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把奖金留下,会不会更好? | 袁岚峰

■ 导读

把钱自己留着,有没有可能社会价值反而更大更好?至少,记者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问科学家奖金怎么花?这样的提问对社会好不好呢?

6月24日,国家科技大会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85岁的李德仁院士和61岁的薛其坤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00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奖金是多少呢?2019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调整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的通知(https://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8/jldh2018zdcs/201901/t20190107_144568.html),里边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调整原则:一是奖金额度提高60%,即由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二是调整奖金分配结构,将奖金全部授予获奖人个人,由个人支配。主要考虑是:本次奖金标准调整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近20年以来奖金额度及结构首次调整,旨在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和关怀。1999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规定500万元奖金“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用作科研经费”,当前我国科研人员获得科研经费的渠道已大幅拓宽。此外,参考国际惯例,将奖金全部授予获奖人个人是国际知名科技奖励的普遍做法。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两位院士将各自净收入800万元。

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

不过,后续的发展又走上了一个大家熟悉的轨道(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5A016FF00)。央视记者问李德仁院士:800万您准备怎么花呀?李先生回复:我们大家都是捐给学校的。记者问:全捐呀?回答:全捐,就是800万大概是500万交给王之卓奖学金,300万交给朱裕璧医学奖。我们科学家,国家给我们的待遇都很高。我们以前各种奖,包括省里给的那些奖,我们都把这些奖金捐出去,来支持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500

我们大家都是捐给学校的

对此该怎么看呢?首先,我们当然非常敬佩李德仁院士的高风亮节。与此同时,也有另一层面的考虑,就是把钱自己留着,有没有可能社会价值反而更大更好?至少,记者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问科学家奖金怎么花?这样的提问对社会好不好呢?

我们小时候问小朋友将来想干什么,十有八九回答是当科学家。但现在问这个问题,想当科学家的就少得多了,许多人会说想当网红、当老板。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当网红、当老板赚得多。而科学家,感谢我们多年的宣传,在许多人印象里就非常具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质:贫穷。像这样,怎么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呢?

500

《难兄难弟》经典台词:因为我拥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质……贫穷

《吕氏春秋》里有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即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不去收国家赔偿金。

你觉得这是好事吗?可是孔子对他的评论是:“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赞许地说:“鲁人必拯溺者矣。”你看,这就是孔子的思维方式,注重对社会的整体影响。

我有一位朋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秘书长解筱文。他写了一篇文章《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应严禁捐赠,必须用于获奖者本人及亲属改善生活》,这标题真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下面摘引几段:

对于伟大的科学家,我真的希望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获得“名利双收”,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成为青年人成才成长、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风向标。

……

目前,政府层面实际上导向比较到位,但却在实际落实层面或还不到位,特别是受舆论宣传,以及获奖者所处的环境制约,容易造成对获奖者的“道德绑架”,让本该属于获奖者自己的奖金,沦为形式意义上的奖励。

我完全相信李德仁院士一定是真心捐赠。因为他在央视采访中也提到,他和他的同事,过去也捐赠了不少的奖金。总之,给人的感觉,这样的捐赠好像就是一种业界惯例和自然而然之事。

但是,我还是想提一个“不近人情”的,可能有些“过分”的建议,这就是国家要提出强制要求: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应严禁捐赠,必须用于获奖者本人及亲属改善生活。

500

解筱文

我把解筱文老师的这篇文章转到微博上(https://weibo.com/3710258141/Ol38pbNNl),立刻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烈讨论。

例如网友“墙外心向内”说:“我们的道德舆论或者说有一道精神枷锁要求我们的科学家是个圣人,他不求一切外物,道德高尚。它既不现实,也不易发扬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网友“扬韬”说:“很好的建议。应该从国家层面做规矩,禁止捐赠。否则,失去了国家设立奖金的意义。”

网友“用户7399283175”说:“记者是不应该问这个问题,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今时今日,我们国家有条件让优秀科学家及其家庭过上好日子,也应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要传递让人觉得‘科学家是无趣的、清贫的等’负面情绪和印象,应该把他们有趣的方面展示出来。”

网友“mytest03”说:“应以行政立法的形式禁止在公众媒体上主动提问此类问题。”

网友“William_Johnifer_Cheong”说:“同意尊重获奖者的权利~外界舆论不应该有意无意暗示或者施压。”

网友“HUMMER7412”说:“院士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但国家奖励的本意,确实是希望获奖者能用来提高生活品质,住的更大更舒适,吃的更好更健康,活的更久更长寿,体现国家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更多类似的科技突破,进一步实现科技强国。”

网友“地球大乡里”说:“一直觉得把科学家形象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颇为不妥,固然存在对物质需求不高的先生,但不该把某种大众的期待强加给科学家们。”

网友“857585号线”说:“这就是为什么老美依然是吸引人才最多的地方。他们直面人性。科学家也是人,你当面问,让人家怎么答?!不是绑架也是绑架了。”

我很高兴这个问题激起这么多网友的热情讨论。请问,智慧的你怎么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