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出分了,新闻专业还能报吗?我说点大实话

高考出分了,新闻专业还能报吗?我说点大实话。

1、【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大,非常快,以至于仅抱着“学一门手艺以后饿不死”的想法来读新闻专业,毕业后确实可能“饿死”。】

以前新闻姑且算“手艺”,至少一些工种是。比如我举个得罪人的例子:灯爷。

电视台里有个工种是灯光师,负责在演播室给主持人打光的,人称“灯爷”——咱稍微拍过几张美照的网友都知道,拍照时,美不美不只取决于你的颜值,还取决于光:灯光从头上45度斜着打,会显瘦;打太正了,会显鼻子瘪;打歪了,会显脸黑;从下往上打,完了,直接成鬼片了!所以,很多大牌主持人,也跟灯光师尤其客气,喊他们叫“灯爷”,因为主持人在观众眼中的形象,除了业务本身,可能一小半取决于领导让你出镜的频率,一大半取决于“灯爷”打光是否走心。

但如今,一台手机、一个网红灯、一点美颜滤镜,就足够把自己拍的美美哒,而且现在的AI,早已迭代到不是仅仅把人美白、美瘦、长腿、瘦腰了,还可以按照内容的需求,一键把人变成“精英范”“专业范”“冷静感”“健身感”之类的

也就是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只要会用手机,不去高大上的演播室,不跟灯爷的“手艺”配合,也能把自己拍出主持人的范。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威力。好的人工智能,一定比差的灯光师靠谱。灯光师这个“手艺”,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2、【我举“灯爷”的例子,不是针对这工种本身,而是说“好的人工智能,一定比不走心的人靠谱”。其实灯光师如此,主持人又何尝不是?记者又何尝不是?编辑又何尝不是?】

——过去的主持人,天天在电视上出现,最后大家都忘了他们说过什么,只记得他们天天在高大上的节目里,说着高大上的事,所以人也一定高大上呗。

——过去的记者,发的东西动不动就成了大江南北的街谈巷议,大家最后也忘了记者本人是什么水平,只记得他们在影响力这么强的平台发出了影响力这么强的内容,所以人也一定影响力强呗。

——过去的编辑,虽然在幕后,但人家掌握着审核权发稿权啊,主持人和记者本事再大,编辑那不给你通过,也白搭,最后大家虽然记不住编辑是谁,但都觉得他们有那么大的话语权,所以人也一定有话语权呗。

——至于灯光师、化妆师、摄像师、音频师、视频剪辑师、甚至推提词器的老师,都是同理。

只是,提词器有APP了,摄像有手机了,剪辑有傻瓜软件了,灯光化妆有美颜滤镜人工智能了,这些新闻专业教的“手艺”,都被科技取代了至少90%以上。而主持人、记者、编辑的“手艺”,还无法被科技彻底取代,但是:

——主持人能被人们看到几次,不再是每天黄金档栏目说了算,而是算法推荐说了算;

——记者发的东西有没有影响力,不再是媒体想发那些内容说了算,而是网友买不买账说了算;

——编辑话语权的大小,也不再是他们手里的审核发稿权说了算,而是他们回应汹涌舆情的水平说了算。

所以,看到了吧:【新闻专业的老师们教你的“手艺”,没法当饭吃,也没法给你带来天然的高大上、影响力、话语权。】

但是,如果你做的新闻,算法能推荐、网友能买账、舆情能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这几个因素,仅举几例),那么你依然是【高大上、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新闻人——饿不死,而且会发展得很好。】收入达到小康没有问题。如果你确信是自己强而不是平台强,那么你从新闻机构跳出去,到风险更大的市场上去创业赚钱,是低资金成本、高智商情商的,成功的话,也是高回报的。即使创业没成功,也回不到老东家了,也可以去公关、互联网等。

所以,关键是专业+走心。因为人工智能再厉害,它们走不了心。

3、【“灯爷”都被饿死了吗?没有。他们两极分化了!】

因为人工智能的美颜,毕竟廉价,毕竟失真,人的手在脸上动一下,脸的胖瘦就变一下。真正专业的灯光师,他们给真正专业的主持人、真有故事的采访对象、真在一线的现场环境布置出来的灯光,烘托出来的氛围,既不失真,又符合特定的情绪,每次布光都是一次艺术创作,不是“手艺”:

——这些好的灯光师,有的仍在新闻机构的重要节目里做灯光师,不然你猜人民大会堂里外国政要访华时的灯光是谁布的?有的出去了,到电影、MCN、娱乐圈之类的地方赚大钱去了,他们靠着走心、专业、不可替代,变成了真正受人尊重的“灯爷”;

——那些靠“手艺”给主持人看人下菜碟的灯光师,有的在新闻机构里被边缘化,做一些不疼不痒项目的灯光师,以后万一节目砍了他们饭碗也难保,有的干脆去婚庆公司之类赚辛苦钱,一般的小婚庆公司收入肯定也不及以前在电视台了。

其实主持人、编辑、记者也是同理:两极分化。

张雪峰说“报新闻就把孩子打晕”(当然,他是对特定孩子、特定分数、特定情况说的,不针对专业或行业整体),指的是两极分化下的下限,是一种避坑思维。毕竟,咱不想让优秀的孩子去985辛苦学成后,到小婚庆公司打工对吧?

但现在卷到这个份上,哪个专业、行业都有坑要避——新能源车行业够火了吧,可万一你去的车企被现在这波价格战卷死了,不也照样裁员吗;却不是哪个行业都有很高的上限——新能源车、计算机之类,上限肯定够高,关键是你要能力强、踩对点,新闻行业上限也还行,关键是你要能力强、够走心。

踩点反而没那么重要,因为互联网下,算法给大家的机会相对均等,你去了哪个媒体,只要收入尚可、且你能玩转互联网传播规律,都有两极分化里向上分化的机会。

4、【莫靠“手艺”做灯爷!要靠专业做大佬。】

如果你都看到这里了,肯定不会觉得我是在码字diss“灯爷”了吧。我说的是新闻行业的任何工种,都不能抱着“靠手艺吃饭”的思维,否则一定饿死!

在新媒体卷到今天的市场上,居然还想拿个新闻专业的大学文凭“靠手艺吃饭”?那八成连“靠颜值吃饭”的黑丝跳舞小姐姐都卷不过。

我有很多灯光师同事同行,我谁也不diss,因为人家的专业我不懂,无权评价;相反,我有一些不靠谱的记者同行,我每天都在diss他们!是的,跟网友们时不时会在不靠谱的新闻帖子下回复“张雪峰说的没错”一样,我看到这样的帖子,也恨不的把背后的记者揪出来骂一顿,指着他们鼻子说Fake News。不仅是某些国内记者,你再看看某些美媒的记者,那个造谣抹黑发展中国家的吃相,真TM难看!

恰好,我做驻美记者的一部分职责,就是驳斥他们,我揪住一个,往死里打脸一个,有些打脸内容,甚至直接被外国网友自发贴到了CNN、VOA等媒体的评论区打脸他们,我只能说网友们干得漂亮。这个工作,人工智能干得了吗?互联网大厂天天做PPT讲故事,说要取代这个取代那个,我倒盼着你们赶紧开发个程序,把我这个活给做了,给取代了,也省得我天天像打地鼠一样挨个假新闻驳斥,永无尽头。

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那画面太魔幻了,如果某些外媒用AI做假新闻,然后我们的AI自动驳斥,然后假新闻又自动抹黑我们,我们又自动驳斥回去,那互联网就失去了灵魂,成了一堆僵尸账号按照程序设定来回说话、却没有人该有的温度和情绪,那时,人们就会转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新闻了。

因此,澄清谣言、打脸抹黑、发布实情、实现有针对性有人情味的沟通,是人的工作,无法取代,AI充其量帮点忙——【这就是新闻专业的一部分意义】,但这需要非常非常专业且走心的人来做,因为本质上说,这是一项服务业。

5、【本想给高考生介绍点报志愿的经验,却吐槽了一堆有的没的行业内情,最后还是说点稍微有用的吧,以免大家也在我的评论区说“张雪峰说的没错”。】

第一,新闻专业里,有些大学教授,自己一个帖子都没发过,一次汹涌舆情网暴都没处理好过,竟还在课堂上,拿90年代的教学大纲,教抱着4G手机成长起来的10后孩子做新闻。

要知道,新闻专业教的那些基础,比如写新闻要写全五个W(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为什么),发稿要快、要真、要客观之类,都没有变。但老师不能只教这些,学生也不能只学这些,否则真要饿死了——这些是原则,不是方法。原则不能丢,但不能把原则当成方法用!你写的新闻,要有人看,才是有用的。否则,一个新闻帖子跑断腿、写秃头、层层审,才发出去,结果92阅读、3点赞、0评论,还不如你自己发个宠物狗的朋友圈互动量大、传播力强呢。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有传播力,而且是正面积极的有效传播,不是猎奇炒作的黑粉流量,这才是大学新闻专业该教的。或者准确点说,才是大学里该探讨的——因为这问题目前在全世界都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美国被“后真相时代”的信息过载搞的舆论撕裂远比我们还严重,而大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给出答案或操作手册,操作手册永远是落后于市场变化的。大学的目的,就是指导聪明的孩子,按照市场的变化,去研究新的方法。孩子们如果读了新闻专业,也千万不要从教材里寻章摘句找答案,而是基于教材、自己探索方法,然后拿到课上,跟教授和同学们去讨论、去争论、去吵架、去颠覆、去成长。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把专业当成了“手艺”。

第二,新闻行业里,也不能停留在以前做新闻的逻辑中,否则所有工种都是不入流不走心的“灯爷”。现在新闻到底该怎么做,我真的给不出答案,毕竟大学里这么多聪明的脑袋一起讨论争论,也没得出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但我知道,肯定不是完全沿用以前的做法!从我有限的工作实操中,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以后的新闻,要区分出两种形态。一是严谨记录,二是互联网传播,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

1、记录呢,就是严谨、准确、全面地记录历史,毕竟“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杨利伟2003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20年前是“新闻头条”,现在则是“历史事件”,已经写进中学历史课本了。你猜课本编写者是靠什么整理的素材?央视的太空直播画面,新华社文字通稿,人民日报的社评,一定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会学到从苏轼问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到“我们派杨利伟等人上天去看看了”这个中国人时隔1000年的对话,只要史料都保存好了,他们还会看到央视的画面,新华社的通稿,人民日报的社评,这样的记录,马虎不得!容不得半点差错!播发时传播力弱一点,没事,但务必要严谨准确全面,因为你作为记者,也成了中国人、甚至全人类千年对话的一部分。

2、传播呢,就是要贴近热点、有流量、有针对性。这不是写给1000年后的人看的,是写给这一天、这几小时的人看的,过一会儿热点变了,大家就去看别的了。比如我这篇破文章,最多最多一星期后,就不会再有人看了,那时志愿都报完了。但这几天,在这一刻,哪怕能帮到一个在犹豫报不报新闻专业的家庭,就没白发,哪怕没给他们带来什么信息,只是陪伴他聊聊天、吐吐槽,也算个情绪价值,服务业嘛。还有很多碎片化的搬运、短视频的驳斥谣言、长音频的时事分析等,都是同理。但要注意:【传播效果不等于流量,传播效果=流量+网友反馈是否与传播预期一致】,否则你发了个东西,流量贼高,结果都骂你,质疑你,反驳你,打脸你,甚至网暴你,那不叫“传播效果好”,那叫“流量高、都骂你”。

不能用“记录”的要求,来框住“传播”的工作,更也不能用“传播”对流量的追求,来扭曲“记录”的严谨准确全面。所以,我的不成熟建议,就是要把新闻的“记录”和“传播”功能分开,提出不同要求:

——记者在“记录”时,就要以严谨准确全面的要求,去审发,哪怕流量低一点,因为我们这“流量”,是要持续几千年的;

——记者在“传播”时,就要以贴近热点、有流量、有针对性,哪怕部分信息要素缺了一点,在这几个小时、几天之内,还会有更多人参与讨论,信息会在舆论场的一次次沟通中被补齐。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两项工作,否则记者就会学成个四不像。

记录历史的记者,别用流量去要求他,否则他可能就净去整那些没用的花边新闻,乱追小视频热点;在搞传播的记者,别求全责备,可以为他配备“网红工作室”,要求他对传播效果负责。注意,我上面定义了,传播效果不等于流量,传播效果=流量+网友反馈是否与传播预期一致。

上面我说的这些内容,是完全的抛砖引玉,算是给新闻专业和行业一个“砖家”水平的靶子,供专业人士和网友们攻击、拍砖用。如果能让你一直看到这里,那就算个陪伴;如果能因此引发一些对新闻专业和行业的争论和吵架,那似乎也达到了“抛砖”的目的;如果能对想报新闻专业又听说张雪峰说“别报新闻”(再说一遍:他是对特定孩子、特定分数、特定情况说的,不针对专业或行业整体)的家庭提供一些新角度,那就太好了。

(图为我在中东做战地记者)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