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0万个新岗位涌现,这代人的就业红利出现了

“欢迎来到比你想象中,更快来到的未来。”

从一年前惊闻chatgpt改变世界,到每天一睁眼就喜迎一个新的大模型应用;从犹豫选油车还是电车,快进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以至于涌现“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的调侃……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一个趋势:线性的世界发展规律,正在被急速变革和融合的技术所打破。事情的变化从以世纪为单位,一路发展到以月、以天,甚至小时为单位。

固有的认知在被打破,技术发展的界限在消融。SpaceX投资人、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在《未来呼啸而至》一书中尖锐指出——

我们正处在一个指数型变化的社会。

500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2023年—2027年五年间,全球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工作岗位,并将淘汰8300万个工作岗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化,正在颠覆人们的就业逻辑,并对全球就业市场进行重构。

2024年,我们目所能及的是,少中青三支队伍,都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寻找最好的就业道路——

高中生投入张雪峰等“高考志愿填报师”麾下,押注下一个时代风口;

年轻职场人兴起“回炉”职业院校,重新选择职业,寻找更光明的人生分岔路;

中年人掀起一股考证热,试图通过跨界学习,驶向正确的方向;

……

人们举目张望,所求无非打破更多信息差,抓住“时代红利”。

而每个时代,恰恰都有每个时代的就业红利:外语外贸、土木工程、互联网、计算机,乃至新近的人工智能……涉身其中的普通人能够做的,就是努力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毕竟,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无人可以置身事外的历史性变迁。

500

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汉,「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第一城」。

80后无人驾驶安全员卢苇冰与汽车相伴半生,悟到的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是,人永远都不能放弃成长,才能抓住机遇。

毕竟,他的一生,几乎都与这座城市紧密捆绑,与产业兴衰共同沉浮。

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建立的神龙汽车落地武汉,成为当地第一家乘用车企业。

500

图源: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官网

以此为始,汽车产业作为江城的骨架,一路壮大,成为当地史上首个千亿级产业。

同样的,卢苇冰围绕这个江城的第一支柱产业,在他接下来数十年的人生中,做出了改变一生的三个重要抉择——

第一次,是凭借着蒸蒸日上的汽车产业,以及越发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在中学毕业后果断选择汽修行业,吃下了第一波汽车产业为其带来的红利。

从业6年后,凭借多年打磨出来的技术、积累的行业经验和大量客源,卢苇冰创业开起了自己的维修店,成为一名富足的小老板。

但好景不常,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入大浪潮的那几年,武汉错失“油转电”的风口。伴随着传统汽车产业转型,也为卢苇冰等众多行业从业者的转行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是“实在不行,开网约车去”。

2017年,敏锐察觉到行业变化的卢苇冰果断关店,幸运地避开了行业下行期,避免负债,成为了一名拿着五险一金,常年拿B/B+评级,月薪过万,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网约车司机。

500

而疫情三年过后,伴随赛道的越发拥挤,卢苇冰再次做出判断:与其卷生卷死,不如跳出去,再找找新的风口。

这个节骨眼上,武汉从2019年就开始抢抓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开始结出第一个果实——

2022年,武汉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拿到了许可的百度Apollo,顺势在武汉军山新城的核心区域启动了全无人萝卜快跑试运营项目。

也是同年,卢苇冰迎来了人生中第三次转折。他依仗20年驾龄,拥抱这个冉冉升起的新兴产业,成为了一名无人驾驶安全员。

500

招聘网站上无人驾驶招聘信息比比皆是

“之前我估计一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往上”,但现在,卢苇冰不仅迎来了规律的作息,五险一金的保障,同时还有更高的职业天花板——

2024年,武汉将汽车制造与服务,连同“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产业作为武汉的新质生产力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与其同频共振的,是卢苇冰也从安全员,成长为无人驾驶地勤安全员小组长,带领着十几人的团队,专门负责无人车的种种紧急状况。

500

负责多辆车收发工作的卢苇冰

这支团队成员中,既有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也有货车司机和汽修工人。

一如武汉汽车产业,卢苇冰与他们的人生,至此有了新的航向。

“拥抱新鲜事物,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卢苇冰感慨。

不仅仅是个人就业路径的变化,在寻找就业红利的路上,卢苇冰也成了他们家的“带路人”,高二的孩子由此对无人驾驶汽车开始着迷。

父母的抉择,无意间为子辈种下了一枚种子。

500

就业,是产业与社会的双重映射。

武汉之外,14亿中国人的就业与城市命运始终共沉浮,个人与地域标签也从未断开过联系——

十年前,大国东南角,黄金内湾的中心地带,笃信务实、奋斗与闯荡的一批深圳跨境电商从业者,闯出了一个草莽年代,也批量炮制“造富神话”;

五年前,富庶的长三角,不起眼的常州悄然抓住“双碳”的历史机遇,在“追光逐电”的路上蒙眼狂奔,崛起为“新能源之都”的路上,创造一批就业岗位;

这两年,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安徽临泉,逐步落地新业态、新零售模式,从八十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务输出大县,摇身一变成为十几万人回流的“内循环县城”;

这两年,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的二三线城市,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将银发经济打造成“朝阳经济”,一处处“银发经济产业园聚集区”拔地而起,带动一批产业链和就业岗位;

……

2024年,越来越多的新变局还在批量诞生。

新技术、新产业、新趋势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它填平区域鸿沟,让外流的年轻人回流;它让昔日被遗忘在乡土大地的人们,重新连接起跟世界沟通的桥梁;它也重构就业市场,催生更多未曾见过的新职业。

以互联网为例,从表面上看,它让传统音乐、传统媒体、零售、旅游与出租车接连喑哑。但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互联网每摧毁一个就业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就业岗位。

正如1997年,还在从事租赁DVD服务的Netflix(网飞)举步维艰,到今时今日,它已经是市值超2000亿美金的全球流媒体巨头企业。

比起“摧毁”,新技术更像是在“重构”一个新的世界。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提出拟在职业目录增加以下新型职业:

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云网智能运维员、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布展搭建师……

500

正如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对国家科学院所说的那样:

在世界漫长的历史中,我无法想象有哪个时期比当今的科学探索领域更令人兴奋和更有成效。我认识到,每打开一扇门,我们都会看到另外10扇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存在的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赛迪顾问发布数据显示,技术进步以及机器与人劳动关系的变革会在未来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远远超过AI所取代的工作岗位。

二十年前,无人能够想象网约车的存在,今时今日,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判“无人驾驶汽车安全员”、“地图采集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的存在。

但此时此刻,在一些码头、矿山,很多龙门吊司机、卡车司机都已经开始告别危险的作业环境,开始从“蓝领”变身“白领”,坐在空调房里“云代驾”,实现远程操作。

真问题在于,在未来呼啸而至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劳动力进行培训。

毕竟,取得本科或者硕士学位不应是教育的终点,终身教育才是常态。

一个可喜的消息是,一生勤勉的中国人,向来不甘落后于时代。

今年7月,日本总务省发表的2024年《资讯通信白皮书》显示,中国人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高达56.3%,力压美国(46.3%)、英国(39.8%)与德国(34.6%),更是日本(9.1%)的7倍。

500

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将这批年轻人誉为“AI新生代”,而擅长使用AI的人,几乎每周都能省下一天的时间,用于将自己从劳动中释放,学习新技能。

彼得·戴曼迪斯则为每一个在数字化浪潮中前进中的人献言:“在正确领域中的颠覆不是侥幸:它将成为常态,你必须不断地重塑自己。”

换句话说,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的脚下延伸。

500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放眼全国,哪些城市最有可能迸发出最多的新职业?

这个讨论,或将影响未来无数年轻人的流向。

一线城市自不用提,但在一线之外,以东莞为代表的一系列年轻科创城市,也最有可能。

因为,这类开放的城市天然就是完美的“新业态试验场”。

从规模来看,城市要足够大,才能在种种细分场景下,形成有效需求。

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东莞城区总人口达到1082.44万,跻身“特大城市”序列。

500

东莞市区,图源:张锦新/影像莞

特大城市之外,东莞早就是大湾区人口密度仅次于澳门、深圳和香港的城市,其人口密度甚至高于一线城市广州。

浓稠的人口密度,容易在各种细分场景创造出种种服务零售新需求,比如陪诊师、宠托师……就连当年的共享单车,大都选在东莞作为落地第一站。

500

2023年,这个成长中的区域级消费中心城市,人们的消费力还在初露峥嵘。据统计,这座城市拥有865家购物中心,数量仅次于上海、苏州和广州,全国排名前四,已经超过深圳北京。

而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市要足够年轻,才能批量且迅速地培养出大批新职业从业者。

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外来人口占比高达八成,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4岁,是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

德勤对亚太地区做的一份调研显示,年轻工作者使用生成式AI的可能性几乎是年长职业工作者的两倍。

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高,天然能够适应并发掘更多的新职业。

供需两端都极为旺盛,只是让新职位的迸发提供了肥厚的土壤。东莞另一大优势在于,这座城市的制造业基础极为雄厚。

这意味着,不管是何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落地,都能迅速催生出更多产业链,引发乘数效应。

毕竟,这座城市共有21万家工业企业,1.3万多家规上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工业雨林城市。

一如智谷趋势此前的观察,这种制造业生态,即大型链主企业如参天大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像灌木,种类繁多的中小企业像苔藓,能够让整个生态一起迎接进化。

以在东莞扎根发展四十余年的玩具产业为例,从20世纪的来件装配代工,到今时今日升级“潮玩”,为东莞博得了“中国潮玩之都”的称号。

而东莞潮玩的上下游配套涉及造型设计、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装配成型等研发生产全链条,可以迅速引发整个制造业生态的质变,让新职业批量涌现。

比如,此时此刻,在东莞长安镇这个“3D打印之乡",没有遍地本科生和研究生,即使是初中学历,找个带教师傅,就能够完成一笔3D打印订单——

即使是航模的涡喷零件这样的精密打印,也能在不起眼的平房里完成。

试想一下,倘若无人驾驶汽车等一系列新商业模式、新兴技术在东莞落地,还将引发何种效应?是顺势带起一批新型产业链集聚,还是促进更多新职业诞生?

想象力的另一面,就是机遇所在。

从几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来看,东莞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生产中心之一,数百万量级的外来人口撑起了“东莞堵车,全球缺货”的制造神话;

现在,坐拥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东莞也在迈向重要的消费中心,并在这两者的催化下,批量孕育出契合当下时代的新职业,成为冉冉升起的中国新职业之都。

可以说,这座极其年轻的城市,能跟新技术、新产业实现无缝对接

而坐落于全中国有经济活力的大湾区,东莞一地的试验,也将形成批量推广效应,在未来,进一步凭借“新职业之都”的金字招牌,虹吸年轻人口。

大国经济增长极的引擎,又开始“隆隆作响”。

500

就在昨天(18日),为期三天,汇聚海内外无数眼球,聚焦经济改革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落幕。

面对新的重要关口,领导人向全社会发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

这个精神,是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元点,也将成为下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

改革的勇气,是任何时候都难能可贵的,但伟大的进程,绝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站在新的起点,用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事业,更多“春天的故事”,还将不断从数百座城市一一冒出,最终汇聚成向上的阶梯,助力矢志复兴的民族拾级而上。

我们依旧,对任何进步和开放,感到欢欣鼓舞、心潮澎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