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形而上学”,乃是严重的误译

作者:吕新炎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哲学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被汉译为《形而上学》的著作,然而,此翻译却严重误导了汉语之人。

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其希腊语的中文直译大致是“存在背后的存在”,意指存在(事物)之背后所潜藏着的本质,引申为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思考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形而上学”这一说法最早出自易经,其原初意思是:形而上者为学,形而下者为器。

“形”词乃指事物的形状,泛指表面现象;“上”词乃指重要或关键等意思;“下”词当然是与“上”词相反的意思了;“学”词乃指学问;“器”词乃指器物,特指事物的外表,有简单明了及不重要的意思。

全句直译就是:事物的外形只表明它是一件器物而已,所以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人的感官所得到的信息均属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事物的本质特性却是无形的、抽象的,所以是需要人去用心思考的。

上述意思一旦缩写成“形而上学”之后,就立马被人们误解为“事物外形上的学问”,这种误解乃是汉语(特别是文言文)的必然结果。后来,不知是哪个马哲翻译家将所谓的“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之方法”说成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该词因此被严重歪曲和丑化,即反倒成了贬义词;亚氏的这部伟大著作也因此被汉语之人嗤之以鼻。

这样的误译,是一些文人学究常犯的错误,这些人只注重追求所谓的高雅,他们把做学问当成是闲人雅士之茶余饭后的炫耀资本,却忘了做学问的目的,即忘了“尽可能将知识或真理传播给较多的人”之目的。

上述汉语本身的问题以及许多学人的不良学风,导致中国学术界严重缺乏哲学思辨精神,国人也因此对哲学严重缺乏兴趣。加之近几十年教育界对逻辑学及哲学的轻视和挤压,更使得哲学受到了严重的误解、歧视和被边缘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