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美食家,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了
这个世界上,有你绝对没吃过的小众美食。
像是潮汕火锅里的三花趾五花趾,或者肋眼牛排上的眼盖肉,都是明面上广为流传的“老餮甄选”。
但是在阴暗的B面,老餮的黑暗欲望远超你的想象。
让苍蝇在羊奶里自由产卵,用蛆虫分泌物发酵出来的casu marzu,俗称烂奶酪。一口下去,活着的蛆虫很可能蹦进你的眼睛里。
因为过于恶心不卫生,被意大利政府归类成违禁品,只能在黑市里流传。
还有把人类的风干脚趾头扔进酒杯里,制成“酸趾鸡尾酒”。按照古老的传统,喝的时候嘴唇必须触碰到这根脚趾头,才能拿到酸趾协会颁发的勇气之证。
人类的诡异食欲……是不是有点极端了……
讲真,这种程度放进游戏里,根本不叫事。
今年6月份的游戏版号里,有款名叫《如鸢》的手游过审了,运营方是灵犀互娱,玩家们广泛猜测,这就是这两年在东南亚爆火的国产二次元乙女游戏《代号鸢》的国服版本。
《代号鸢》今年特别出圈,因为据说里边的剧情非常逆天:诸葛亮被难民分食,只剩下头盖骨,头盖骨还会说话,只有妻子黄月英才能听懂。
这段剧情立刻让舆论场分庭抗礼,一派觉得这游戏太逆天了,必须抵制。
另一派觉得从创作角度来看,诸葛亮属于献出肉身让难民吃饱,是一种释迦牟尼式的崇高品德。
第三派说都别瞎猜了,游戏里根本没提被吃的人叫什么,不一定是诸葛亮。
随后官方下场辟谣,证实了被吃的不是诸葛亮,是“一位未登场的原创角色”。
逆天战局到此结束?太小看这款游戏了。
01
发疯文学的癫峰
聊《代号鸢》有多抽象之前,得先了解这是个什么游戏。
既然提到了诸葛亮,游戏的故事背景肯定是三国乱世,然而加入了超自然能力设定,角色可以复活,牢大穿越过去准能打赢复活赛。
为什么以三国为背景?有人猜测说,开发商灵犀互娱的成功作品是《三国志·战略版》,所以顺手出个三国背景的游戏,低成本高收益。
重点来了,《代号鸢》是一款带有BL(boys' love)倾向的游戏,用户群体主要是女性玩家。所以游戏里的男角色设计都很美型,而且有很强的恋爱要素。
玩家扮演的角色是女扮男装的广陵王,手底下有个特务部门“绣衣楼”,专门替天子做事。游戏里抽卡,抽的就是这群密探们。
主角的形象
设定听着很宏大啊,又是乱世又是特务的。但实际玩进去就发现,一切都不重要。
因为这游戏的主笔在发光和发热中选择了发疯。
角色池里有男有女
我们都知道猴哥六小龄童有句名言,“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按照这个视角来看,游戏里的角色都是魔改历史人物,几乎没有正常人,故事也是主打发癫。
比如孙策在游戏里的形象是“胸大无脑”,性格很幼稚。
发癫的部分来了啊。
孙策的生殖欲望堪比吉娃娃,跟女主随地doi,脏乱差的洞穴里也行,毕竟“野合万事兴”嘛。
游戏里还有live 2d,给孙策整了个乳摇福利,剧情里孙策一边骑马,胸肌一边轻微晃动,堪比阿诺舒华辛力加在《大力神在纽约》里的精湛表演。
于是很多玩家垂涎欲滴,隔着屏幕怎能爽到?必须定制一个软胶鼠标垫,实体揉捏啊。
其实这种事情放在男性向游戏里也很常见,去电商平台搜索,准能找到以大胸女角色为原型的鼠标垫。
只能说在审美这件事上,人类殊途同归。
小乔,在游戏里的设定是BL小说的畅销作家,家人很开明,支持“BL作家”的事业。
发癫的部分来了啊。
要知道游戏的背景设定是乱世,还有吃人的现象,小乔的一部BL小说竟然能卖出20万册。合着普罗大众都不用吃粮食,有“精神食粮”足够。
说到乱世吃人,必须聊聊程昱。
历史上有个传闻,程昱发现曹操的军队没有军粮,于是带兵去自己的老家,把老乡们做成军粮肉干。
所以游戏里把这个传言发扬光大,把程昱塑造成“孤独的美食家”。所到之处,老乡们闻风丧胆,纷纷扒开祖坟检查,怕祖宗们被挖出来端上桌。
而且这哥们的战斗技能是“米肉天降”,麻醉一位队友并附加【截肢】效果,然后增加我方的战斗力。
好家伙,喜爱“美食”的人设已经做进技能里了,就怕玩家不知道。
游戏剧情里对“吃人”的描述,简直不要太多,随便放几张图感受一下。
能写出这种故事,作者究竟是什么来路?有人给游戏主笔“扶他柠檬茶”做了摸底,发现她是个奇人。
今年3月她自己说,有位“大佬”帮她摆平了一个可能牢底坐穿的事。网友们不干了,都想知道她有哪些神通。
在圈子里,她是个很有名气的BL同人文写手,出版过好多本小说,故事里也经常有吃人和各种少儿不宜的桥段。
吃人,这种听起来像是异教邪神才能做出来的黑暗奇谭,其实是一种小圈子里的特殊XP。
02
人类这个物种多少有点问题
经常吃人的朋友都知道,人的脂肪是玉米色的,人肉柔软无臭,口感像生鱼片。
别误会,这是现代最著名的“孤独的美食家”,日本的佐川一政说的。
1981年,他在巴黎枪杀一位女同学,还用录音机录下开枪的声音留作纪念。然后跟尸体做了不可名状的行为,最后从尸体的大腿、臀部切下一些肉,细品,一品再品。
犯案之后,大部分尸块都被佐川一政扔了,当警察逮捕他时,冰箱里还有一些没吃完的人肉。
结果呢,鉴定出他在犯案时处于精神错乱的状态,不被起诉。
后来,这位老哥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还在一些日本小电影里本色出演,写过餐厅评论,是货真价实的“美食家”。
要说吃人,佐川一政绝对不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吃人的黑暗欲望,跟人类历史一样长。
南美一些原始部落相信,单纯杀死敌人是没用的,因为敌人的灵魂会转世,迟早再来报复。
怎么一劳永逸?你肯定猜到了。把敌人的尸体吃掉,就能防止灵魂转世。
还有一种方法,把敌人的脑袋砍下来,剔掉颅骨,用热沙子烫头皮,就能把头皮缩小。最后缝合起来,做成拳头大小的“干缩人头”,达到困住敌人灵魂的目的。
这可能就是匠人精神吧。
回看古代中国,春秋时期有个名叫醢(hǎi)刑的酷刑。醢意思是肉酱,醢刑自然就是把人加工成肉酱。
具体的做法可就多了,比如把活人扔进大缸里,用钝器一直捣成肉酱。温柔一点的是先把人砍头,再剁成肉酱。
这些人酱真的吃吗?吃啊,浪费食物是不对的。春秋时期的宋国将领南宫长万,就被陈国人处以醢刑,做成肉饼分给大臣们吃。具体什么味道,很遗憾,没有记载。
在文明社会里,吃人的行为一般会算作“故意伤害他人”的加重情节,真落实了这辈子就搭进去了。既然无法在现实中实施,这股黑暗欲望必须寻找出口,由此便逐渐潜入到文艺创作里。
网上流传着一个吃人网站的都市怪谈:
在“食人族咖啡馆”网站里,有着吃人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互通有无。他们发布帖子,招募志愿者。志愿者要做的事,是献上自己的肉,给这群食人魔享用。
甚至如今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童话,几乎都是和谐后的版本。早期的原教旨童话,离不开吃人。
法国人夏尔·佩罗在1697年写过一本童话集,里边收录了早期的童话故事。
《小红帽》的早期版本大概这样描述:小红帽先脱下衣服躺到床上,然后被大灰狼吃掉。
是不是很奇怪,大灰狼为什么不直接吃掉小红帽?
因为在17世纪的法国,男性经常诱骗女性上床。所以童话把男性比喻成大灰狼,大灰狼先骗炮,再吃人。
《睡美人》的原版故事更变态,“王子唤醒公主,两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并不是结尾,后边还有一段:
王子的妈妈,也就是王后,是个食人魔,她想把王子和公主的孩子吃掉。善良的厨师用羔羊肉代替人肉,破除了食人魔王后的阴谋。
到了现代的文艺创作里,吃人同样经常出现。
大众主流文艺作品里也有隐晦描述吃人行为的,比如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角在海上漂流时,如果抛开魔幻情节不谈,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吃人肉了,甚至他还吃了自己的妈妈。
还是要重复一句,逆天的欲望放在文艺创作里玩玩就行了,别当真啊。
可是为什么人类对“吃人”这种禁忌行为如此着迷?这个解释可就多了。
比如禁忌行为可以当成小圈子的宣誓仪式,一群人组团做怪异的举动,证明“我们是一类人”。
电影《生吃》里就设计了一个“新生入学,学长们逼迫新生必须生吃兔子肾脏”的桥段。放在中国,学长们送来的温暖关怀,一般是架起新生玩 aluba。
比如吃人癖可以是心理阴影的延伸。《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在童年时期目睹妹妹被人杀死吃掉,产生心理阴影,逐渐衍生出吃人的欲望。
但是“康帅傅”汉尼扳不需要深刻表演
比如听起来最让人困惑的解释,吃人是一种奇情,是因为爱。
奇情是什么东西?笼统来说,解释不清的怪异感情,一键扔到奇情的箩筐里。多角恋?奇情。斯德哥尔摩?奇情。男跨女爱上女跨男?奇情。
有一种比吃人更温和的XP是丸吞,或者说吞食爱好,一般是巨大化的角色,把另一个正常体型的角色整个吞下,这也算奇情。
丸吞经常跟furry鬼混在一起
今天的话题走得有点远了,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看到这里可以停一停。
下边咱们推导一下,为什么说吃人也是一种扭曲的奇情关系。
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是什么?两人矢志不渝,白头偕老。但是保不齐有个第三者插足,演一出NTR,多糟心。
你为什么这么熟练啊!?
为了不让爱情破碎,必须完全控制对方,完全占有对方的肉体和精神!
用链子拴起来,能占有肉体,不能占有精神,于是……把对方吃掉就完美了,肉体精神全部合二为一。
所以在扭曲的思维逻辑里,“把对方吃掉”真的是永远在一起的唯一解法。
再次友情提醒,这种想法最多在脑子里闪现一下,千万别放到三次元里体验啊。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既然能推导“吃人是爱情”,是不是应该更进一步,推导“为什么同人文容易出现奇情关系”?
同人文本来就是创作领域的小众内容,BL同人更加小众。既然是小众,为何不能更小众、更边缘?
于是,BL多P,doi的时候不小心把对方咬出血,不小心多产生了“永远不能分开”的占有欲,不小心把对方吃了。
小众边缘的文化,总有一种逐渐走向更加边缘的趋势。
同人的想象力
一切看似不小心为之,但它不是bug,是feature,是小众文化自身的属性。
就像把各种兴趣爱好扔进离心机里甩,最终分出很多层,主流的都在中心位置集中抱团,小众的都被甩到边缘角落,越来越极端。
也许哪天,圈外的人不小心游荡到边缘圈层,被小众文化震撼到说不出话,也属于正常现象。
03
破圈,把小众文化送上断头台
就算人类的XP是自由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展示给大众看。
小众文化的生存根基,一般是给自己设定界限。
像是更变态的日本,他们有大量厂牌专门制作黄油,甚至有专门的R18G产品线,也就是带有猎奇、血腥要素的黄油,题材尺度非常逆天。
但他们懂得在小圈子里玩,这类超越常人接受能力的黄油,一般不会大肆宣传,在实体店铺里也摆在边缘区域。
曾经有厂商在二次元氛围最浓的秋叶原投放“相对健康的”黄油广告,被民众喷到拆除,这就是打破界限的后果。
早些年,这些日本的逆天游戏传到国内,被贴吧老哥归纳成“十二神/魔器”。
对那些对黄油感兴趣的新玩家,老哥们会拿“十二神/魔器”当成诱饵,给新玩家一点小小的日式变态震撼。久而久之,这些逆天游戏成了gal玩家的入坑必玩。
图片贴出来必须打满马赛克,我就不在这儿贴了。
但是就算小众文化给自己设定了界限,能确保不出圈,不污染圈外人吗?
几年前有个文字AVG游戏《心跳文学部》,塑造的四位角色非常深入人心。喜欢这款游戏的玩家总数不多,算是小圈子,但社区很活跃。
突然有一天,B站上出现很多“多多理财”的视频,点进去发现全是《心跳文学部》的二创。
多多理财原本是个金融诈骗平台,拼音首字母是DDLC。
巧了,《心跳文学部》的英文缩写也是DDLC,于是“多多理财”成了这款游戏的代称。
上网冲浪多了,你一定知道,玩家们想出代称,是因为正式名称不能提。
事情的起因是在2018年,有位家长控诉说,自己10岁的女儿被别人引诱网恋。
又巧了,网友们发现这位女儿的头像是DDLC的一位角色,于是深挖这款游戏的信息。
挖呀挖,出事了。游戏表面看起来是萌萌二次元的校园恋爱故事,实际上充满meta要素,涉及到很多自杀、自残的桥段,属于不折不扣的心理恐怖。
给孩子玩这种游戏,还有天理吗?于是网友们调转矛头,集中批评这款游戏。后来游戏被封杀,玩家只能用“多多理财”代指这款游戏。
一次意外的出圈,葬送了这款游戏的名声。
但是从源头出发,就能发现《心跳文学部》在显著的位置表明了它包含恐怖、血腥要素。
而且进入游戏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严肃的提示,说这款游戏不适合儿童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群,而且13岁以下不能玩。
没有任何措施能杜绝小众文化意外出圈,但至少这些内容的创作者,应该标明自己的小众属性,尽量减少潜在伤害。
说回《代号鸢》,它恰好有“小众文化大张旗鼓”的问题。
《代号鸢》虽然没在中国大陆地区做大规模宣发,但在香港和台湾都砸了重金,比如在香港尖沙咀地铁站连续两周投放大幅广告,这可是高档商业区,广告价格不菲。
在人流密集的地区,用大幅广告推广一款含有小众XP的BL游戏,这种营销手段恐怕是不匹配的。
再看它的宣传物料,把游戏塑造成一个乱世恋爱的路子,隐隐约约有一丝过激的桥段,重在模糊尺度和界限。
它拿到游戏分级,对应北美ESRB的“青少年”,或者欧洲的PEGI-12,其中允许出现极少的血腥场面。但是拿人大快朵颐,这种血腥恐怕还是太过了一些。
《辐射》系列的故事里也有少量吃人的剧情,它的分级是“成年人”,这就合理多了。
归根结底,在自己的圈子里玩,才是是小众文化的生存根基。
抽象的归抽象,逆天的归逆天。给小众文化设定界限,其实是对所有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