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讲故事,为什么选在B站?

500

B站的根本优势在于:用户真的爱看这些东西。传播就此有了质感。

作者|付饶 杨知潮

编辑|原野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文科生可以在AI时代做些什么?

先不讨论答案,但这个问题的确问到了痛点:看起来,AI时代似乎的确不太需要文科生。毕竟,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算法、算力、数据。为了算法,硅谷大模型公司疯狂抢人。为了算力,大模型厂商把英伟达买成了市值第一。为了数据,谷歌一年让Reddit“白拿”数千万美元。

但只有技术,对AI来说真的够吗?

变现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大模型厂商。在B端,需求不足已经引发了价格战。在C端,即便是ChatGPT也出现了增长的乏力。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AI行业当然需要文科生。大模型不止需要技术,为了落地以及触达更多人,它还需要营销和故事。

01 AI落地B站

“B站是中国AI心智最强的社区。”昨天的B站15周年演讲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提出这一论断。2023年,B站AI相关内容的日均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80%,爆款内容涵盖科普资讯、AI技术应用、数字人和创意应用等领域。

500

图: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15周年庆上讲话

在B站,AI浓度是从几个维度“涨”起来的。

一个维度,是围绕AI学习的内容。

身份不同的UP主,会结合各自所长,制作关于AI技术、应用的视频内容,进行知识科普。

百大UP主Genji就是其中之一。从2022年开始,他推出的几乎所有跟AI相关的教学视频,播放量都很好。比如一期《AI教程》视频的播放量高达360万播放量,创下了他的播放量新高。

500

图:B站百大UP主“Genji”AI相关视频截图

同类博主如AI疯人院、花生的书桌,他们用AI做账号、用AI做电影,用AI开淘宝店、用AI做PPT……一批AI教学UP主都在B站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很多专业人士也在B站亲自下场讲课,比如AI大牛李沐,从2021年3月开始在B站进行AI技术相关的免费教学,已经吸引77.3万粉丝。

当AI学习内容井喷式爆发,落到B站用户层面的认知也逐渐清晰:学AI,来B站。

一个维度,是直接用AI出品的内容或创意。

脑洞大开的UP主们,把AI训成了最好用的工具人,从音乐、短片到鬼畜,到处有“勤勉”的AI创作者。不少AI作品流量极高,比如《天问》《宇宙牧场》等科幻短片,用AI制作的名人歌手音乐、用AI预测高考试题、用AI分析华语乐坛爆款等视频,都在站内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500

图:UP主用AI 预测2024高考作文

对于这些创作型UP主而言,AI可以更好地承载他们的想象力,并有效提升创作效率。

AI浓度的第三个体现维度,也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维度,就是AI公司的广告投放扎堆。

B站信息流里的广告位,频频出现文心一言、Kimi、通义千问的身影,很多B站UP主也接到AI厂商的“恰饭”合作。陈睿昨天在B站15周年演讲中提到,目前国内超过九成的AI厂商,都选择在B站与用户沟通。

500

图:B站信息流里出现的AI相关投放

以Kimi为例。今年3月开始,它加大对B站的投放力度,几乎关联了所有“AI”相关的搜索词条。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在3月,Kimi智能助手APP的月活跃用户量是589.7万,Kimi智能助手微信小程序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91.1万。

02 先天优势

B站不是一个AI的垂直内容社区,但最适合AI内容的社区,却有可能是B站。

在过去几年,B站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机器学习、编程、软件应用的学习内容,它们本身就与AI技术联系紧密。很多AI学习博主都是由科技博主转型而来。相关UP主活跃度同比增长超过60%,并出现了多个高质量的AI相关爆款内容。

另一方面,AI技术与应用的关注者,与B站用户本身就有多处重合。

首先是年轻。B站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APP之一。根据陈睿在演讲中公布的数据,中国有近七成的90后(含00后)活跃在B站。这群真正成长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人,天然对新技术有更高的兴趣和接受度。

500

图: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15周年庆上讲话

数字不是年轻的唯一指标。在B站,很多35岁以上的老用户依然活跃,还在看二次元、游戏这些热血内容。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获取欲望也同样强烈。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共同点,他们中不乏对科技感兴趣的高智群体。

“最高质量的AI用户在B站”,陈睿在昨天的15周年演讲中提到,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用户在B站看AI相关的视频。对AI感兴趣的人群里面,超过六成是00后。对AI最感兴趣、最愿意去尝试AI的用户在B站。

B站一直是中文互联网里的重要科技内容阵地。按照B站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科学和知识品类占B站用户搜索排名第2位,相关内容播放量占B站41%。截至当时,B站累计入驻知识类UP主300余万人。

抛开数字,B站诞生了何同学、科技美学、影视飓风等众多现象级科技UP主。一些多平台运营的科技创作者,也把B站当作自己的主阵地。

500

图:B站部分现象级科技UP主们

高智,这是中文互联网中极其稀缺的属性。

一个事实是,科技从来不是互联网的主流内容,在各大平台的科技内容区,经常有类似“哪有进化论,都是外星人创造的”、或者“周易比爱因斯坦更早发现相对论”之类的评论。即便AI被誉为“即将改变世界的下一代科技革命”,但真正关注并了解AI技术的普通人并不算多。

但在B站,科技和AI爱好者不是孤独的。

他们会试图理解大模型的智能究竟是如何通过算法涌现的,也会研究显卡运行的底层原理。这种求知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在李沐的评论区里,不乏有用户进行专业性极强的探讨。比如有人提问:现在几乎所有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架构都是transformer。它的能力会有极限吗?(就像摩尔定律那样)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是否还需要等到下一个超越transformer的基础架构出现呢?这些问题下,除了李沐老师本人的解答,甚至还有用户客串“助教”。如果有不同观点出现,观众之间也会爆发专业的讨论。

500

图:李沐的评论区,既是提问区,也是AI从业者们的讨论区。

有了科技的土壤,平台所做的努力才能真正深入用户的内心,而不是沦为一种宣传形式。

B站一直在努力鼓励科学内容。2020年,B站整合升级科技区位知识区,投入上亿流量进行扶持。此后又通过“bilibili 超级科学晚”等更加灵活的玩法,提升“含科量”,并吸引到更多的专业机构入驻,形成良性循环。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首次在B站开设官方直播间。目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B站已经有1亿播放量。30余家科研院所及单位也在B站开设了官方直播间,用镜头呈现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

对互联网平台来说,投入流量和举办活动并不困难,而B站的根本优势在于:用户真的爱看这些东西。传播就此有了质感。

03 讲好AI的故事

AI是人类想象力释放的产物。它最大的想象力在于,人类无法预知它的上限在哪里。

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至少当下,AI还被困在商业化的笼子里。

即便是OpenAI旗下最火的ChatGPT也遭受过相关质疑,美国《财富》杂志直接指出,“无法落地商用的ChatGPT只能是玩具。”尽管在去年12月底,外媒报道OpenAI已经实现了20亿美元的营收,但是由于其运行模型成本的高昂投入,OpenAI仍处于亏损的状态,很难说实现了商业化的全面胜利。

回到中国,AI大模型正在经历狂飙后的淘汰赛。一方面,价格战正在加速优胜劣汰,同时,寻找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依然是AI公司们的当务之急。在AI方向投入超过10年的李彦宏,在今年3月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道:

“AI行业的后来者,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卷大模型了,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去卷to C端应用吧,只有应用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今年春天起,以天工、Kimi、WPS为代表的大模型to C力量开始登上舞台。它们吸引了更多的C端用户,但距离变现依然还有很长的距离。

500

不管是to B还是to C,AI公司们在艰难探索商业化的路上,都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翻译器”。它需要具备足够专业的内核,又熟练掌握B端和C端用户的喜好,以受众能听懂的方式,讲述AI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B站与活跃在这里的UP主们,承接了这个角色。

事实上,新兴行业的崛起从来都是内容平台的一大红利。最近的例子来自汽车:2021年以后,新能源汽车逐渐崛起,不仅为各大内容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投放,甚至还可能跑出IPO。

在商业价值层面,AI的想象空间不低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眼下国内的大模型能力正在从B端向C端释放,急需触达普通用户。而B端大模型也进入应用阶段,同样需要讲出漂亮的故事。

如果B站能够成功为AI行业讲出故事,这本身就会成为B站自己的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