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印媒:印度发展经济,就不能甩开中国“独美”吗?

 编者按 

2023-24财年中印贸易数据出炉,中国凭借对印850亿美元贸易顺差再次成为印最大贸易伙伴,引发印国内热议。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开始反思:强硬的对华经济政策能否利好印制造业发展?印各部委近期对华经济立场也出现矛盾——印财政部期望引入更多中资以带动印制造业发展,而商工部仍表明“不重新考虑支持中国在印投资”。种种迹象似在表明,印对华经济政策落地遭遇瓶颈。印制造业当前境况如何?印企对于“去中国化”及供应链转移有何看法?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浦那哈达普萨尔(Treebo Cocostay Hadapsar)血清研究所总部疫苗生产设施。图源:《金融时报》

在南印泰米尔纳德邦蒂鲁韦蒂普拉姆县Cheyyar镇附近的测试厂内,新一代马恒达汽车正在接受检验。这款最新旗舰运动型多用途车在高速赛道上疾驰而过,为模拟印度路况,赛道上设置了陡峭斜坡,泥泞和坑洼路段。位于公司附近的研究中心,配备最新数字技术并定于明年初发布的电动汽车正在进行调试。

马恒达的超前新奇车队不仅证明了印汽车行业的崛起,也证明了莫迪“自立更生印度”运动的成效。莫迪政府投入数十亿美元推出鼓励本土产业发展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而电动汽车与先进电池和微芯片一样,都在该政策的支持范围内。过去三十年的出口导向政策帮助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而印度在失去三十年后终于下定决心追赶其邻居兼对手。不过,印度计划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结果是,印度出台来堪称全球最严的对华投资限制措施。

500

中印贸易情况。图源:《金融时报》

自2020年起,中国持股企业在印投资需经印政府审批,但鲜有获批。莫迪政府也已拒绝在全球市场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在印建厂。

与此同时,印在税务和法律方面打压中国手机制造商,并禁止几十款中国应用程序,印官员自诩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中国社媒应用TikTok的国家。此外,印还成为亚洲少有的几个削减对华公民签证的国家之一。

在长期倾向奉行保护主义,与中国爆发边境冲突,对放任中国自由介入印消费市场、企业和高科技市场带来安全风险的疑惧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印出台了这些举措。

但一些批评人士警告称,印对华强硬路线或导致其缺乏成为制造业大国所需的资金、零部件和技术。

虽然莫迪政府努力限制中国投资和人员流动,但印企仍严重依赖自华进口。尽管马恒达电动汽车具有本土独创性,但其使用的电池组件还是由比亚迪制造并自华进口。

从太阳能电池板到药品中的药物活性成分,中国商品也在其他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023-24财年,印自华进口额创下记录,达1017亿美元($101.7bn),较7年前同期上涨66%。而中国再度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耶鲁大学从事南亚研究的讲师苏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表示:“尖锐的反华言论造成印政治信息和经济需求不一致的局面,这种矛盾让印当局倍感压力,最终在经济方面印不能脱离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商界对此强烈反对。一些人认为,莫迪政府的“恐华症”与其在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工业雄心背道而驰。他们称,严格的规定将苹果等公司的供应商和技术人员拒之门外,这些公司的相关人员迟迟未获得签证。

阿达尼集团、塔塔集团等顶级企业正尽力争取为机械安装或设计装置所需的中国工人提供签证。一位高管表示:“这是新兴行业,需从其他地方获取专业知识或技能。”

马恒达集团公司董事长阿南德·马欣德拉(Anand Mahindra)承认,印度单打独斗“并非易事”。他告诉《金融时报》:“印将面临巨大吸引力,巨大的需求促使印加快步伐,努力替代中国。”

印度政府内部正在争论,对于一个渴望建立出口驱动型制造业以与其他亚洲强国相抗衡的国家来说,这些限制是否影响自己的目标。印官员私下承认,要成为可靠的“中国+1”制造业目的地,印度非常矛盾地需要来自中国的关键投入。2024年7月发布的政府年度经济调查指出,为实现目标,印不可避免需融入中国供应链。然而,尽管印企要求放宽中资限制的呼声日益强烈,但印反华情绪仍然高涨,其认为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是两国关系正常化前提。印外长苏杰生5月还曾质询企业代表称:“你会和闯入你地盘的人做生意吗?”

印度对其与中国关系的反思可以追溯到 2020 年,当时印度的经济和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 70% 的大宗药品(如扑热息痛)和原料依赖自华进口,而在疫情期间中国原材料短缺导致印药品供应下降,让这个问题暴露无遗。与此同时,两国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地区爆发冲突,双边关系显著恶化。

早在中印边境西段发生冲突前,印已试图遏制中国资本“借疫情投机取巧式收购印企”的行为。印发布“3号公告”(Press Note 3)要求与其接壤邻国在印投资需获政府审批,并引入印决策者私下承认不透明的官僚程序。

虽然该措施仅明确提到了孟加拉国和印宿敌巴基斯坦,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为了防御中国。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坦维·马丹(Tanvi Madan)表示:“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行动和边境危机已成为印看待与华经济联系的转折点。”

“我们的目标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目的是认识并减少或缓解印脆弱性,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建立更具弹性的经济。”

但官员们承认,这些举措不仅针对印劣势,也针对中国的优势。“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但世界却给予其市场经济的好处,”一名印高级官员2023年告诉《金融时报》,“中国商品席卷了印市场。”

500

2023-24财年印自华进口额排名前10商品。图源:《金融时报》

孟买马塞勒斯投资管理公司(Marcellus Investment Managers)经济学家南迪塔·拉贾萨(Nandita Rajhansa)表示,印进口额飙升确实部分归因于中国在经济放缓之际实施倾销。她表示,“中国拥有大量产能,但国内却无人消费”,印企应“抓住这个机会,以非常低廉价格获得原材料……很明显这样就能从规模中获益”。

在欧盟、美国等国家也在芯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采取措施增强对华抵御力之际,印政府的强硬派似乎颇具先见之明。但在印当局内部,越来越多声音质疑反华立场是否明智。

一位政府官员表示:“目前大家正在讨论是否应该废除Press Note 3,它是否损害了印制造业发展。如果你想要苹果在这里但你却没有供应商,附加值就会一直很低。”6月,电子行业抱怨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千份签证积压,印手机和电子协会主席潘卡吉·莫欣德鲁(Pankaj Mohindroo)告诉《金融时报》,这一瓶颈不仅影响中国公司,还影响美国、英国、台湾、日本和印度国内公司,这些公司正在印度建设产能,需要中国专家来建立或运营他们的生产线。

据3名政府官员称,中国苹果供应商立讯精密(Luxshare)试图扩大其在印业务,但受Press Note 3阻挠,该公司转而将原定的投资转移到越南。作为部分路线调整,莫迪政府近几个月加快了为印“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行业工作的中国公民提供临时签证程序。

另一位政府官员称,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歧。外交部和内政部支持更强硬的立场,而经济技术官僚则主张更大的灵活性。

“我们逐渐说服他们,如果他们不给工程师发放签证,这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这位官员说,“这对我们而言是自残。”

中国除了在关键行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并向这些行业投入更多补贴外,其还拥有锂等关键矿产资源。在这方面,莫迪政府也积极争取阿根廷等地的采矿权,尽管目前还未取得太多成果。

或许更为成功的是,印政府似乎一直在推动一些希望在印发展的中国投资者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企业——这与中国几十年前的政策如出一辙,当时中方要求外企与中企在汽车制造等领域进行合作,以确保技术和知识产权转移。

3月,中国上汽集团(SAIC Motor)宣布与印度钢铁巨头金达尔西南集团(JWS)合作在印生产和销售名爵汽车(MG)。印政府官员告诉《金融时报》,一些通过台湾合同制造商为苹果供货的中国大陆公司也与印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企业,虽然不知道有多少可以实际运营。

然而在7月末,印商工部长戈亚尔(Piyush Goyal)告诉记者,印政府不会考虑改变针对中国投资的总体强硬立场。“印可能会破例,但不会完全取消限制,”布鲁金斯学会的马丹表示,“印对中国的竞争和担忧将持续存在。”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正悄然脱离中国供应链。在泰邦马恒达研发和测试工厂以南350多英里的地方,塔塔电力3月成立的太阳能电池板工厂正生产印绿色能源核心构件。

500

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装配线。图源:《金融时报》

该国的电力需求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速,因此这座位于泰邦蒂鲁内尔维、一尘不染的新设施对于国家至关重要。

在高度机械化生产线上,工厂绝大多数女性工人正监督组装大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塔塔作为印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将成为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客户。

但是,组件中的大部分电池及组装电池的机器均是中国制造。这种情况即将改变:塔塔本月将在蒂鲁内尔维利开设自己的太阳能电池厂,此后它将只依赖印度制造的电池。

塔塔电力首席执行官普拉维尔·辛哈 (Praveer Sinha) 表示:“我们将停止进口电池,我们需保障供应链安全。”

为推动建立不依赖中国的新供应链,印明显与美结盟,美与印更紧密合作以开发替代方案:美联邦政府开发金融机构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The 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2023年批准向蒂鲁内尔维利的塔塔工厂投资4.25亿美元($425mn)。

印政府提供了“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补贴以支持该工厂,该工厂还获得了印商业环境最好邦之一泰邦的奖励。印度国家太阳能联合会(National Solar Energy Federation of India)称,这些倾斜将有助于印实现未来几年自给自足的目标。

该游说团体的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扬·普利帕卡 (Subrahmanyan Pulipaka) 表示:“毋庸置疑的是,未来2-3年内,印对华依赖将大幅减少。”

印度经济调查也指出,玩具领域等其他制造业也出现增长,过去十年内印度自华玩具进口额从2.14亿美元降至4160万美元。

然而在其他行业,补贴似乎并未见效。2023-24财年,印自华进口的原料药及成品药前体出货量增长5.9%。

即使是那些自华进口量很少或根本不进口疫苗的机构,比如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也认为短期内当地制造商仍将依赖跨境的廉价原材料。

血清研究所首席执行官阿达尔·普纳瓦拉 (Adar Poonawalla) 表示:“无论疫苗还是药品行业,都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利润率。”

然而,他补充道:“随着时间推移,这会有重大转变。五年后,如果你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会发现印度对华依赖会至少减半。”

包括马恒达集团在内的印主要企业已在积极推行这一转型,该集团高管正考虑建立国内电动汽车电池厂。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阿南德·马辛德拉称,“我们必须努力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更具附加值的参与者,特别是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

作者简介:

克里斯·凯(Chris Kay ),《金融时报》驻孟买记者,负责印各地的商业和金融新闻,曾在彭博社工作13年;

约翰·里德(John Reed),《金融时报》南亚分社社长,常驻新德里,负责南亚地区商业、经济、政治、社会新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