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絮(38)

一直想去宏村看看,中国最美山村的名气实在太大。

大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爬过黄山,那时路过山脚下的徽州,对徽州建筑和马头墙就印象深刻。记得长途客车在一个无名山村停下,大家吃饭。农妇用柴灶烧好了简单农家饭,好吃死了。一直记忆犹新。

宏村、西递是后来才听说的。看到图片,更是坚定了“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宏村”的想法。但当年去黄山是坐了一晚上的慢车到杭州,然后坐了一天的长途班车才到屯溪,再坐车才到的汤口。这折腾也是记忆犹新。现在不有高铁了嘛。一狠心,一跺脚,就去了宏村。

高铁票去程是上海站-黄山北,回程是黄山北-上海虹桥。结果自动脑补成来回都是上海虹桥-黄山北,一大早就直奔虹桥去了。按照携程提示,直奔进站口,看不到我的车次。嗯,时间还早。但想想不放心,找个工作人员问问。结果人家一眼就看出问题:你这是上海站,不是这里。

啊?!

赶紧到买票的地方。还好人不多,现在大家都线上买票,买票口反而只有些临时来买“当场票”的人。售票小姐姐一看,“你没事,那趟车等会儿经过这里,你直接上就可以。上海站到虹桥的票钱我就不退了啊。”咳,我只要能上车,哪管退票的事啊,这一段也没有几块钱吧?当我早餐不小心掉地上了差不多吧。

查明进站口,就耐心等了。

虹桥高铁站里人真多。还想着找个地方坐下来,反正笔记本电脑就在背包里,拿出来码字。切,想什么呢,根本没地方。

旁边女孩在对伙伴嘻嘻哈哈地说,那边便衣刚在抓人呢。还以为是抓小偷,结果是通缉犯,大概被人脸识别认出来了。

接下来人脸识别又发威了:进站的时候,以为像机场一样,要人工验证护照。结果人家手一指,直接扫瞄,“嘟”的一声就过去了。大概和进关时的扫描存底对上了。

突然发现高铁进站刷身份证/护照还真是必要。同一个进站口不断更换车次,本次在顶上,下面是接下来的几次,检票结束,正在检票,等待检票,各种状态一清二楚。但每班车到站只有5-10分钟的窗口,人工验票根本来不及,只有这样的自动检票才可能迅速大量放行,然后人流自动按照导向分散到指定站台。

但发现这东西还得熟悉一下才行。站台上有各种颜色的车厢标志,去程就是没看懂颜色编码和车厢号的关系,同一个位置有好几个车厢号,没找对车厢。回程才明白,要和颜色对起来。

一上车,看到自己的座位还在那里。坐好,开始享受窗外美景。

车站是没有美景的。但高铁启动几乎感觉不到,只看到窗外景色开始后退,然后越来越快。

大概很少有人记得早年火车启动时惊天动地的样子了。

蒸汽机车启动时,先大呼小叫地拉上一声汽笛,好像告诫所有的人:我要启动啦。要是站在机车头附近,可以看到巨大的车轮猛地一转,机车猛然一动,马上就被沉重的列车拉停了,车轮蹭蹭蹭地打几下滑,在司机松开汽门中慢慢稳定下来;然后周而复始,直到列车动起来,开始正常加速和行驶。就好像力气很大的车夫不能先慢后快,只能先猛拉一把,松一松再猛拉一把,直到车子动起来,才能正常地跑起来。

坐在火车里,感觉就是猛烈的咣当一声,列车好像被巨锤砸了一下,一节车厢接一节车厢咣当咣当地一路传过来,没有站稳的话真可能摔一个大跟斗;然后再被砸一下,再一阵咣当咣当。大概到第三、四轮咣当之后,列车开始动了,然后越动越快,列车真的启动了。

必须说,非常有仪式感。高铁就太没有仪式感了。差别比电动汽车起步和手动柴油车起步还要大。

但看着窗外快速、平稳、安静地变化,也是很舒心的。

江南的水田、河川和农家渐渐被山林取代,山坳里的农田和农舍一闪而过。

很快,黄山北到了。

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黄山北是不是在黄山的北面。这应该只是黄山市的北面。黄山应该有好几个高铁站,但我来回都是黄山北,免了上海站vs虹桥的麻烦。

出站就是旅游中心,有班车到宏村,很方便。旅游已经是黄山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交通还是很不错的。

一路上在绿水青山中穿行,看到树荫下水塘里五六只大水牛在泡澡,几十年没有见到的景象了,可是一闪而过,来不及拍下来。

晃晃悠悠之中,宏村到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