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裡的現代大陸」之流行用語

500

兩岸同文同種,是台獨運動的最大障礙,因而獨派知識階層早早瞄準教育領域,以教職人員與教學素材的「雙染綠」,作為「脫中」的基礎工程。其實,這個路子是日本當年「脫亞入歐」的手法,對自身文化裡的中國成分,採取釜底抽薪式的剝離,而如法炮製的台獨,其實也多為親日台獨。

今天挺賴獨派之所以對蔡英文深惡痛絕,管中閔案是重要關節,畢竟台灣最高學府的校長被反獨者端去,對某些心心念念要「文化去中」的獨派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除了恨蔡,他們更擔心一旦蔡英文落選,好不容易染獨的課綱也會被重新改回原狀。

誠然,讓年輕世代拒斥「台灣裡的傳統中國」,深度介入學校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只是,台灣社會各角落充斥著古代中國遺產,如廟宇,如敬天思想,或儒家思維,或飲食習慣,或各種風俗,每每學生離開了當下的教學現場,必然重回這個中華文化圈,講中國話,認中國字。學校教育,除了徒增干擾之外,並無深化的可能,除非,大陸自我放棄了中華文化。

更重要的是,即便年輕世代有意識地拒斥「台灣裡的傳統中國」,他們仍難以脫離「台灣裡的現代大陸」,因為消費文化以及網路環境,不「中國」也難。

其餘不論,就拿流行用語來說吧,大陸用語在台灣是愈來愈多,愈演愈烈,愈挖愈深。

台灣網民大量借用大陸網路用語的現象,現在回想一下,「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是語言大陸化的標誌性詞彙,也是大陸用語回傳台灣的時間分水嶺。當然,在這句話之前已早有跡象,但「寶寶不說」之後,社群網站引用大陸用語的發生率大增,應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商業化,台媒在網路大潮下成了必然的追隨者,如今網民的言語也被主流媒體大量引用,記者作為第一線的「詞彙目擊者」,理所當然也成為了「詞彙使用者」。

此時此刻,台媒用量最大的大陸慣用語,不是別的,就是「X粉」,「X黑」。很少人再使用原來的「粉絲」,改而使用更精簡的「粉」。此「粉」字,是轉譯自英語的””Fan”,但大陸網民當成正規中文般使用,也就成了新中文詞彙的創造者與傳播者。

望文生義,是中文語言世界裡的一個慣性,「X粉」廣為流傳,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反動。近日有政治人物將「粉」字視為「很容易被吹散」的意象,希望將自己的「粉」,稱為相對凝固的「凍」字,於是有了「果凍」。

除此之外,「爆雷」,「差評」,「不要不要的」,「學霸」,「套路」,「顏值」,「網紅」,「鮮肉」,「高大上」,「藍瘦香菇」,「寶寶」,「老司機」,「立馬」,「質量」,「高清」,「接地氣」,「被和諧」,「娘炮」,「高富帥」,「給力」,「歪樓」,「佛系」,「互聯網」,「文青」,「憤青」,「驚呆了」,「洪荒之力」,「視頻」,「閨蜜」,「山寨」,「肉搜」.......。

以上源自大陸的詞彙,都還僅僅是新聞媒體所慣用者,其餘不雅的,或與台灣流行用語「同字不同義」的,其實在社群網路上也常見。

台媒在用詞的內地化上,不分藍綠,無論多麼獨的人士,都慣性使用大陸用語,只有極少數對語言極為敏感的獨派知識階層,才會小心注意避免使用來自對岸的語言,並發出沒人聽得見的微弱呼聲,要求台灣人莫講「中國話」。

這就是「台灣裡的現代大陸」。

語言是活的,文化影響也是雙向的,網路用語之所以傳播力大,從新聞媒體的觀點看來,是因為「省字」。新聞下標,三個字能說清楚的就不會去用五個字,兩個字能說清楚的就不會去用三個字,況且,標題務求「吸睛」,是任何商業媒體的基本功。

「萌」,「控」,「加倍奉還」這類的日本現代詞彙也為台灣民眾所熟知,熱門用語的來源多元,很大部分是來自消費文化(如遊戲,影視,動漫),部分來自新聞事件,部分來自社群網路。因此,消費文化愈興盛的地區,輻射出新興語彙的能力就愈強。

從台媒用語觀察來自外部的影響,經常性使用大陸用語是近年來十分突出的趨勢,一方面代表媒體從受限於知識階層的過往,發展到如今對庶民語言的重視。另一方面,又顯示兩岸庶民語言因頻繁的文化交流而趨同。

讀者們即便不是年輕人,也曾年輕過,大家都知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封閉的,學校家庭之外的社會教育才是開放的,只要年滿28歲應該都能同意,人受社會影響肯定大於學校與家庭。

社會教育與學校家庭的差異是,前者沒有方向性,而且時常更新,任何人都要日日面對,並受其制約。因此無論學校家庭怎麼教,真正影響人心的還是大社會環境,而語言就是訊息,訊息就是一切,它無時無刻不在造就國族認同,同時也反向產生族群差異。兩岸開放交流有利有弊,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利遠大於弊,因為本來同源的語言縱使曾經因隔離而兩分,但又會因為交流而產生現代性的同一化。

儘管台獨課綱能干擾「台灣裡的傳統中國」,但很難連根拔除社會裡無所不在的古中國,又無可能切斷在網路世界暢行無阻的「現代大陸」。雖然並不是說,只有大陸現代庶民文化能影響台灣,但語彙的交換與共享,力量大於一切。

大陸新興用語能在台灣一般用語裡成為「C位」,自身消費文化的崛起毫無疑問就是主因,因此儘管獨青「槓精」何其多,在文化大潮的路徑上想求語彙之獨立,終究是「隱形的過氣人口」,下場涼涼。

在大陸以外的華人地區,以上這段,也只有台灣人寫得出來。這就足以說明了很多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