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不仅能生产坦克,还能生产飞机大炮甚至原子弹

这几天在观网上看到有人为反驳汽车厂造坦克和扩大坦克产能的事发了两篇文章,上来就贬低别人没接受过工科高等教育、没下过工厂。看过文章后我感觉作者是既没学好历史,也没认真学过工科专业。

从古埃及文明至今,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已有七千多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逐渐增强且不可逆的。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埃及人就发明了战车。公元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公元1916年,英国人发明了第一辆坦克。

从木质战车到钢制汽车再到坦克车,人类发明的车辆越来越复杂,重量越来越大,对材料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未导致车的产量降低。古代一个国家一年制造一千辆战车就很了不起了,现在中国一年生产三千万辆汽车还有多余产能。这是为什么?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使生产力变得空前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重量很轻,速度很慢,结构相对简单,武器装备也少。即使如此,英法德三国总共也只生产了不到一万辆坦克。

到了二战,坦克重量大幅增加,发动机功率迅速增大,速度越来越快,结构也变得更复杂 了,坦克炮的口径和射程也越来越大。但是坦克产量却远远超过一战时期,光是英国一个国家就生产了两万五千多辆坦克。

所以,仅仅以第四代主战坦克性能先进,结构复杂,电子零件多,材料新颖为由,就断定其产量不可能增加是站不住脚的。至于得出汽车厂无法转产坦克的结论就更可笑了。

在和平时期,汽车厂肯定是不能造坦克的,但是在全面战争时期,在国家的统一指挥组织下,汽车厂不仅可以造坦克,还能造飞机大炮,甚至是原子弹!

二战时坦克产量之所以远超一战,除了因为工艺技术的进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动员水平大幅提高。

工业动员是国家按照战争的需要,将全体国民和所有资源动员起来,通过改变全国工业的生产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充分挖掘工业潜力,加速获取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和武器装备,以提高军事生产能力,增加军用产品产量,保障战争需要的行为。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动员是由二战时期各参战国实施的。其中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动员能力最强,成绩最显著,对保证盟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为美国“民主兵工厂”做出贡献最多的是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三大汽车公司。

在整个战争期间通用汽车公司制造了大约1.2亿发炮弹、20.6万台飞机发动机、1.3万架海军战斗机、9.7万副飞机螺旋桨、30.1万部飞机陀螺仪、3.8万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19万门火炮、19.8万台柴油发动机、190万挺机枪、85.4万辆军用卡车、310万支卡宾枪、3.6亿套军用轴承等。

在美国参战前,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甚至都没亲眼见过坦克长什么样,可在接到动员命令后,一座位于底特律阿森纳的坦克工厂随即破土动工。这个坦克工厂一共生产了3352辆M3型坦克,占到了该型坦克总产量的53%!同时还生产了17947辆M4“谢尔曼”坦克,占该型坦克总量的36%;

此外它还生产过473辆T26E3/M26、185辆T26E2/M45坦克、250辆T23中型坦克等;其坦克总产量接近2.2万辆,一个克莱斯勒的坦克产量就足以匹敌战争期间整个德国的坦克产量!

克莱斯勒除了制造坦克之外,它还生产了4.8亿发的卡宾枪子弹、2.2亿发0.5口径子弹、2.7亿发0.45口径子弹、200万发20毫米穿甲弹等弹药;

另外,还生产了11.9万台航空发动机、2.1万台舰用发动机、1.4万门20毫米防空炮、10万枚燃烧弹、7.2万辆4×4和4.3万辆6×6军用卡车、1万部M4坦克发动机、1.8万台B-29轰炸机发动机、16.3万部飞机起落架等装备。

除了这些常规武器之外,克莱斯勒还为曼哈顿工程生产了诸多关键部件,比如分离铀238的离心机,这种装备完全是由该公司工程师自主设计开发的,前后共生产3500台套,这些装备的应用保证了曼哈顿工程原子弹可以获得足够的核原料。

福特旗下的Willow Run轰炸机工厂于1941年春开工建设,这座在当时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房间”的工厂,主要负责B-24“解放者”轰炸机的组装生产工作。在工程师极力的优化下,一架B-24在这里从零件变为轰炸机最快仅需一个小时左右!

在战争期间福特的这家工厂最开始的产量为一个月一架B-24,到1944年6月产量暴增至500架/月,两个月后这个数字飙升至650架/月。福特一共为美国航空部队组装了8600架左右的B-24轰炸机,占到其全部产量的47%!

到战争结束时福特公司为美军及其盟友提供了约8.6万架各类飞机、5.7万台飞机发动机、4291架军用滑翔机以及27.7万辆各类坦克、装甲车和军用卡车等产品。

为什么这些汽车公司能成为武器装备生产的主力军呢?因为汽车产业作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供应链庞大,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最典型代表,最善于将大量协作单位组织起来从事复杂装备的生产。

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是以机器为主要工具,以互换性、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分工细、协作单位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方式。

其实汽车厂造坦克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赢得战争胜利,只要国家决定让汽车厂造坦克,就能够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汽车厂服务。

学过机械制造的同学应该知道,产品订单数量永远是决定生产工艺的主要依据之一。年产500辆坦克的生产工艺和年产一万辆坦克的生产工艺差别是非常大的。

自古以来,军队武器装备的制造就是订单式生产,国家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的。和平时期,国家采购武器装备的数量少,所以生产工艺也是按照小批量确定的。当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家对武器装备的采购数量急剧增长,生产工艺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大规模生产。

和平时期让汽车厂一年生产几百辆坦克,那肯定要亏死了,但每年交货一万辆坦克或一万架飞机就有赚头。因为产量越大,就越适合采用自动化设备提高加工效率,把生产成本摊薄,这是任何一个企业负责人都明白的道理。

二战以后因为国与国之间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全面战争,所以启动工业动员的国家及次数很少,就连最爱打仗的美国,最近一次工业动员还是在海湾战争期间。以致于很多人现在不知道工业动员对改变武器装备制造方式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