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李君如: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教育机制仍需改革

500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作者 | 黄嘉祥

编辑 |  习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突围战,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攻坚战,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6月25日,2024“影响力·时代”峰会——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下称“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发表主题演讲时作出上述表述。

李君如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者,以思想理论建树闻名海内外,退休多年仍坚持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不久前,李君如撰写的新书《现代化的中国选择》出版,系统全面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这次从北京来到广州参会,李君如还随身带着一袋厚厚的文件。6月25日上午,时代周报记者来到酒店会客室时,他正在认真阅读这些研究资料。

这也是他时隔半年再度踏足广州,他感慨道,“站在广东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总是心潮澎湃。”这些年,他经常前往广州、深圳、佛山调研,三座城市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李君如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

他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但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依旧受制于人,加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个时候需要达成统一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提升全社会的信心,团结奋斗。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李君如提醒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但并非什么都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

在李君如看来,要从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度、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谋划,来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的关系。我国在科技领域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毫无疑问,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布局,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除了教育布局外,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育体制机制等更为深刻的问题。”他表示,要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此,李君如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有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二是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三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办学校办研究院。

1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振社会信心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在当前阶段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意义?

李君如:在180多年现代化的求索中,我国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大胆探索中,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新的经济业态中脱颖而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因此,从这些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中,提炼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

实际上,这反映了我们当前生产发展的一个新态势,在新的市场转型中从传统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对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创新思路。

500

图源:图虫

时代周报: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社会应当做怎样的准备?

李君如: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加上3年疫情影响,我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存在堵点、断点,居民财富出现波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市场需求不足。有两组数据表现得比较明显,一是银行的储蓄率比较高,一是投资比较低。大家不怎么敢花钱了,也不知道该往哪里投资。

因此,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形成共识、提振信心、探索创新。这个共识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在于探索创新,走出自己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需要主动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改革的任务点,其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本质在于教育。

2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

时代周报: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出哪些新要求?

李君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而创新主要靠人才,人才又取决于教育,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更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而这些人才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造就、培育的。

我们在创新中不仅要实现从1到N的突破,更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创造更多从0到1突破的新质生产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教育办成创新型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文化,在师生中增强创新意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

时代周报:当下,我们的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完全相适应”?需要形成怎样的教育布局?

李君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教育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在教育思路、体制机制、教学内容、师资能力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多年要解决而未完全解决的弊端。科技创新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还难以快速、充分地进入我国的教学体系,导致当前我国的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

当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有一些能够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等院校及特色专业。比如,重庆邮电大学这所“双非”高校的毕业生受到华为、中国移动、中兴等企业欢迎,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也可借鉴当时工业化建设期间的战略思维,加强前瞻性布局,建设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好学校、好专业,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目的。

500

图源:图虫

时代周报:在您看来,要形成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接下来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

李君如:除了教育布局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教育体制机制等更为深刻的问题。一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有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的经验很值得重视,他们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与地方政府、研究院、产业园建立紧密合作,培育了大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例如,上海交大是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其通过“赋权”将成果转化的责任主体由单位转向科研人员个人,并依据不同情况,分别设计“所有权赋予”“使用权赋予”等方案。这样一来,由政府投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生产力时,可以让科研人员享受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些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

三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办学校办研究院。国外一些骨干企业都创办了与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院;我国的华为也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所,还在东莞松山湖建了研究所和大学,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是,华为以市场需要什么、创新需要什么来设置专业、来办教育的。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路、教育机制,值得好好去总结,使教育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多方面的资源和人才。

3

支持民企创新,

激发粤港澳大湾区新动能

时代周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李君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而创新是有很大风险的。中国科技领域要从奔跑到并跑到领跑,自然会面临更多创新的风险,尤其是在实现领跑之后,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靠自己一步步去探索,这里蕴含很多未知的风险。

创新风险谁来承担,这是个难题。民营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但技术创新面临较大风险,如果失败可能会导致企业倒闭。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支持民营企业创新,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障,包括金融支持,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这也需要能够找到一个趋利避害,避风险、促发展的一个体制机制,这是改革要去破解的一个难题。比如,可以探索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的机制。

时代周报:在您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点是什么?粤港澳之间应该如何形成合力?

李君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稳中求进。广东要和香港、澳门实现协同发展,体现出“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发挥出各自的独特优势,同时又能够创造新的业态、产业、布局和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强的科技创新实力,要在国家战略部署下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配置一流的科技资源,营造更加国际化的科研生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汇聚来自全球的顶尖科技人才,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可以打开思路,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堵点、卡点,既要进一步推进珠三角发展,也要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相信未来,一个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全新的广东将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欢迎转载,开白请添加微信,ID:rafe0101)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出品-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