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科学家竺可桢 让牟其中老泪纵横因为他一脚踢在石板上

受高温和强降雨的双重影响,塔里木河的源流来水持续增加,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的干渠新区满水站出现了超保证流量的洪水。新疆水利厅于昨天发布消息称,塔里木河干流已出现 2024 年第 1 号洪水。

 

南疆大部近期仍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区域伴有短时强降雨。这种极端天气状况导致了塔里木河来水的异常增多。7 月 30 日 1 时 47 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水文勘测局发布了洪水橙色预警,指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托依堡乡新渠满村塔里木河干流段在 30 日 1 时 40 分出现 1440 立方米/秒的流量,超过保证流量,且水势仍在上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疆水利厅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以及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的水利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他们需要加密对堤防的巡查排险工作,加强科学调度,确保在发生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并及时报告。

 

在应对此次洪水危机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起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其中,一些曾经看似“大胆”的设想,如今从科学和实际角度来看,显得极为不合理。比如,曾经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让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中国”的想法,就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由巨大的地质力量塑造而成的。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从工程角度来看,要炸开这样一个巨大的山脉,所需的技术和资源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即使我们拥有了足够强大的爆破技术和工程设备,其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无数的难题。比如,如何确保爆破的精准控制,以避免引发不可预测的地质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而且,即使我们成功地炸开了一个缺口,也无法确定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就一定会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式进入中国。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地形地貌等。仅仅改变山脉的形态,可能并不会对整个气候系统产生我们预期的那种简单而直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大规模的人为干预将对喜马拉雅山脉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喜马拉雅山脉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一旦山脉被破坏,这些生物将失去它们的生存家园,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危机。同时,山脉的冰川和积雪是亚洲许多大河的源头,对区域和全球的水资源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破坏山脉可能会扰乱冰川和积雪的积累与融化模式,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竺可桢先生早在 70 年代就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观察,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了有价值的判断。竺可桢先生长期致力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他重视物候观察记录,组建了中国物候观测网,并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

 

通过对历代物候记载的研究,竺可桢先生指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 摄氏度左右。在那以后,有 1 - 2 摄氏度的上下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 1000 年(殷末周初)、公元 400 年(东晋)、公元 1200 年(南宋)和公元 1700 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期。其成果“竺可桢曲线”领先于西方学者的“格陵兰岛曲线”几十年。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气候的追溯,更是为我们理解当今和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和科学依据。他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回到当前塔里木河的洪水问题,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以科学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防洪减灾的能力。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