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迁,我认为洞庭湖区雨量减少将是未来趋势
【本文来自《封堵决口的条件有哪些?动态影像看洞庭湖水位上升过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很多人不了解洞庭湖的情况,我给一点个人的了解。
按正常年份,以往洞庭湖到每年的5月初开始进入雨季,6月进入雨季旺季,6月下旬至7月初通常水位超警戒,这个时候洞庭湖全域进入防洪汛期,沿洞庭湖堤坝各个村组24小时值守,各个堤坝不断需要有人寻找涌水点,开沟引流,随时上报异常情况。各个乡镇都准备了充足的防汛物质,随时应对异常情况的发生。
2018年开始,洞庭湖降水开始减少,2019年相对于2018年增多,但也没有往年那样的险情。2020年后雨季消失,连续出现洞庭湖干枯现象。位于下游的鄱阳湖出现了比洞庭湖更严重的干枯。连续4年的干枯对河堤并不是好事,水利建设反而加强。对往年溃坝、险情频发堤坝进行加固从未停止过。而且,使用了新的设备和加固堤坝的新方法。
今年,相比往年雨季到5月下旬才开始,6月中旬进入旺季,6月下旬出现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频率明显增多,甚至一天的降雨量就相当于其它地区一年的降雨量,呈现雨季时间缩短,雨量暴增的趋势。
华容县紧邻我所在的南县,6月下旬迅速上升的水位对长时间干枯的堤坝是个考验。每年一到超警戒水位,特别是通过一段时间浸泡的河堤总有一两处溃坝发生,防守很难。今年情况很特别,河坝并没有长期浸泡而溃坝说明今年对坝体的检测有疏忽,从而导致该处坝体没有在汛期之前打孔灌浆加固。一旦发现此处坝低涌水根本就来不及采取措施。
关于值守的责任问题。这个请各位网友放心。各个堤坝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本村每个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值守的村民每天村委会都有补贴。
随着气候变迁,我认为洞庭湖区雨量减少将是未来趋势。大片湖床植物茂密,非常有利于改善湖区农民的收入。要知道洞庭湖人口密度相对山区要更稠密,人均耕地稀少。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后仍然有高龄渔民没有落实政策,一没耕地二没补贴,放牧养老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湖区禁牧又是一道生生的紧箍咒,这样的政策很不合理,执行起来有难度。为了缓和民政关系,市县乡执法部门只能放宽政策。而且,我担心广茂的湖床有被大资本利用的可能性,那样的话必将挤占农民养家糊口的空间,将会发生资本与农民争夺利益的冲突性事件,必须有所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