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读《发现东亚》

500

题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

认识自己既是哲学上一大难题,又是讨论深度问题的“元问题”。任何问题讨论的起点,必须先定义问题本身。有了共同认可的概念,在相同概念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而非自行其是。有些人通过定义“敌人”,以敌人为镜像来认识自己(或者说以“他者”即the other来认识自己),如欧洲概念的出现;有些人通过定义“友人”,以相似性来确认自己是谁,如华夏观念的扩大。

宋念申老师的《发现东亚》,不仅是一本区域历史研究的典范,也是一本深刻的思想史论述。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宋念申老师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概念追溯,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的认识何谓“东亚”(East Asian)?东亚这个概念不再是地理书中那样一个固有的概念,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形塑、被创造出来,以用来服务于在现代化概念之下的殖民与反殖民的话语建构,进而实现中日韩区域的联合(union)或者区域的整合(Integration)。

这本小书,从“何为东亚”入题,让我们一览亚洲概念如何从古希腊眼中的“亚细亚”即今天所说的两河流域地区扩展为整个东方,也看到19世纪的日本在面临被殖民的命运关头如何重新定义亚洲和自己的身份,进而“脱亚”以进入所谓“现代文明世界”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如作者所说“东亚、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这些概念是在区域内部的交往及区域与外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塑造它们的过程没有结束,未来也一定会有旧的内容被舍弃、新的内容增添进来。唯一不变的,是对他们的不断定义、否定、再定义。也正因如此,关于东亚的历史书写,乃至任何历史书写,都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我们谨遵作者的教诲,对这本书也应该当做一本正在进行时来看待,而不是定论。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梳理一下本书的线索,从区域内部的互动和交往视角来看,东亚国家实体近代/现代的开端,确乎是从16世纪末的朝鲜之战为开端。这场以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为开始,以万历皇帝统治之下的中朝人民共同反击并赢得最后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的造成了诸多后果,逐步形塑了接下来的历史演进:明朝的衰落和满洲的崛起,日本再次进入多国乱斗而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朝鲜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定义,中华天下秩序的解体与重塑等。

从区域与外部互动的视角来看,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以及在三国之间的交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亚的现代相遇,即本书所提及的第五章。我们所熟悉的利玛窦当然对中西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与徐光启的交往也不愧为一段佳话。关于日本和朝鲜与天主教的交往我们就比较陌生了。比如沙勿略、日本的隐匿基督徒等。在读书的过程中最近关于日本有无黑人武士的讨论正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另外种子岛作为日本最早进入西方火器的地方,在诸多日本电影、动漫、电视文艺作品中被反复提及。火器经葡萄牙人传入日本,迅速激起了武器与战争方式的变革,其进化速度一度超过欧洲的热兵器。但是,日本在德川幕府建立稳固统治之后,火器研发就逐步停止,再加上朱舜水在日本传播朱子学等多种因素,日本的武士道重视近身搏斗才成为今天我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古代日本武士印象。这一点与清代在完成全国统一之后,火器质量迅速下降如出一辙。最终被欧洲火器所碾压,那也是后话了。

从全球的区域视角来看,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在早期的全球化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强大生产制造能力,全球化能否运作起来也是一件可堪讨论的大事件。无论茶叶、瓷器、丝绸还是其他手工业产品都是全球市场的重要货物。不幸的是,从明朝中后期中国的货币主权始终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但终究在西方运用武器与金融两个武器瓦解了清朝。这一点亦可参看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另外关于,闭关锁国的神话确实早该祛魅。可惜的是,义务教务阶段到大学非历史系学生接受的都是这套被殖民主义所包装过的话语,其流毒之深至今影响着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现代殖民掠夺,必须披上合法的外衣,才复合‘文明’的旗号”。只有把清朝定义为野蛮的专制的落后国家,才能让文明的民主的先进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将前者“驯化”为文明国家。书中关于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迷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总之,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大家认真阅读的部分,想要领略他的精华需要每一个读者发动脑筋、积极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