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的他们,这个夜晚告别欧洲杯...

佩德里的早早伤退,提前打破了对阵平衡的关键环节。这考验了双方主教练的临场用兵,从首发用法的调整,到半场换人的后手。纳格尔斯曼在上半场的首发运用中相对更好,他最大化了首发阵容中的战略优势,而德拉富恩特则在半场换人中更胜一筹,反而是纳格尔斯曼出现了过于理想化换人之下的疏漏。

以这支西班牙队的阵容而言,德国队绝对是相当不好打的对手。西班牙的中前场过于巨人化,很难全场持续地卡线并逼抢后场运转,需要边卫库库雷利亚+卡瓦哈尔的双内收后腰,以及前场的双黑边锋,在防守上予以更多帮助。

比起西班牙此前的对手,这场德国的首发哈弗茨能打出移动墙的效果,带边锋轮流冲击,库库的内收回撤,拉波的暴雷,上一场就出问题的勒诺尔芒,都要被考验。而德国的后手更是会用中锋菲尔克鲁格带动哈弗茨的全力模式,与西班牙打出此消彼长的效果。哪怕西班牙真的盯死了后场出球,德国也可以边锋轮流接,单人往上推,先渡过第一阶段再说。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拥有先天的战略优势点。克罗斯+塔赫+基米希的后场传导组合是他们的进攻建立重点,在此前也遭遇了对手的严格管控,而西班牙的整体实力更强,却很难在这个环节上做得很好。反过来说,如果法比安+双黑边锋过多地消耗在了中前场的逼抢环节,那么他们的进攻输出必然下降,对德国而言也非常有利,因为双黑+双巨人中场作为后排的边中结合能力才是西班牙的杀招,也会打到德国比较软弱、注重出球的吉米希+塔赫+克罗斯的前后排与结合部,消耗在防守里的战略意义很大。

由此可见,围绕着德国的中后场出球组合,双方必须展开攻防博弈,它是德国的进攻重点,也是防守软肋,就看西班牙先打出进攻的成果,至少主导进攻权,还是被对方传导起来,自己先消耗在防守里。德国的后场固然较弱,但他们却有着更丰厚的前场死防资源,用埃姆雷詹首发更是拉满了这个部分,进攻中提供冲击力,防守端多回来防,转攻上去冲,加上边锋储备多,能拉满回防+转换,防守端保护好自己的后场,进攻时逼西班牙前场回,还得遏制后场出球后再回追。并且,同样是战术性突前中锋,莫拉塔的外拉更多是站桩的对抗、做球,而哈弗茨却可以更多跑动,参与传切配合,无球前插,对各自软肋中卫点的考验力度并不相同。

纳格尔斯曼的首发选人是狡猾的,他用了埃姆雷詹,在攻防上都优于此前的“更衣室型选择”安德里希,并且继续使用萨内作为开场。以西德对话而言,萨内是经济适用的选择,他能单人自己带上去,然后努一脚射门,独批风格在消耗时却很好用,因为佩德里等人状态好的时候,肯定会拉满对后场出球组合的压制,这时候,德国前场得回来人支援,而萨内就是最能单人带上去的,其他人防,我自己反推,把防守压力倾泻回去,而且西班牙的双边卫要辅助中场运转,后面俩中卫水平不行,萨内也许真有机会打出东西。

反观西班牙,其他地方的资源差点,双边卫收后腰是常规操作,但中卫组合太弱了,一个伪出球一个太僵硬的破坏,而库库雷利亚的站位切换也不稳,大家都很依赖前场回防。在比拼之下,进攻方式的差异就会发生作用,西班牙的进攻更多是由双黑走地面,自己突破带上去,而德国却可以靠克罗斯的直接一脚送到前场,让兼具速度和体格的边锋冲起来。库库雷利亚的站位切换是有点问题的,当萨内往前带时,西班牙可能得靠卡瓦哈尔上去武打,一个不注意就把中卫暴露在萨内面前了。

于是,西班牙的回防压力肯定更大,到位、协作、判断的要求都高,容错率更小。他们的双黑+佩德里+法比安的组合同样也是进攻中的重点。到了这里,就要特别体现一下佩德里的作用了。作为前场组合里唯一的“小”,他一直都是攻防两端的关键人物,甚至有他才得以让这个“巨人前场”得以成立。他在每场都透支地使用体力,一己之力去弥补巨人中前场的移动覆盖问题,而进攻中则又是靠跑动来串联各局部的重要存在,一旦他在体格对抗即处于劣势的西德比拼中过度消耗,对西班牙而言必然是攻防两端的巨大损失。

即使正常比赛,这场的佩德里也面临更大的续航考验,由此让西班牙的续盘变得更加严峻,必须开场打出东西。而他只踢了六分钟。于是,西班牙就必须进一步地抓住上半场,因为进攻必然更加割裂,双黑必然更加缺少串联地单打化与回防,高强度的攻防任务带来了体力消耗,能抓住的窗口期也就愈发狭窄。

在上半场,西班牙确实发了全力。双黑不停突破,内切,射门,但他们没有了佩德里的跑动串联,自行转移调度又缺乏准头,甚至连接中路也很困难。西班牙让莫拉塔更多地参与外围跑动中传接,罗德里更多地压上,拉波尔特更是发挥前场带刀化的“真进攻中卫”,以此弥补佩德里下场后的前场润滑问题,也堆积足够的人头在前场,对冲小体型核心提供的覆盖缺口。这算是有效,但并没有打出真正的进球。他们成功打出了黄牌,特别是吕迪格的黄牌,但德国的黄牌有多大影响,还需要续盘中的持续发力来变现。莫拉塔的年龄与体型,很难全场支持如此打法,而拉波尔特和罗德里的前压更是带来了身后空间过大的隐患,让德国的冲击力得以发挥。

在德国一边,上半场的纳格尔斯曼责抓住了形势,上半场让基米希不停套边打进攻,横扫传中路,此时,库库雷利亚要内收保护弱中卫,实际上就是牵住了尼克,让他频繁地来边卫经受消耗。有佩德里的话,德国大概是不敢这么让基米希往下底走的。

可以想见的是,一旦比赛打到后期,双方体力都有所下降,就要比拼储备了。打换人,德国继续拉满面对球门的两排冲击,完全支撑他们托起双大前锋的全力模式,而西班牙的前场在死防之后相对没储备,换上来的人都是奥尔默、奥亚萨瓦尔、费兰托雷斯等体系型战术球员。当德国可以继续维持住体格与力量,在正面球门的环节输出的时候,此消彼长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到了半场换人,风云突变,纳格尔斯曼却换上了维尔茨和安德里希,这两个换人来得有些过早了。纳格尔斯曼或许过早地估计了双黑边锋的消耗程度,用维尔茨来运用消耗之后更多的进攻空间,优化前场球路,以他的定位而言,早点上场找到状态,早一点换下定位即是半场耗材的萨内,也算是一说。但是,安德里希作为上文所述的“更衣室型首发”,就有些过于乐观了。他是那种过于当代化的防守后腰,特别是格外强调区域协防与轮转覆盖的勒沃库森,并没有大量、恰当跑动去单人完成中场防守拖后工作的习惯和意识,而他搭档的却是克罗斯,在皇马拥有巴尔韦德的搭档,且由双边卫和吕迪格进行力保,而吕迪格也在上半场被打出了黄牌,且自身带伤。

因此,在下半场一开始,纳格尔斯曼的换人就遭遇了惩罚,安德里希在单防中的缺陷暴露无遗,完全没有执行好前顶保护远射点的工作,被奥尔默一求入魂。而在这个进球的更早阶段,我们也看到了吕迪格在身有黄牌与身体不满之下的局限性,外扩却不敢加大动作,因为在推进之中的犯规很容易吃到第二张黄牌,放任了西班牙的推进,反而是自己白白丢失了核心区的防守位置。西班牙在全力期打出的吕迪格黄牌,在下半场得到了延时的变现。这张黄牌的影响也一直存在,让吕迪格始终难以全力外扩,被西班牙持续打出两线结合部的漏洞,克罗斯的体能也被迫消耗在了补防之中,而安德里希的上场更是在下半时扩大了这个缺陷。

而在西班牙这边,他们的半场换人显然是有效的。他们用纳乔换下了勒诺尔芒,进一步优化后场的技术能力,去支援前场缺失的出球,同时在防守端,纳乔则可以提高下脚和“尺度边缘”的武打,来对冲前场回防在体力下降之后的不足,也比大赛经验欠缺的勒诺尔芒更“会”保护拉波尔特。这是漂亮的一手,也恰好对上了纳格尔斯曼对拉波尔特的针对布置:下半场一开始,德国就更凶狠地上抢拉波尔特,让他的前场带刀同样要面临后场的“暴雷”问题,试图就此抓住拉波尔特+罗德里前压支援进攻串联后的空间。纳乔与卡瓦哈尔(包括库库雷利亚)在皇马就是小防大的主防组合,配合默契,以凶狠著称,兼具机动与对抗,且都能提供后场的技术,由此弥补了西班牙的各环节问题。

并且,在进球后,西班牙也迅速换下了亚马尔,他和尼克在下半场明显疲软下来,上半场的过猛透支影响是显著的。如果此时仍是平局,那么换下黑边锋组合无疑是弱,但此时已经领先,再换上费蓝托雷斯的意义就是正向的了,他可以在前场完成对克罗斯的全力逼抢,保住胜果即可。特别是当克罗斯在上半场看到了双黑边锋的全力猛冲,自己也消耗了较多的体能在中场延缓工作的情况下。

在落后之后,纳格尔斯曼的调整应该说是“常规”的,菲尔克鲁格必然会更早地上场,趁着哈弗茨的体能还没榨干的情况下,组成双大前锋,全力冲击西班牙的防线。如果是常规情况之下,应该保留最好的传中手劳姆,但劳姆被打出了黄牌(西班牙全力阶段的又一延迟变现),以防万一,用米德尔施塔特换下了劳姆,发挥前者的内收属性,换出基米希去完成传中。

然而,此时的德国就面临了哈弗茨与菲尔克鲁格的各自局限性问题。哈弗茨作为中锋,蓝领战术属性拉满,却唯独欠缺了作为终结手的柔韧性与动作精度,而菲尔克鲁格则存在直观的级别问题,都很难直观地造成防守破局。因此,当他们接传中的时候,很难在有限时间与回合中迅速完成进球,而哈弗茨的体力还同样有限。

纳格尔斯曼为了节约双大的体能,并做出进攻球路的变化,并没有放弃穆夏拉为主的中路渗透打法,试图搅乱西班牙的防线,让他们的中卫被迫外扩补防,或者防线收拢,制造出更好的争顶/传中空间,但纳乔和卡瓦哈尔的小防大属性对此完全是“甘之如饴”,正中下怀。

并且,他们的应对还包括了高位逼抢,自己完成了前场换人,而德国则拿下了前场最靠谱的拿球点京多安,正适合前场紧逼,破坏德国的运转。小防大带来的机动与对抗兼顾,在外围防守传切突、收拢对抗双大前锋之间形成了平衡,带着其他球员扛住了德国的冲击,双大的局限性让他们哪怕先被让出一点空间,也很难迅速射门,而是会吃到回追后的干扰,被正面补位后则更难解决。而对于哈弗茨来说,他参与外围配合的润滑之时,也会受制于小防大的灵活性,发挥不出平时的战术价值。此时,他们起不到更直观的单人效果,团队性的积极意义也被削弱。

但是,小防大能防运动战,定位球却仍旧是软肋。德国的扳平进球中,他们终究还是用双大前锋把西班牙的小防大搅乱了。西班牙的俩个主对抗点都是小防大,运动战可以靠下脚,兼有哈弗茨终结差、菲尔克鲁格中锋水平的问题,遇到无限传中和传切都能防,但到了定位球就是“矮子纯矮”了,太多人进到了一点去防守双大前锋的抢点(且其他德国人也同样高大),维尔茨的后排完全漏掉。

到了加时赛,应该说西班牙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德国搏命扳平,但哈弗茨+穆勒+菲尔克鲁格,后面还是克罗斯,将进攻完全拉满,都需要队友的卖血保护,换下哈弗茨可以均衡体力与防守维持,但也意味着进攻润滑的丢失。事实上,最后换上的穆勒本应该是提供续航支持的接力人选,他在边中结合的能力、站肋部后出球的“柱子”效果,也适合当这种进攻核心,但这需要他能动起来,自己用体型与技术去压迫防线,对冲队友的消耗状态,且这才能打出他作为高大攻击手的外围价值。如果是正常的穆勒,这显然毫无问题,但此时的他终究已经不复当年,今天的活动非常有限,最终只是打出了“需要队友托起”的防守结果,进攻中的有效反哺则还不够。

到了大家都空血的加时赛,西班牙如有后手攻击点,德国仍然是困难的,特别是在他已经无人可换的情况下。西班牙选择了何塞卢,不仅图他的绝杀BUFF,更看中了其体型与踢法结合的扑门能力,在无球前插的情况下可以带来很强的威慑力,反而比他不擅长的战术支点好用的多,使用条件非常简单,单人活动即可,也不占用球权,反而是战术支点更需要队友配合,在消耗之后的局面里不够匹配。

西班牙的绝杀进球,一方面当然是诺伊尔的低级失误,但也要看到其在推进、直到传中、争顶过程中的“巨大空间”,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何塞卢带走了安东,而吕迪格作为本届比赛中德国每场的“唯一托底者”,在带伤扫荡了全部场次之后,终究也迟钝了下来。

500

总的来看,这场比赛的教练博弈还是不错的,打出了匹配球队实力的内容,最后也致敬克罗斯,或许还有同样生涯不多的穆勒。

500

相比西班牙对德国的比赛,葡萄牙和法国的焦点战显得内容贫乏了不少,双方的基础阵容就各有问题,再加上今天各自新受掣肘,结果这样也不奇怪。

法国这边,拉比奥特缺阵,球队丢失了最重要的二线持球点,其与围绕格里兹曼组成的锋线接球群的两线连接就成了问题,如果是巅峰的格里兹曼,可以靠自己的来回接球盘带来弥补缝合,但如今的他却连面对后卫线的拿球都要靠边锋群靠拢,互相辅助完成,更何况这样的加分工作了。

因此,法国首发了卡马文加和穆阿尼,让二人靠拢,组合成一个二线拿球组合,卡马文加负责带球推进,而穆阿尼则帮他扛住对抗,消解防守压迫,让卡马文加始终能够面对球队,拥有直塞与推进的空间。但从结果来看,拉比奥特的二线拿球还是不好弥补,卡马文加的传球和队友毫无默契,而且不如拉比奥特能抗住后卫,与穆阿尼的联动效果不佳。卡马文加需要持续的移动、传接,以此来回避站定之后的防守紧贴,而这恰恰需要与队友之间的高度协同,传跑必须及时到点,打提前量。这样的卡马文加太“走着踢”,吃配合,偏偏又没配合,接球人永远不在点。他的支配球确实非常多,但站弧顶的分球往往面对边卫的套边未下底,或边卫干脆内收肋部去准备中路传切,自己在边路的扫中路则往往传不到位。

这样一来,为了弥合中场的拿球,法国就必须让边卫孔德大量持球上前,而不再仅仅是靠特奥一侧的强攻。同时,由于前场以边锋群为主,集体打弧顶传切天路,孔德就必须负责拉宽度的工作,而下底显然不是他的所长,无论是传中还是自行的内切盘带,全都不在点上。然而,特奥在另一侧的进攻更吃重,所以法国才始终首发孔德,利用其能内收中卫的属性。这就让他很难被换下。

500

作为结果,法国的进攻便是“糙打”。发挥前场黑人群的身体天赋,硬、壮、猛、快。黑人固然有柔性不足、动作精细度不够的天赋缺陷,攻防的质量其实都不算高,因为完成度较低,但也真能靠人种优势硬跑出来,强行打出容错率,靠拼抢、对抗、强追,在处理球不够好的情况下继续推进进攻,糙传糙停猛跑猛追。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法国抓住葡萄牙的防线--主要是佩佩--的体能下降问题,弧顶完全放空,内切后即可以远射,构成了主要进攻方式,却也失之于“糙”。

打出这样的进攻内容,姆巴佩肯定难辞其咎,他的单点作用、身后空间利用、得到做动作环境之后的终结技术,始终是其比赛影响力的主体,但面对防线拿球时却很难突破防守,包括得到一些推进空间之后的转移、连接两侧、运转整体阵型,也都在意识、视野、脚法上欠缺,更多的只能是让队友围拢在自己一侧,互相之间打一些传跑配合而已,调动不起整体防线的破绽,反而会让进攻越打越小,防守资源有所堆积过来,却没人能转移球到弱侧,利用这个倾斜,如果不能在强侧组合间完成能力与传跑的碾压,就会把进攻打死。而拉比奥特的缺席与格里兹曼的下滑,则是这个问题进一步发酵的原因。

而在葡萄牙这边,两个核心C罗和佩佩,他们刚刚打了120分钟大战,在前60分钟处于相对保养的状态之下,这也是考虑到加时赛可能(法国向来是磨王)的必然选择。因此,葡萄牙的整个阵型在开场都较为保守,后场的前压助攻变少,因为唯一的扫荡破坏点--或者说唯一的强力防守人--佩佩不能动得太大。葡萄牙的常规防守使佩佩带一切,而现在带不了,特别是遇到法国,葡萄牙面临的是黑人群三路冲的强攻,而每个点给他的对抗消耗都很大,其他葡白球员更是完全受不了,因此保守一些开场是应该的。

但是,结合到C罗的修养开局,葡萄牙的进攻就完全让出来了。在上一场,C罗用大量的无球走位尽量牵扯了防守,频繁参与外围的传接球配合,很多为队友做传球墙的回合,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进攻非终结工作,能够尽量帮助球队运转起来。而在今天的上半场,C罗明显地更多站在禁区中央,只等传中或内切球员启动,方才开始跑动,绕前/后点去拉开中卫,在他目前的终结能力下降、做动作质量不再维持高水平的情况下,仅仅这一下是很难吸引到防守的,而在此前的阶段更是会让法国的两线完全站定。

如此一来,葡萄牙的进攻中,后场不上人对抗,中锋休养原地,b费和B席他们就等同于完全被“放弃”了,特别是B费,原本就是一脚型球员,现在却要各凭本事。解法只能是让莱奥强行消化球权,打出过量的有球推进回合,至少能够将进攻推到纵深部,牵制法国的一侧边锋能够回防,给佩佩以安全的环境。而葡萄牙的进攻能够打出一些东西,也有赖于法国黑人的天赋劣势。

如上所述,黑人在防守动作中确实还是比较硬和糙,葡萄牙只要将球打过去,就能看到一些对方送出来的机会。特别是在下半场和加时赛中,法国人由于体力下降而完成度愈发低劣,在进攻里自己对抗自己,到了防守时则自己卡位自己。此外,由于孔德主要负责保禁区破坏,让另一侧的特奥能在前面助攻,法国在这一侧的边路往往需要前场球员回防,但今天的中场和穆阿尼都不是全主力搭配,默契度有限,防守中轮转有点慢,最后到了孔德这侧就出现了空当,也被葡萄牙抓打。

此时,也正是C罗和佩佩开始发力的阶段。C罗开始无球走位,而佩佩的前顶扫荡也动了起来。这也打到了法国的软肋。佩佩也拼出血了,有一个回合中已经输掉了第一下对抗,靠着法国攻击手的触球低劣,强行硬追回来,已经做到了这个年龄之下的超水平。

但问题在于,这种时候的C罗理应完成终结,他在修养之后的价值就在于此。但明显的是,即使休养了大半场,C罗也已经很难完成关键的终结动作,他的一次反越位成功是经验的体现,但内切从触球、调整方向、起步的速度太慢,被法国人在极大的劣势下追了回来,另一侧门前抢点则很难瞬间下地,姿态不够理想而打了高射炮。此外,在更多的核心区域进攻中,他的接球也很难吃住对抗,将球停在身前。同时,佩佩显然也拼不动加时赛了。特别是最后时刻,葡萄牙的弧顶已经全靠法国黑人的“糙”在帮助防守,佩佩已经动不起来。

德尚向来喜欢打攻击手的黑人天赋厚度,靠换人来打加时赛,今天也上了巴尔科拉,打出了一些机会,但都被自己的“糙”防住。而在另一边,葡萄牙似乎可以换下莱奥,因为他已经消化了太多的上半场球权,而在C罗开始发力的情况下,自身消耗较大或许可以构成他被换下的理由。但是,或许是考虑到这场可能的“最后一场”意味,马丁内斯还是将理论上的最强阵容留到了最后,如果上若塔作为前场接球运转点,会有什么效果?不得而知。

C罗无疑是不能换下的。这也让人唏嘘,如果是哪怕四年前的C罗,面对法国这个纯黑的后场,他跑无球很可能已经终结了比赛。黑人硬、快,但不容易跟上变向,C罗就能靠启动嗅觉的机敏和跑兜弧线来甩开,并完成较高质量的终结,这也是他的最强项。但是,他显然已经到了绝对的暮年。

我们很难说c罗今天踢的不够“正确”。至少在发力阶段,他已经做到了能做的大部分工作,无球时做的非常多,各种跑外线,交球到肋部后自己兜到弱侧去带空间。但是,他是一个中锋,这些串联与拉扯的工作当然很重要,但不能提供绝对支点的局限性让他难以真正的带动进攻运转,上述这些只是“润滑串联”而已。缺乏强拿球核心,位置上居于二线和僚机的队友就必须增加直对防守的拿球,后场也需要更多人上来,又增加了回防拖后者的消耗。而他的年龄加上这样的踢法,又让全队的有效进攻时间必然是阶段性的。

曾经的c罗多少也存在这样的局限性,但他能够进球,杀死比赛,这是他中和战术功能局限性的绝对巨星长板,让他成为了拔高上限的决定性存在。但随着年龄的上涨,功能进一步下降,决定性也一并不再了。

他还是c罗,还是比谁都想赢,甚至比谁都“纯粹”,同时也还是具备曾经的使用局限。唯一的问题只是,现在的他已经太老,不再是那个拥有绝对上限能力的巨星,却还站在那个为巨星c罗量身定做的体系位置与功能定位之上。

无论有多想赢,这届比赛之后,或许都该落幕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