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融合,需要的是双向奔赴(一)
从深圳去香港,过去是个类似于“出境出国”的感觉,毕竟那里的制度不同,生活的人群也不同(一些习俗上的不同,人种当然一样),尤其是那时的香港人刻意保持着“自己的傲慢”——也难怪,被捧得久了,再加上早些年香港的经济确实相当可以——世界上最有名的自由港之一,东西方文化的大熔炉。但是问题是这些年,尤其是疫情结束后的通关,彻底把一切“装模作样”给击得粉碎。香港人不仅海量北上深圳和其他城市,也非常享受内地的更先进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大量引进回去香港,尤其是在彻底见识之后。
深圳作为一个和香港一河之隔的国际大都市(如今是涵盖香港在内的整个华南地区最强的经济大市),虽然和香港的发达板块有点距离——港铁连接起来,但是两个城市的距离毕竟还是最近,人的背景也一样,说到底都是广东甚至都是宝安(老宝安)人。深圳人过河去香港溜达,坐个港铁40分钟左右就到了港岛和油尖旺等发达版块地区。可以说,本来让两地得不到最大融合的疫情反而在疫情之后加速了两地的融合——深圳人(这里泛指我们内地人)随时去香港的街头溜达,或者看展或者打卡景点,或是寻味美食或是追寻内地看不到的一些国际活动。从最开始的必须换港币到到处问路,甚至买东西被坑钱(当时不少香港人兑换人民币就是按照1:1);到如今深圳为代表的内地的先进的支付方式,出行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香港得到普及,虽然还是有不少小店铺在犄角旮旯“又臭又硬”——但是如今我们过去香港用支付宝,微信等等都越来越普遍,再加上即时汇率,确实在方便之余能省一些钱。当然,最重要的是,在香港,我们可以不那么“生疏”——明明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回回搞得像是去“外国”一样。深圳人去香港开个户头,买个保险,虽然不像过去一样疯狂地买买买(如今的深圳街头成了香港人买买买),但是有些只有香港才能体会到的感觉还是能够在香港找到——只是如今大家的心态都变了(从想要看看先进发达到如今说到底去香港是怀旧之旅更多)。
公交车,地铁,轮船,飞机,叮叮车,天星小轮,应该说,香港的很多东西确实很有感觉——是属于过去的经典感,但是也意味着落后和时代脱节。香港人来内地拿着现金到处排队吵闹的时候怕是想不到内地人去香港当年是怎样的感觉?只不过,如今的内地人虽然感受到了香港人的很多“初来乍到”,却没所谓的歧视和嘲笑——毕竟,内地也不怕香港人买买买。融合的像不像一座城不好说,但是深圳人和香港人显然走动得越来越密切,两座城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不是心态失衡,这确实是好事。
我不喜欢去香港买买买,最早去香港也是只想到处看看——那里可是爱看香港电影的朝圣地,有着喜欢的几乎所有的香港明星和大家,但毕竟那的物价确实贵,除非有特定的需求才会买些东西,如同逛街一般,虽然没到穿拖鞋过港,但是背小包,穿极简衣服去香港走走看看,看展登山,过海穿街还是经常有的。香港虽然给人带不了什么“日新月异”,但是有很多经典的印象和感觉确实也只有在香港能够找到——古老的,过去的。这一点也是对香港不可否认的,不少人怀念香港也是如此缘由。
香港的很多街道很有老街坊的味道,不管是表面上的看似脏乱破旧(属实是动辄几十年,甚至是上世纪早期的风格),还是摊位上人的面貌和精神,价格标签的摆设,爱逛菜市场的笔者也曾多次深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里,虽然未深入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但是不得不说,和旺角街角餐厅老板共进午餐还是有的;和花鸟鱼虫宠物店的老板聊花也还是有的,和阿sir们一起在滨海广场合影还是有的。当然,香港人自带一种“一本正经”——比如工作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确实带着一种速度和形态上的“特点”。
香港的社会很香,这是实话——不管是公共交通工具内,还是商超小店,当然根据笔者有限的见识,洗手间也是香的——这和整个社会的习俗有关,也像极了西方社会——鬼佬们体味太重,只能拿香水和极重的洗衣液味道来遮盖;再加上人口密集度实在是太高,人与人之间的味道还是用香水掩一下,这倒是个好事,毕竟不管是人群密集还是人种多元,香一点的香港在味觉上还是很不错的。
香港的社会挺干净,尤其是绝大多数大马路,有着超多行人和车辆的巷子,这也是实话,应该这么说,笔者对比过新加坡——这个被不少人吹捧的地方,和香港相比也还是有自己的不少局限。香港由于人口更密集,人多,管理起来比新加坡难得多,新加坡也未见得多么的“神话般的遥不可及”——香港的街道也很干净,当然这都是绝大程度上的,脏的地方照样也有,犄角旮旯。但是不管是港岛还是九龙,新界的一些市区确实很干净。不仅得益于当地的法制法规(除了那些天生爱干净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不囿于法律法规才会去爱护卫生),也和老百姓的习惯有关。虽然这和排队是一样的,但是保持干净卫生确实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好习惯。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的小型社会连法治都搞不好的话,确实很容易被乱掉——修例风波为代表的那么多泛政治活动就是如此。西方社会的治理失败也是如此——西方并非真正的法治社会,只是喜欢口头上强调自我标榜而已。
香港的细节治理很不错,比如前几天在网络上走红的“治理空调水外流”——港府有自己的专业队伍来检查高层住户的空调外机(当然,香港人绝大多数都是一体机,更便宜)是否滴水,这在内地可没什么专业的管理,而且也不认为是社会治理的关注点,所以一到夏天,到处的空调水滴的哪都是。还有一些城市秩序——比如很少见到人在铜锣湾随地吐痰抽烟,乱扔垃圾,也有见不到随地摆摊,噪音扰民的治理,蚊虫的治理,污染物的收集处理。这些确实是香港百年多的城市发展经验中的精华。
香港的交通治理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立法执法的精细化,首先不说香港社会不大,但是人口很密集,治理起来也是很有难度的。但是立法精细化(拿社会上发生的安全事故作为解决问题的导向,精细化立法,不断修改,与时俱进),执法精细化——就拿坐港铁的人群的划分,对于乱用不属于自己人群的卡片的处罚,甚至是错搭港铁车厢级别的处罚等等,行人乱穿马路——被各个角落的便衣处罚等等。当然,至于居民都生活在地铁站500米范围内这个很有局限得到推广,香港毕竟人口密集,城市规模不大。但是同样的事情已经在深圳开始推行,也就是说可以在一些类似的城市推广。好的经验就是要学习,深港一家。
当然,深港一家不该是我们单方面的论调,香港更应该主动去融入,去和深圳,和大湾区融合,现在的情况很令人欣慰,那就是一切确实在加速融合。期待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早日建成,和深圳更好的融合,彻底摆脱心理的那道畸形的傲慢,毕竟,香港再不追赶只会落的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