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内战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民族问题没有解决好

500

如果只强调本民族意识,而不强调国民共同体意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战不断,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打得乱七八糟的,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就是这样。

自2020年11月4日开打的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内战至今有了新的局势变化,从埃塞俄比亚国防军(ENDF)一路顺利击退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下称TPLF),到后来于6月下旬被TPLF反击逆袭,甚至将战场延烧到周边区域。

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纠纷、内战难解的其中原因就在于境内有至少80个民族(各族人数都没有过半优势),而不仅是外界所理解的大家都是埃塞俄比亚人。

过去由于所属不同民族的统治者所执行的差别性民族政策,如阿姆哈拉族统治者曾要求全国人民考试使用阿姆哈拉语,都为各族之间埋下隐忧的历史情绪,尤其又以前三大民族奥罗莫族、阿姆哈拉族和提格雷族之间更为明显。

下面,我们从历史角度来回顾埃塞俄比亚的民族问题。

埃塞俄比亚系有3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高原和青尼罗河水系曾哺育了闻名于世的阿克苏姆王朝文化。民族问题在埃塞有很深的渊源。历史上,埃塞的统治民族是阿比西尼亚人,而不是人口最多的奥罗莫人。阿比西尼亚人分为两支,一支是提格雷人,另一支是阿姆哈拉人,两者都居住在埃塞北部,北部也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发祥地,如阿克苏姆古城和拉里贝拉文化名城。后来埃塞文明向南发展,在文明的扩展中,阿比西尼亚人的统治也向南推进,逐渐征服了南方的民族;到上个世纪末,埃塞最著名的一位统治者孟尼利克二世基本上用武力统一了埃塞全境,形成了今日的埃塞疆界。起初皇宫建在亚的斯亚贝巴城的因托托山上,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孟尼利克二世的妻子泰图在山脚下遍地鲜花的温泉旁修建了一座房子,为建城之始,以后又允许贵族在此取得土地。1887年孟尼利克二世正式迁都于此。按照阿姆哈拉语,亚的斯亚贝巴的意思是“新鲜的花朵”,最早为泰图王后所起。

阿比西尼亚人文化南迁的过程对埃塞民族问题产生两方面深刻的影响:1、埃塞南方的民族被征服后,处于被统治地位,成为埃塞的次等民族。埃塞统治阶层实行分封制,每征服一个地区,便把这块地区分封给王室成员、宫廷大臣、有战功的将军,原来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便被剥夺了对土地的所有权,要么成为佃农,要么成为奴隶。最典型的例子是奥罗莫人。他们的数量在埃塞最大,但这个民族以前不叫奥罗莫人,而是称为盖拉人,在阿姆哈拉语中的意思是“奴隶”。其他民族的情况也基本上是这样。阿比西尼亚文明被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如强制被征服民族讲阿姆哈拉语等。2、提格雷人在阿比西尼亚文明向南扩展的过程中被疏远,其特权逐渐丧失。阿姆哈拉族其绍阿分支成了埃塞唯一的特权民族。提格雷语的地位下降,提格雷人的土地所有权得不到保障,新征服的南方民族地区提格雷人受益极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担任官职的提格雷人越来越少,他们对阿姆哈拉人的不满情绪也因此产生和发展起来。可以说,阿比西尼亚文明(或称阿姆哈拉文明)向南扩展的过程,也是埃塞民族问题发端和演变的过程。

本世纪七十年代前,即老皇帝统治时期,埃塞统治阶层依靠高压政策,维持对其他民族的统治,民族间的矛盾在表面上没有过多的显露。但到老皇帝统治的后期,埃塞的民族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老皇帝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弥补,如任命一些其他民族的人士担任政府官员,准许其他民族的人拥有地产等,但做得太晚,也太少。老皇帝之所以被赶下台,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七四年埃塞发生革命,推翻老皇帝的统治,新上台的统治者是些信仰马列主义的人,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即实行各民族平等,鼓励各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讲自己的语言;但实际措施却很少,基本上还是阿姆哈拉人的一统天下,阿姆哈拉语还是国语。其他民族的不满情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发展。一九九一年门格斯图政权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当然是它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没有搞好,但民族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2020年11月4日开打的埃塞尔比亚的提格雷内战至今有了新的局势变化,提格雷军队攻克阿姆哈拉州后,所展开的攻势与阿姆哈拉民兵当初进攻提格雷州时几乎相同:以无差别的方式攻击和杀害任何平民、洗劫各个场所包括村庄、医院、学校等,迫使幸存的阿姆哈拉族只能逃往别处。

而原本应该要保卫村庄的埃塞尔比亚军队却不见人影,留下当地的民兵和被迫上战场的平民与提格雷军队对抗。

战争演变至今,已经模糊了无辜平民与敌人的界限。

如今的提格雷军队吸收了骁勇善战、且过去与厄立特里亚有丰富作战经验的TPLF军队,战斗力倍增。

提格雷军队开始吹起反击的号角,兵分三路:一、在阿姆哈拉州与当地民兵和国防军队作战;二、军队到本尚古勒-古马兹州发动攻击;三、军队为另辟补给路线而往阿尔法州前进,与奥罗莫解放阵线一起对抗国防军。

如今,埃塞尔比亚境内仍爆发零星的交火冲突,而人道组织的救援物资依然难以进入,饥荒问题也将持续恶化。未来的形势很不明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