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发展范式的一次革命吗?

原创 刘典 刘典 2024年07月07日 20:06 北京

前言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载体,以及其在探索人类发展范式“无人区”中的角色时,首先需要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生产力发展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探索工业和社会发展历史新阶段的“无人区”。

-书摘汇总-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以下内容节选自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第十章(有删改)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生产过程中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探险发展范式“无人区”

基于历史视角,一个社会进步的轨迹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其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更是对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的重要推动,其核心特征在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这些都要求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和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要求,特别是在劳动关系方面,并且不仅要求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还要求在生产关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推进生产率范式的转变,其他国家面临着重新调整其工业战略以保持竞争力的迫在眉睫的挑战。例如,习惯于引领技术创新和主导国际市场趋势的发达国家可能会发现,随着中国专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其定位为全球创新的先锋,其影响力可能会减弱。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对“新质生产力”的追求有望引起涟漪,改变国际贸易的轮廓。在寻求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的过程中,特别是最近主要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投资限制的情况下,中国正在彻底重新定义其生产关系,并加快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这种强硬的立场可能会演变成贸易重组,中国会根据其战略需求和正在展开的以技术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架构,与某些经济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其他经济体保持距离。

此外,中国坚持向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将波及整个供应链和全球制造标准。在提升其工业能力的目标的支持下,中国不仅旨在改善其国家工业格局,而且还在全球标准中树立了新的基准,挑战了现有范式,并可能促使国际反应,旨在促进创新以跟上步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框架与现代化建设的哲学逻辑相契,社会主义的变革倾向包括使生产力不受限制地发展,从而使早期的生产关系形式过时,并促进新的、更进步的关系——这让人想起“任何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包含的所有生产力都得到充分发挥之前,不会灭亡”。

鉴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中国准备实现全面现代化,通过利用新质生产力重新定义生产关系,不仅是向全面现代化迈进,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逻辑——先进生产力的引入是历史的必然。这表明,社会发展是动态迭代的过程,先进的生产力逐渐取代了过时的生产力,这不仅仅是技术或工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中国进步的根本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区别。

二、社会变革的载体

中国新兴的“新质生产力”框架代表了一场巨变,对全球竞争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战略旨在利用科技创新来彻底改变生产力,标志着从以工业和房地产扩张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重视效率、技术实力和可持续性的结构的显著转变。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传统得以深化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它要求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到创新、公平、秩序、文明与共生等多个方面的平衡与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实践。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福祉,包括但不限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国家竞争力等。

社会革命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一直都早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区,多数情况下主要矛盾都是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诞生此之前,打破桎梏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主要都是通过意识形态挂帅而展开的社会革命引导的。

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代表的新发展模式,最终目标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这无疑也是一种社会革命。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在为中国探索一条全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在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探索人类发展新范式。

新质生产力作为非一般的社会革命载体,其在探索人类发展范式“无人区”中的作用,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的超越,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

这种进步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来引导的,充满了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愿景。与传统制度的有限范围不同,传统制度经常对生产进化造成阻力,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保持着适应性的立场,通过承认等待在旧社会秩序显现的生产力的不可避免的成熟并采取行动来做到这一点,从而引导国家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利用生产关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分配关系的优化,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社会中,随着科技创新的提质增速而呈现的高级形态,要求同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平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高度适配性,由此才能作为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

为使新质生产力真正增益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等多个维度入手,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撑。此外,还要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以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确保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与充分涌流。

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END·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