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启示录:人类强迫机器工作的正确姿势

500

在一家国产头部晶圆公司的8寸晶圆生产车间里,几十台晶圆搬运机器人,正在对接电子料架和机台,完成在光刻机、蚀刻机、CMP上的自主上料、下料,以及物料配送。

这些机器人叫做OW8,可以覆盖从光刻到清洗的全流程。精度的操作误差被控制在±0.1mm的范围之内,移动过程中的震动等级不能超过0.5g,否则就会导致裂片。

在芯片这样的精密制造产业里,每项工序和工艺对于动作精度的要求都极高,一个晶圆盒价值几十万上百万,一台OW8一次可以搬八个晶圆盒,每一次搬运都背着千万元人民币的责任。这给机器人制造厂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500

生产这些机器人的厂商,同样来自中国,名叫优艾智合。几年前这家公司曾经带着自家14款16台机器人“参演”过《流浪地球2》。电影里在空间站、北京数据中心的巡检机器人,在行星发动机库中的物料运输机器人,都是公司已经在工业界实现量产和商业化的“在岗”工业机器人。

它们从来都不只是电影道具,而是中国工业尖端技术发展水平的真实证明。

但把它们推向产业化的过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00

500

成长型企业必须用成长型工具

“一个传统的MES系统,大几百万才能够完全上线,但却不一定能完全匹配我们的要求。”优艾智合信息系统总监常玮珈说,这是个标准化程度还很低的行业,大家都是刚刚起步,很难用市场上已有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去搭建一套很标准的流程出来。

所以它们只能想办法自己搭建MES管理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在考察过很多市面上的低代码产品之后,优艾智合最后把自家的MES系统搭在了钉钉上,他们自己称之为MES 0.5:起到MES系统的作用,但没有MES系统那么庞大全面。

好处也非常显而易见:一是成本远远低于大型MES系统,但完全能满足现阶段的公司需求。二是这个系统敏捷性很高,可以跟着公司的需求迅速变化,跟着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

举个例子,优艾智合最早的一个商业化项目,是给商业车辆的米其林轮胎做巡检。但现在优艾智合的王牌产品却用在半导体行业和3C行业。二者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不可能一样。

今天优艾智合生产的机器人早就进入了各个行业,半导体的离子注入车间里有它的机器人,新能源企业的动力电池车间里也有它的机器人。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输煤廊道、电缆隧道里有它的机器人;政务中心的IT机房、数据中心里也有它的机器人。

传统MES系统通常定了一个流程就不能轻易改动。一旦想改,就得让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场重新部署,重走培训流程。初始部署就要几个月半年,改一次流程又要几个月,每次都产生几十万上百万的额外收费。甚至可能拖累产品迭代的速率。

但优艾智合每做一个新的项目,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都要探索一套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改变流程,优化流程,添加或删减关键参数,寻找新的工艺。

所以它不仅需要变,而且需要变得快,变得足够敏捷灵活。

对于高精尖技术产业的发展来说,优艾智合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需求,都极具代表性。业界正在把优艾智合这类公司归入到一个更显新潮的领域:具身智能产业链。而所有具身智能产业链上的公司们,也的确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极高的增长速度和研发强度,让这些走在前沿科技与工业结合点上的公司们,总是在高速成长,“变得很快”。

而尚未成熟的行业标准,又意味着他们总是需要不断试错,不断优化,去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流程,所以对成本和效率都极其敏感。

今天的MES 0.5,是通过钉钉的低代码平台“宜搭”做的,各个模块就像拼积木一样拼在一起,两个月的时间,无需外部的服务商,优艾智合自己梳理完业务流程和关键数据指标,就把系统搭起来了。后续遇到流程的改动,参数的添加,也都非常简便易行。

500

我问优艾智合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共修改提交过多少个版本,大家都有点挠头,最后告诉我:用宜搭做很多功能和流程的优化、改动,太方便了。很多功能需求梳理出来就能改,简单到“无感”的地步,所以他们也不太能记得提交过多少版本了。

这换在传统的MES系统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体验,毕竟每一次提交变动,都得“兴师动众”,想记不住都难。而即便是和市面上其他的低代码平台相比,钉钉的宜搭都能减少大约三分之一的综合成本。这让这些公司有了在初创期不断用低成本试错,来完善自身流程和管理机制的条件。

具身智能企业,就是这样不断拓展着生产力边界的行业,但传统的MES系统,早就已经是极其成熟的成品,不可能跟着新型企业重新成长了。

他们需要钉钉这样具有极高开放性地平台,去承载自己无限的可能性,用能够跟随它们成长的工具,来陪伴它们的成长,助推它们的成长。建立一个能够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同时找到一个足够开放的平台来承载这些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但对具身智能企业来说,变得快,还不是管理中遇到的唯一问题。

500

高成长性之外的开放与全面

具身智能除了“变得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管的杂”。

具身智能,顾名思义,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它本身就意味着至少得横跨软件和硬件两个领域:软件研发它要管,硬件生产它要管,软件用在硬件上的调试它要管,硬件反馈数据给软件后的优化,它也要管。

更不要提每一个硬件还得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单拿优艾智合来说,在煤矿和电网户外对矿道和线缆进行巡检;在半导体的无菌车间里给光刻机上料、下料、运输晶圆盒;在数据中心里做维护,全都是完全不同的场景。

公司做第一单轮胎巡检项目的时候,团队在停车场里蹲了半年,每天都在观察研究工人完成轮胎巡检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才能在深刻理解了场景的前提下,设计出“商业车辆巡检机器人”。

500

到了2019年跟随3C客户入行半导体产业,更是团队跟着进场死磕了1年半,才把行业需求研究明白,有了OW8、OW12这些产品的诞生。

优艾智合2017年创立于西安交大的实验室里,最初只有5个人,但今天已经是300人的团队,还有一两百人的外部合作团队。无论是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还是各个业务流程,早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家具身智能公司有鹿机器人更夸张一点:这家公司目前员工一共只有70个人,平均每个人都承担了一个部门的职责。有鹿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谷祖林给我们盘点了一番自家的部门设置:

500

一个软件公司有前台开发、后台开发、UI设计、产品经理,他们都有。

一个AI团队要有模型训练、感知、规划、决策、数据基建、数据清洗,他们也有。

一个硬件公司则要兼顾设计和研发,所以要有造型、硬件总布置、底盘的、电气的、切入式的……还要兼顾生产,于是就要有生产控制,要有ERP,要有MES,要有销售,然后又涉及到整个供应链管理……

他们全都要有。

500

具身智能无疑是一个比绝大多数人想象中都要复杂得多的行业,这就带来了巨大的协同管理问题。

这家公司同样在使用宜搭来做公司和生产的管理。但和优艾智合的创始人团队出身于机器人专业或机械专业不同,有鹿机器人的创始团队是做大模型出身的。最初创业时,他们原本只想用软件的形式卖机器人的大脑,只要把软件装在传统厂商的机器上,比如清洁车,割草机上,就可以实现自动化。

500

但后来发现,传统行业对这种模式的接受度不高,他们只能做出自己的硬件,把具身大脑做出来,再通过落地场景的成功,才能让行业相信AI能带来多大的实用价值。于是他们一头扎进了硬件研发里,接触到了曾经没有经验的生产管理。

而所有的生产管理流程,包括进销存在内,全都是通过钉钉的宜搭等低代码实现的。最开始他们只是用文档用得很多,几乎把钉钉的文档用成了企业的任务看板,所有的业务进展和权责对应都在上面。

500

但到了切入硬件生产和测试维护阶段,普通的文档不够用了,他们开始用宜搭来建设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和研发测试进度。

我问谷祖林,如果没有钉钉和宜搭这样的工具,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他想了想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先不解决了,拿其他工具先凑合着管理,等问题越积越多,发酵出一些足够严重的损失和风险,才会重点解决。第二种则是干脆花两三百万买个ERP之类的软件,再一遍遍被这些软件折腾吧。

这恰恰就是很多硬件科技创业公司的真实经历过的事:如果没有钉钉这样能够陪他们一起成长的平台和工具,那在管理上,大家就只能凑合着过。

优艾智合使用钉钉同样经历过一个越用越深的过程,2021年到2022年开始有了非常迫切的需求的,因为业务体量越来越大之后,靠人的脑子去管,已经管不过来了。

据常玮珈回忆,公司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更深入地使用钉钉,有了在钉钉上搭建MES 0.5的想法。到了2023年开始使用Teambition,优化自己的流程进行降本增效。而大量信息也开始在钉钉里流转。

500

这些信息有从金蝶ERP、自建的HR人事系统、费控系统等数个系统中对接集成过来的行政、财务、OA审批数据,有从研发系统沉淀下来的生产设计关键参数和图纸,又从生产系统反馈过来的参数和制造流程问题;也有一个个项目积累下来的大量经验沉淀。

从2023年起,优艾智合喊出“All in 钉钉”的口号,300多位员工全员上钉。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在钉钉上实现更深的AI化,让这些数据能够被AI调用,来帮助员工们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钉钉足够开放,又足够安全的基础上。他们通讯录同步到了钉钉通讯录上,建一个文件夹,哪些人能看,哪些人能下载,哪些人可以编辑,都是可以管控和溯源的,甚至可以做到让你只能看到Excel表格的某一列。

随着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支持团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在优艾智合的预计中,未来可能有60%甚至70%的通用性问题,都能通过训练大模型让AI来代替技术支持团队解答。流转,把数据体系化地管起来。而完善的权限体系建设,则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着这些数据的安全。

500

推动新质生产力爆发的最佳工具

不只是具身智能产业,由财经信息大数据平台飞笛科技、飞耳数据与传播研究院、一财商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质生产力500强——国家经济增长潜力报告》显示,超过60%的独角兽和前沿突破企业都在用钉钉,其中便涵盖AI、具身智能赛道在内的众多科技新势力。并且,越来越多的科技新势力们,正在加速拥抱钉钉。

这也并不算是个让人意外的数据,毕竟越是前沿科技,越是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公司,大多都和具身智能领域一样,有着高知识密度、高研发强度、高增长速度的三高特征。

加上高度复杂的跨学科、跨领域协作需求,具身智能企业管理问题的身后,是智能化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后,各行各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质生产力有两个构成部分,一个是直接的新质生产力,另一个是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诞生的工具。前者的代表就是各类具身智能企业,后者的代表就是钉钉。

 500

举个例子,优艾智合的OW12就被用在一家轨道交通装备头部企业的IGBT芯片离子注入车间里,超高能离子注入会产生大量辐射,是个很难由人工无缝对接的生产过程,所以经常导致机台缺料等待生产。而在OW12进场后,这个工序已经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流转。

这是一种对生产力或者说劳动力的创造,过去人类很难做到的事情,或者说人类无法持续做的事情,机器人都能做,而且能24小时不间断地做。

500

巡检是个更直观的场景,各行各业的巡检工作几乎都有“环境恶劣”的特点,暴晒、风沙、工业粉尘、高温高压,都会严重威胁工人健康。而机器人则无所谓,他们可以长期暴露在相关环境里工作,既解放了巡检技工,又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

具身智能企业,本质就是要机器人来解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这些企业的产品应用在传统行业中,就是一种旧有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而钉钉是生产力工具,改变的是生产关系,建造的是新的生态,不断提高着具身智能企业的进化速率,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甚至还能提高这些新质生产力触达客户的效率——

不止有一个企业对我说,钉钉能够帮助它们对接到很多客户,帮他们获取到一些销售线索。比如有鹿机器人的产品通常是要卖给物业的,而全国绝大部分物业的管理都在用钉钉。月之暗面(KIMI)的创始人杨植麟说,今天的钉钉是个巨大的生产力实验场,而钉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着具身智能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诞生与崛起。

它们互为助力,在中国工业崛起进而走向智能化的浪潮里,共同携手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着颠覆性的改变,成就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