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孔府曾供奉德皇威廉二世画像?

有网文言:“1908年,德国占领山东,衍圣公敲锣打鼓地把德皇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孔府,供奉起来。。。。“

而且之前”还曾经把英国爱德华七世国王的画像迎进府中供奉“

并配以下图:

500

事实究竟如何呢?

如果是供奉画像,那么应该放在哪里呢?应该在堂上,前面放供桌,摆上果品香炉灯烛一类。。。作揖乃至跪拜,才算的上供奉吧?

但是照片中明显就是在室外,衍圣公和英王爱德华七世画像的合影而已,从照片来看,双方地位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怎么就能附会到衍圣公供奉德皇?

许多人连这张照片的外国人,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画像都不知道,却口口声声说这是供奉德皇威廉二世,然后又说“曾经供奉英国爱德华七世国王的画像”,这不是张冠李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合影,要从当时的外交说起,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各国流行“画像外交”,就是把本国国王或者首脑的画像,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表示友好关系。

本国宫殿或者一些公务场合,除了挂本国国王肖像之外,也会同时挂友好国家的君主画像,比如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就会挂俄普奥等国君主的画像,但不会挂拿破仑的画像。这是对内对外对敌,起到证明两国友好关系的作用。

这种做法,有的是各国国王把画像赠给对方驻在本国的公使,由其送回本国,礼仪相对简略点。

有的是,专程派使臣护送本国国王画像到对方国家,赠送给对方政府,这种要送往迎来,类似外交出访,军乐仪仗再正常不过。

当时的清政府也加入了这个潮流,慈禧太后把自己的画像或者照片赠给了多位外国驻华公使及夫人

1904年,慈禧太后的大幅油画肖像(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创作,清宫称其珂姑娘),连同一幅大幅面着色的肖像照片,被驻美公使梁诚专程护送,赠送给美国总统,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也在白宫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迎接,现存美国国家博物馆。

按照网上喷子的逻辑,美国总统也是用军乐迎请了慈禧太后画像,供奉在白宫中,骨头软。

1905年,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来访,慈溪太后在颐和园为其举行了欢迎宴会。在她的自传中,爱丽丝写道:宫廷官员们送来了一张皇太后的照片,被镶在四方镀金框架中。

1906年,爱丽丝·罗斯福在白宫大婚,慈禧太后准备了一箱锦缎作为贺礼,又是一幅她自己的画像,一起送往白宫。

慈禧的画像外交,还有照片不断出现在西洋的报刊上,她在西方的形象获得某种程度的扭转。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美国带头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作为中国人的教育费用,在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该提案被国会顺利通过。

新中国也收到过这种国王肖像作为国礼,如1971年3月尼泊尔全国评议会议长夏马尔赠于周恩来总理的当时尼泊尔马亨德拉国王镶在四方精美框架的肖像照

奥巴马任美国总统期间,丹麦在两个不同的场合都选择他们国王和王后的画像作为礼物送给奥巴马,遭到美国舆论调侃,因为现代已经不太流行这种做法。

1904年8月,登州府同知罗忠铭(图左)和庄士敦(图右),护送英王爱德华七世肖像到曲阜,此画像是当时威海卫租借地英国总督骆克,赠送给衍圣公孔令贻的。

运送画像的轿子,叫做“影轿”,如果是殡葬祭祀所用,用黑布捆扎;如果是运送活人画像,用丝绸捆扎。慈禧也曾经用“影轿”把自己的画像送给一些驻华使馆。

500

500

庄士敦当时任威海卫租借地英国总督骆克的秘书,后来当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返回威海卫租借地,27年被任命为威海卫租借地最后一位总督,主持将威海卫归还中国的事项。

骆克和庄士敦都是中国通,熟练掌握汉语,甚至能用威海卫方言和村民对话。都崇尚儒家思想,崇拜孔子,号称“洋儒生”,既是官员也是学者,退休归国后也继续研究教授中国文史哲儒释道。。

他们著述中,绝少出现同时期西方人眼中对中国人的歧视意味和阴暗色调,更多是为中国的传统习俗进行辩护。在庄士敦眼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处在各自社会发展的试验阶段,因此不管对哪个半球而言,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给另一方是不明智的。”,1901年,庄士敦就以“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受到了众多非议,不少英国人将其当成了“叛徒”和“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骆克也把《论语》《易经》《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几乎所有的中国经典论著都读遍了,有些问题研究得很深很透。他不仅可以用熟练的汉语同当地人谈社会习俗、议风土人情,也可以用英语同辜鸿铭探讨哲学问题、文学问题。在骆克的档案里,与辜鸿铭的来往信件就有厚厚的一大摞。骆克和庄士敦的精神理念,也与辜鸿铭十分相似。

骆克从1902年到21年任威海卫英国总督,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督,庄士敦在威海卫租借地政府供职,也前后长达16年。他们在威海卫,也比较维护旧有的社会体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也比较注重将西方法律与中国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用孔孟之道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比如用孔子的警句去劝说那些打纠缠不清官司的村民,也用儒家道德说教褒扬社会正气。比如发生警察救落水儿童的事,而这两名救人警察都是海埠村人。骆克则发布告,宣扬他们救人精神,并将此举说成是海埠村的骄傲,为族人增了光添了彩,提倡向他们学习。发生一起老人投井自杀,众人围观无人下井相救之事。骆克发布训辞:“你们这般狠心人,生于孔孟之乡,习闻圣贤之教,竞无恻隐之心。不知尊重人命,不肯救人出危,所行既显违孔孟之道,又不配生于圣人之乡,就应该迁徒圣教不至之处。”

由于没有像其他殖民者那样强行打破故有传统,扰乱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骆克发现当局资助的教会学校有强制中国学生信教的情况就取消了资助。而且在治理方式上较过去压迫民众的封建官僚先进许多,比如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所以他们在威海卫的声誉还是比较高的。骆克甚至没有处理好与英国官方,特别是殖民部的关系,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事业,影响了他的仕途。

但骆克注意与中国地方官员的关系处理,与山东主政要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于1903年、1906年、1909年三次访问山东省府,分别受到周馥、杨士骧、袁树勋三任巡抚接待,都有仪仗和军乐迎接;周馥、杨士骧、袁树勋也分别于1904年、1906年、1908年访问过威海卫,也有骆克安排仪仗军乐欢迎。这其实是官方来往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然威海卫租借出去了,但总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吧,自然就要有些事务要处理要互相配合,官府按照礼仪互相来往交流,也很正常。图为骆克访济南,与山东巡抚周馥合影,为当时骆克带的团队拍摄

500

500

骆克在1903年还访问了衍圣公府,这是孔府第一次接待外国人。1904年骆克派庄士敦赠送英王画像给衍圣公府,山东官府也派登州府同知罗忠铭随同护送。

这是清朝体制内的一场外事活动罢了,以仪仗军乐迎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礼仪,只是表示双方的友好关系,并没有什么表示“臣服”“预备投降”之意。

照片已经明确显示了,衍圣公孔令贻与英王画像,地位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何来供奉之说?

其实按照中英交涉最开始的马戛尔尼的标准,这件事情,清朝和衍圣公都应该算占了便宜了。按照马戛尔尼的标准,只有光绪皇帝才能和英王画像站在一起,合影留念。

为什么要送给衍圣公英王画像来表示友好关系?因为送给光绪皇帝,送给山东巡抚,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下,都有点不伦不类,礼仪很难安排,兼顾双方。

而送给衍圣公英王画像,并且平等位置,合影留念,实际上含有尊崇衍圣公在中国的地位,认为其是和英王那样的“立宪君主”同等之意,孔子就被儒生称作“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中方也能接受,也能够安排这种平等位置,合影留念的礼仪。

实际上这是抬高了衍圣公的地位,骆克和庄士敦也一向尊崇孔子,甚至以儒生自居。

网文还说“1908年,德国占领山东,孔令贻又敲锣打鼓地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府内,并配以军乐。这个事情引发了晚清舆论的哗然。著名思想家、学者章太炎,得知此事险些被气傻,愤而在报纸上发文号召:“山东士民宁为义和团!无为衍圣公!”

首先,1908年,德国占领山东这事不存在,德国在十年前也只是租借青岛99年。“这个事情引发了晚清舆论的哗然”不存在,没有发现当时其他报纸提到1908年这事,也没有照片。除了章太炎当时在日本的民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机关报)24期,发表的《中国之川喜多大尉袁树勋》一文里,提到过一嘴。

原文是“今愿尔山东士民,为义和团,无为衍圣公(衍圣公曾以军乐迎德皇画像至其第);为林清王伦,无为吕海寰。”

这个括号里的话,是章太炎的原文,就是唯一来源。到底是章太炎搞错了,或者像现在这样以讹传讹,把衍圣公曾1904年接待爱德华七世画像,弄成了1908年接待德皇威廉二世画像?

1908年,衍圣公孔令贻,又这样接待过一次德皇威廉二世的画像?这件事情找不到足够证据来证实。

但即使真有另一次接待德皇画像,也不足为奇,无非就是进行了又一场这样的外事活动而已,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杨士骧、孙宝琦在任上也都访问过德占青岛,都受到德人总督的官方礼仪迎接招待,“礼貌周备,供张颇盛”,德人总督也曾访问济南省府。1908年,德国青岛总督还接受了清政府授予的一等双龙三级勋章。

即使真的德国人也在1908年赠送孔令贻德皇画像,也是表示友好,无非是地方的外事活动,还是官式招待,平行位置,合影留念而已,何来供奉之说?

有谁能拿出:衍圣公1908年,接待德皇威廉二世画像,并且不是平行位置,合影纪念,而是摆上供桌供品,进行供奉的实锤证据吗?

章太炎《中国之川喜多大尉袁树勋》这篇文章,写于1908年,是针对当时清朝山东巡抚袁树勋,袁树勋发出公文要求当时请愿的学堂学生解散,学生的请愿是要求:和德国在上一年签字画押的“山东五处矿产合同”作废。

袁树勋的公文,则认为义和团事件后“德人乘机要挟促定草章”, 后来经过地方和中央官员一起努力,”改订合同已属挽救不少“,现在该合同已经签押,并且一年的勘矿之期都未到限,“无故议废将何由致词",“该生等如热心商梓,何不争于合同未签押之前”,难保不是“居心叵测借机摇惑扰害治安”,“必至酿成交涉损失国权”,“倘再抗不解散,惟有执法以绳,惩一儆百,息此后患”。

山东五处矿产合同,又称山东采矿公司合同,1907年8月22日签押于济南。德国华德采矿公司原要求在山东五处共十二万方里之地区勘矿采矿,清政府以利权损失颇大,遂与改订。凡八条。规定公司可租用开矿地亩七块,每块面积不得逾三十方里,且须缴纳开矿执照费、矿产出井税和出口税。

章太炎文章中把袁树勋列为和川喜多大尉一样的“卖国贼”,认为山东士民应该像义和团和林清王伦那样起事,”北出拊建州之背,西驰断燕京之喉“,”事不就则尽山东六千万人归魂于泰山嵩里,庶其为邹鲁之遗民,管葛之令子“。。。

这篇文章中,衍圣公只是提了一嘴的背景,和吕海寰并列。吕海寰是清末外交家,慈善活动家,历任兵部员外郎,常(州)镇(江)通海道道台,驻德公使,会办商约大臣、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外部尚书,1904年吕海寰主导创办中国红十会,任第一任会长直到民国后的1920年,名誉会长当到27年辞世为止。在日俄战争,辛亥革命,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1914年救济欧战难民和日本地震难民,1920年8月救助俄属庙街2000余名避难华侨,这些救、医、赈活动中,均成绩斐然。

“衍圣公”孔府曾供奉德皇威廉二世画像,这件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

“衍圣公”是76代家奴?25朝贰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