛。克拉地峡运河受制于当地政治问题不太可能上马,那么“陆桥”模式呢,又或者说更进一步的对接标轨铁路呢。
在已经有先行者的情况下,后来者必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新形式下,可以确定各方都要急切推动类似项目的。发展的机遇窗口就在那么一刹那间,错过了可能就是永远没有。
如此。谈,都是可以谈的。
日本和印度方案,搞战略平衡或者制约的时候还能发挥点作用,但是真正到落地的时候,没有傻子会去搞一个注定不能落地的项目。
而作为事件另一方的新加坡也只能继续加紧站队,从敌国的盟友到疯狂表态中立,最近新上任的小黄总更是讲话表示,不仅要有“精英”,还要有“精华”。
身段确实柔软,能歌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