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消费观,我也想说几句

500

看了几则帖子,都在说老年人消费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也是一个老年人,退休金也不低,积蓄也有一点。但我自认为我与社会对老年人的消费希望值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是的,中国的各种银行里有着巨额的存款,而且这些存款有可能大部分是我们这些人的,如果能推动这些人的消费,可能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想拉动老年人的消费,批评数落都没用。因为我们这些人不是太在乎这些个所谓的批评和数落。说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消费心态,可能会使社会对拉动我们消费想出一些新办法。但先申明,我的消费观,不一定能代表所有老年朋友。

我的消费是建立在这样几个基点上的:

第一,生活必需:衣、食、住、行、医所必须的消费,这可能是任何老年人考虑消费的基本出发点。想让老年人越过这个基点去消费,即使有,可能也是个别。这可能也是判定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基本依据。退休金和积蓄多点的老人会相应地消费高一点。比如,我现在开着一部斯巴鲁,有朋友就建议我根据我的经济状况可以换部高档一些的车,但我却认为不必,因为这部车在我来说满足了生活所需,而且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再换高档的我自认为有些炫耀,大可不必。

第二,物有所值:老年人与年轻人消费的最大差距可能就在这点上。老年人消费冲动的时候不多,太多的生活经历告诉了我们冲动是魔鬼。老年人面临消费时一定会反复掂量,它值不值这个价,如果价格明显高于物值,即使我再需要,我也会隐忍。当然,大多数老年人更不会为了追时髦而去消费。比如同样是进餐馆就餐,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餐馆的饮食质量,而不是它的装修和环境。或者说老年人是把装修和环境放在第二层次考虑。所以那些卖嚼头的消费观念对老年人没有多少吸引力。简单说,老年人喜欢实实在在。

第三,从众而为:从众心态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但老年人可能更甚。正由于这种心态老年人成了骗子的切入点。但从众心态也还是有合理成分的。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一般坏不到哪去,这就是从众心态的基本逻辑。做的事与众不同可能很少有老年人会如此行事。这体现在各种消费上,比如房子的价格、车子的品牌、服装购置、旅游出行等等,莫不如此。

第四,量入为出:可以肯定的是老年人极少采用信用消费的。比如一个月入5000的老人,你让他去购置按揭8000的房子可能比求上帝都还要难。也就是说老年人在消费前一般都考虑清楚了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的相关情况。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这和老年人是绝缘的。注重外表、装腔作势等等可能也已经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做派。我们无需做给谁看,任何消费只要自己觉得心安且舒服就会去做。

第五,适当留遗:即留下适当的遗产。老人一般会考虑自己能给后代留下点什么,不会花光用尽全部积蓄,和子女关系极度不恰的除外。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习惯。人大开会时看到有的代表提出增设遗产税的提案,以为这样就可以逼着老年人消费,我以为这是枉费心机。因为他如果事先在购置时就以子女的名义呢?你能从何处查到是或不是遗产。比如我就和女儿约定把两处房产放在她的名下,我身后就是她的,但我身前还是我的财产。

第六,不增累赘:老人在自己的生活上一般都是充分考虑过不增加子女负担的。比如我的积蓄就是为了在我发生紧急情况时用的,为了不让我的女儿在我发生紧急情况时处于伦理和用钱的双重挤压下。当然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发生,那就成了我留给她的遗产吧。

看到一些帖子上批评老年人说,老年人没必要这样瞻前顾后的。我觉得那是他们还不是老年人,到他成了老年人,他也必然会如此。还有一些帖子上把中国的老年人与国外的老年人相比,说国外的老年人和国内老年人的消费观完全不同。我承认肯定不同,但这是中国,拿中国老年人与国外老年人比,真是很不恰当。因为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除了都是老年人外,真没有可比性。让中国老人寅吃卯粮地花光用尽一切积蓄,可能吗?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一定是极个别。即使自己有再不孝顺的儿女,老年人一般也做不了极端的事。中国人的血脉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能消费,我们也想消费,但我们不会瞎消费,更不会乱消费。沿着这个思路去想想办法吧。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