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中国文艺复兴的最后堡垒——拿天价作品收入的实力派大佬们
中国文艺界的一个旧思维还没转变。
这就是:
大佬就要拿天价收入。
这个问题不改变,中国的文艺界必然继续沉沦下去!
流量明星时代,以及现在的ai辅助的电子工业产能时代,本质就是顺应文艺市场的工业化发展趋势。大规模的产生出来作品,大比例的降低了传统行业的成本。
现在这种情况在文艺界的很多领域已经达到现有生产力的极限。
比如精品歌越来越少,网上全是电子辅助合成的跟风口水歌,影视品质的平庸化没有改变,网络小说日益跟风同质化。文艺作品的各个类型中,ai等技术手段开始光明正大或者偷偷摸摸的开始大规模介入文艺产品的大规模产出。
现有文艺市场,以极大规模的庸俗化产品(去除超高薪行业大佬的成本)产出,逼退了精品作品的主导性地位,形成了现阶段的低水平工业竞争活动下的新的成本/支出/利润结构。
这就类似代工快做到极致了,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足够低的阶段,无法再有效下降,那么下一步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做品牌。
做品牌的意思,就是以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形成良好口碑,并进而取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这就客观会形成真正有才能的大佬重新夺回他们的市场核心位置的战略机遇!
那么现在这个趋势实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最大的限制就是的以往的这些大佬超高薪酬恶习!
流量明星替代实力明星,口水歌曲击溃精品歌曲,底层逻辑就是这个行业发展需要降低成本。实力明星和精品歌曲等作品的自身能力不是问题的所在,而是他们的人员的薪酬才是问题的根本。
一部大投资,几个主演拿掉过半投资,几首成名歌曲可以让某个歌手吃一辈子且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劳动/收入的交换比,凭什么?且不说他们的正当性在哪里,在资本眼里都是不可理喻的市场状态(难道我们要学习日系合资车,十几年不变的配置还在不断加价?)。
这可不是我们老百姓仇富,连资本都受不了,宁可要小鲜肉口水歌,都不要你们这些大佬的精品,这就是以顶流明星的薪酬为锚形成传统的文艺工作者的薪酬结构,是现阶段阻碍文艺领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最最核心的问题,是最重大的障碍。
问题就在这里。
文艺要精品,但是精品产出的成本必须合理,必须让资本获得足够的收益,这个收益必须不能给小鲜肉,口水歌们形成暴利的成本空间,否则资本一定选择那个低成本的生产模式。
现在文艺行业的成本和利润水平已经被这些庸俗甚至垃圾产品打的足够低了。
已经给了实力派文艺工作者重新夺回市场地位的时机。
但是这需要你们进行自我改变才能实现的。
顶流明星的在大投资制作影视作品里的成本在百万级能做到吗?
一首歌爆火,各直接相关人员终身受益级别在几十万级别,能做到吗?
一部顶流高彩的小说的各类收益在百万级,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做不到,那么那些垃圾明星,和ai作品就会永远骑在你们的脖子上。
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