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发声方式完全是舶来的,与中国人的原生习惯不匹配

【本文由“尘盐”推荐,来自《明星演话剧,到底有啥用》评论区,标题为尘盐添加】

话剧就是民国时候的文明戏,纯粹的泊来品,从剧本到表演乃至发声方式,都与我们中国人的语言文化、风俗传统毫不兼容。中国的传统戏剧的念白,都是戏腔,带着韵,有中文的节奏感和四声起伏,咬字清晰。话剧里的台词表演,照抄的西方表演方法,连发声技巧都是抄来的,带着一种拉丁语发音的长气口和音律感,与中文的单音节发声格格不入。所以看话剧舞台上的那些人说话,一般人会本能的不适,感觉特别假。因为他们的气息、重音与节奏,都与我们中国人的原生习惯不匹配,带来一种奇怪的异域感。

过去,这种异域感会被强行外化成西洋文化,人为地给塑造成高大上的形象。这是一种很可笑很可悲的文化奴化的现象……真正的中国式话剧,理应建立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语言特征,民族性格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的搞拿来主义,与自身的民族特性做无理性的自我切割。

看看文艺市场,人民早就在用实际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诸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之类的舶来品,即使在原产国也比较小众,何况在中国?像音乐剧歌剧这种,有的用意大利文表演……谁能看懂?假装看懂也没意义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