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鄂尔多斯的“模”变

去年,《中国日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小生活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三宝窑村的肖存海,如今对家园有了新的印象。村子附近曾经满是沟壑纵横,满眼荒芜的矿坑。如今,这些大地的伤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苹果树和葡萄藤。

这一幕由煤矿之变而带来的生活之变,不仅发生在肖存海身上。从当地居民到返乡的游子,从煤矿工人到企业家,近段时间中,无数鄂尔多斯人正在体会变迁的味道。

500

那是一种来自煤矿深处的变化,而从技术层面去审视这些变化的来源,会发现一个非常火热的名字:AI大模型。

我们理解的大模型,是时髦的,是新锐的。而我们想象中的鄂尔多斯,似乎是遥远的,原生态的。在常识里,很难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然而,他们确实相遇了。鄂尔多斯的无数煤矿企业,此刻正在将大模型深入到采矿,安全识别,运输,采煤等一系列流程中,拼接出一个关于“鄂尔多斯的煤与智能”的故事。

兴于煤矿,也困于煤矿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发展与兴盛与煤矿紧紧联系在一起。

鄂尔多斯是中国煤炭第一大市,目前拥有320座煤矿,2023年煤炭产量达8.1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这座被誉为“暖城”的高原城市,兴于煤矿,也困于煤矿。

依赖煤矿开采行业带来的高度商业回报,鄂尔多斯一度成为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伴随着煤矿开采量的不断提升,一些资源密集型城市容易产生的问题也在鄂尔多斯暴露出来。煤矿开采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多,工作环境较差,以及给地区带来了过度开采、环境破坏等问题,鄂尔多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发展困境。大量矿井关闭,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放缓。

500

一段时间之后,鄂尔多斯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因煤矿产生的问题,还是要向煤矿要答案。只有进行高效率、高水准的相关产业升级,引导煤炭产业走向环境友好、人才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鄂尔多斯的资源优势才能被最大化利用,城市才有未来可言。

今天的中国,流行着一个说法,叫做向科技要答案。

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升级,就迫切需要在智能化中去寻找答案。

智能化转身的三只“拦路虎”

我们可以透过这样一个案例,来理解AI大模型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对鄂尔多斯的煤矿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举例来说,预防冲击地压就是采掘阶段颇具代表性的安全工作。所谓冲击地压,又被称为岩爆。一旦发生,可能出现岩体像爆炸一样脆性断裂崩塌。

预防冲击地压是矿井安全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的钻孔卸压法,是在井下录制钻孔视频。再回到井上对视频进行人工核验,检测钻孔深度是否适合进一步施工。这个方法有两个显著问题,一是需要消耗大量往返、等待时间,耽误生产进度;二是井上无法实时查看井下施工过程,形成安全隐患。

但假如利用AI大模型技术的识别与理解能力,就可以在井下用AI来实时监测钻孔施工情况,一旦有问题即时告警,从而保障采掘工作在智能化的高度安全环境下进行。

500

类似这样可以被智能化技术改变的场景,在鄂尔多斯的煤矿中不计其数。智能可以给煤矿带来显著的价值,这点毫无疑问。但由于煤矿智能化呈现出市场碎片化,能力分散化的情况。在真正想要借助智能之力时,鄂尔多斯的煤矿企业却发现了诸多难题:

1.资源共享难。

煤矿企业设备多,系统多,但缺乏标准化、一站式智能矿山建设解决方案。如果每家企业都自行研发或购置一套智能化方案,会导致大量重复建设的问题。

2.智能化基础薄弱。

煤矿企业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准。为了实现AI大模型的落地,企业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成本来填补算力、数据、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欠缺,容易导致煤矿企业望而却步。

3.数据流通难。

智能化需要以数据的有效沉淀与流通作为前提,但如果各个煤矿都采取特定的模式,就很容易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进而导致系统之间数据打通困难。“数据孤岛”极大阻碍了煤矿智能化的整体发展。

能不能有一个办法,让大量的中小型煤矿企业,不必去重复进行AI大模型的建设与运营,也能享受AI大模型带来的价值?

针对这个问题,鄂尔多斯决定大胆创新,由政府牵头,打造一个统一的矿山行业大模型赋能中心,让鄂尔多斯每家矿企都能便捷享受到AI大模型带来的智能之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为云Stack打造的大模型混合云,成为一个绝佳选择。

300+矿企拥抱大模型混合云

对于鄂尔多斯的矿企而言,大模型混合云可以说是获得AI大模型能力的最佳途径。这是因为大模型混合云兼顾了公有云的技术更新能力和私有云的数据安全特性,使其早已成为了政企上云的主流选择。

大模型混合云可以在公有云上完成基础大模型的训练,然后同步到本地专属云,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让私有数据参与大模型的微调和二次开发,得到适合企业自身特性的行业专属大模型,然后通过云边协同再推送到边缘云进行推理。

如果说,大模型混合云是理念上可行的道路,那么华为云Stack则是这一道路的高效践行者。

2023年,鄂尔多斯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署煤矿工业互联网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充分利用鄂尔多斯能源产业和应用场景优势,发挥华为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基于行业中心云+厂矿边缘云的架构,统一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煤矿生产主要涉及的掘进、采煤、主运等96个细分作业场景,都借助华为云Stack提供的AI基础设施和盘古大模型进行AI智能化改造。

500

通过采用智能数采+数据融合+数智协同+行业共享方案,边缘矿企采用标准接入方案,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了与矿企的联接,实现AI大模型等新锐的技术能力,可以在矿企进行标准化快速复制。这样的模式,化解了困扰矿企的智能化难题,带来了三项显著的价值提升。

1.统一集约建设规范,实现产业集群共享。

基于华为云Stack,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数据规范的集约化建设,从而实现了全区域的智能化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可以高效流通,运营走向高效便捷。

在这种模式下,鄂尔多斯煤矿企业拥有了一站式配置AI模型服务的企业应用市场。本地应用市场与华为云商城的相互互通,共享生态。矿企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模式,以极高的效率完成AI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交易。

2.AI大模型加速区域智能化转型。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鄂尔多斯的矿企可以获得大模型混合云带来智能化升级。依托盘古矿山大模型构建“中心训练、边缘推理、云边协同、边用边学、持续优化”训练机制,可以实现矿企应用的AI大模型能力识别精度提升20%以上。AI大模型与煤矿,就此在鄂尔多斯相遇。

3.数智融合打破数据壁垒。

除此之外,平台还采取将矿端数据统一采集、入湖的模式,为算法训练提供标注数据,自动化读取AI训练结构化数据等能力,从而实现数据流转效率提升100%以上。让鄂尔多斯的煤矿不仅能够产煤,还能源源不断生产有价值、可流通的数据生产要素。

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实现了鄂尔多斯超过300家煤矿企业统一接入,提供统一的AI算力资源和创新平台。平台整体采用了“前店后厂”模式,能够实现开发运营一体化。

鄂尔多斯市数字投资有限公司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上发表《大模型赋能矿山产业集群智能化,打造工业互联网新范式》主题演讲。为了加速煤矿产业智能化发展,鄂尔多斯市政府与华为联合打造内蒙古首个以行业AI大模型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煤企和伙伴提供开发、销售、运营等一站式服务,实现300+煤企统一接入,提供统一的AI算力资源和创新平台,赋能生态企业。

500

AI大模型,就此为煤矿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把远方的智能概念,变成了鄂尔多斯脚下的路。

煤矿智能蜕变的“鄂尔多斯模式”

鄂尔多斯的智能化蜕变,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回味与深思。

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并不仅是对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而是鄂尔多斯面对AI大模型这类新技术如何实现产业落地,进行了模式上大胆且高效的创新。

与以往企业牵头,科研挂帅的AI大模型探索不同,鄂尔多斯与华为携手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由政府牵头,整个地区中所有煤矿企业从中获益的项目。这种模式最大化利用了AI大模型的技术特性与混合云的平台化能力。最终通过成本最优的方式,一举提升了整个地区的智能化水平,高效实现了商业闭环。

如今,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总结了一系列运营经验。就在最近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期间,鄂尔多斯市数字投资有限公司与华为云联合发布《矿山产业集群大模型运营最佳实践》白皮书,希望将平台运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沉淀下来,为同行数智化转型之路提供参考路径。

500

鄂尔多斯希望在2025年实现煤矿生产智能化全覆盖,重点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还会将平台的赋能范畴不断扩大,一方面覆盖范围从煤矿拓展到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则将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覆盖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

在鄂尔多斯,煤矿是大地给人的馈赠,而智能化是人们给大地的回馈。智能化技术的加入,让煤矿开采更高效,煤矿工作更安全,煤矿产业的环境友好度也明显提升。

500

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型政企,携手像华为云这样的伙伴,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同行动,扎实将行业需求与智能化力量结合,最终获得新质生产力的回响。

鄂尔多斯的煤矿智能化新生,如同一曲蒙古牧歌,久久回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