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辩论和国家宣传
作者: 星爸爸
与 CGTN “国家宣传机器” 定位对标的不是福克斯也不是 CNN,而是美国之音或者是今日俄罗斯
福克斯主播又向刘欣发出了邀请,上次辩论过于平淡,但两位主持人立场鲜明地在电视上公开对话,还是让很多人直观感受到一种意识形态与另一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尽管里根一开场就刻意地把刘欣以 “中国共产党代言人” 的身份介绍给观众,而自己则 “不代表特朗普政府”。
实际上,刘欣虽然不是党员,可 2017 年上线的 CGTN 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外宣官方渠道。在澎湃两年前对她的报道中,曾把 CGTN 称作是 “面对西方媒体话在话语权上的压倒性优势” 的第一步和 “中国外宣旗舰媒体”。
而里根所在的福克斯电视台向来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在划分美国媒体的政治立场时,福克斯永远被划为右翼媒体。所以民营企业福克斯现在正好对上美国政府的保守主张,即使主持人一开场就试图营造自己中立的身份,也很难摆脱自己代表了至少一半以上美国主流民意的现实。
不过,能在性质上与 CGTN “国家宣传机器” 定位对标的不是福克斯也不是 CNN,而是美国之音 VOA 或者是今日俄罗斯 RT。有七十多年历史的 VOA 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政治宣传和反政治宣传的工具,但直到 1942 年美国战时情报局接手才成为完全的政府机构。
由国会拨款的 VOA 虽然宣称以提供全面客观的新闻为宗旨,在实际运行中却经常被政治和外交策略左右。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给 VOA 广播的定位就是 “反击苏联和其它国家政治宣传的外交策略的一部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带着爵士乐和主持人富有磁性的声音的广播节目就在东欧和苏联持续输出内容,直到苏联解体。
对于这类媒体来说,海外受众就是唯一受众,在节目制作和观点表达上,国内群众从来不是需要考虑的对象。在对宣传二字向来有贬义解读的西方,VOA 这种形式的媒体是不敢也不能存在的。
即使是对对外宣传持公开态度的 CGTN 也是以外国观众为主。2017 年柯洁在乌镇围棋峰会发布会上曾经对用英语提问的 CGTN 记者说 “如果你是中国记者,而我是中国棋手,我认为你应该用中文向我提问”。后来,CGTN 官博表达了歉意,但也解释了英文是作为外宣机构的 CGTN 的工作语言。
作为政宣工具,VOA 总是即使跟随美国的外交策略和热点,并适时地加入对应的语言支持。比如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中,VOA 积极跟进并披露了事态,抓住削弱苏联官方媒体可信度的机遇。而亚洲在上世纪末发生一系列事件之后,美国之声也及时添加了相关语言频道。
后来胡佛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分析了 VOA 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几点是:
对对手精准画像的能力;针对目标国家之间或者具体国家内部制作差异化和定制化节目;目的明确,可信度高,反应快速并且能让听众感同身受的报道;在日常运作中,宣传工具通常会把重点放在目标国家的落后之处,而对优点选择无视。也正是因为如此,杜克大学法学院季刊 1982 年的一期关于战时西方宣传工具的文章就提出过,
“关于第三世界事件的报道很少聚焦在发展上,而是在那些有助于加强这些地区落后野蛮形象的具有煽动性的偶发事件上。”
“ VOA 需要完成两项互相冲突的任务。一边是充当政府的官方发言人,一边是以准确中立的新闻服务听众。”
美国之声非常与时俱进,如果现在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可以发现十几个不同语言版本的应用程序,媒体矩阵则以 42 钟外国语言同时运作。其中,与中国相关的中文、粤语、藏语频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扩张或新增。
VOA 最近一次因为中国话题挑起风波,是去年底某出逃地产大亨声称有高层贪腐证据而要直播的事件。在直播过程中,节目被突然中止,VOA 因此遭到了质疑,认为曲膝于中国政府或被渗透。但后来历时三个月的独立调查发现,爆料人的证据缺乏事实支撑,几名策划直播的中文台工作人员 “严重疏忽大意”。
与 VOA 类似机构还有很多,例如 Deutsche Welle 德国之音,后者同样是由政府全资的对外宣传机构,目前通过三十种语言对外播报。同样以海外受众为主的还有 DD India,BBC World News,France 24,和 NHK World-Japan 等等。
在 2008 年奥运期间,德国之音中文台曾经传出过因为 “美化共产党” 而解雇高管的事件。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在当时遭到结果,引起过一次不大不小的事件,而在三年后,又有四名曾在 DW 工作的华人员工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遭到解雇。
不过,既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这种对异见的零容忍其实也是可以预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DW 中文维基页面上的一句话概括:“德国之声……提供部分被中国大陆当局精致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但不提供德国当局禁止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
作为央视合作伙伴的俄罗斯的外宣机器 RT 同样如此,在 16 年辩论节目CrossTalk 上,CCTV 美洲台记者王冠就南海仲裁问题与两名美国专家进行辩论,其中主持人在立场上也明显略偏于中方。
根据澎湃的报道,RT 也是 CGTN 筹备时考虑过的借鉴对象。战斗民族的刚烈属性足够使 RT 在与西式政宣机器的交锋中不落下风,但是刘欣却认为,这使 RT 稳固了基本盘,但却把反对者推得更远。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上直播时,刘欣所做的只是不断的解释自己立场,试图扭转美方主持人的观点,而不是像她的同事王冠三年前舌战美国专家那样有攻有守。
也许她希望以一种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去应对质疑,发掘新闻,但是无论国内国外,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越来越占上风的舆论环境下,观众似乎对这种中庸的态度不太买帐。
在描写刘欣的文章里,澎湃曾经引用川普靠社交媒体打造个人渠道与传统媒体争斗的例子,“这令一向标榜 ‘专业主义至上’ 的精英主流媒体陷入集体反思”。也许这一次又一次的辩论邀请,可以成为刘欣打造个人 IP 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