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许多人直接将“外国影片”理解为“好莱坞”?

看见风闻好问里有这么一个问题——呼吁加大电影引进,为何许多人直接将“外国影片”理解为“好莱坞”?

其实不少国家的影片都不错,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一些伊朗电影,俄罗斯电影,南美国家电影等。

但是,我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朋友说,下班后已经很累了,不想动脑子了,就想看娱乐片,傻乐傻乐那种。

所以,整个电影审美多是娱乐化的,这与资本的操纵有密切关系。当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后,利润越来越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取时,就会越来越依赖消费拉动利润增长。刺激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消费主义文化以及对票房,对销量的“执迷”,必然影响到对内容的劣化选择。这就像食物当中,刺激食欲的是高油、高盐、高糖、高辣……还要加上科技与狠活的食物。它们让人爱不释手,却不利于健康。营养餐、健康餐则让人食欲节制。

久而久之,就导致人们的口味,审美口味和思维需求,都变得劣质化。大量年轻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道的很多,但是知道的很窄。他们会被拘囿在算法里面,也就是被拘囿在资本替他们选择的“培养皿”里。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娱乐至死”。

为什么会有娱乐至死?

因为普通老百姓在资本眼里就是养猪场的猪,养鸡场的鸡,他们是产蛋、产奶、产肉的物料,而不是平等自由的生命。他们得为了资本的利润吃,喝,消费,生育。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思维,会被资本有意无意地加以约束,诱导,规范。而这些操作不是显性的,明火执仗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

最后的结果,体现在社会运行中,就是阶级阶层的分化,或者说裂痕越来越明显。阶级阶层的流动越来越困难。用马克思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异化”越来越严重。所谓“异化”就是人的“物化”,非生命化,非人化。大部分人成了资本大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成了资本牧场里的牲畜,成了被拘囿,被利用,而少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独立思考的人。

而资本的饲料,精神的“科技与狠活”中,就以好莱坞影片为典型。

其典型特征就是,告诉你自由的重要性,支持你追求自由,但是你始终生活在资本的阴影下,逃不出资本佛祖的手掌心。这里面的门道,这里面的别有用心,这里面的文化伎俩,大多数人不知道,也不明白。如果有人提醒他们,他们还会讨厌吹哨人,讨厌叫醒他们的人。

风闻好问里的这个题目,其实反应了一种文化现象。好莱坞影片就像一个注射器。它本身的艺术技巧没有错,但是针管里的东西问题很大。

好莱坞影片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资本营造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过于恶劣,针管里的那些“迷魂汤”药效不足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精神药物,文化药物的问题,注意到现实状况存在巨大问题。这是好莱坞影片逐渐让人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过来。他们只是觉得不适,并没有睁开眼睛,没有察觉到“异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物”,是被圈养的“牲口”。他们还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急切地寻找娱乐的“奶头”。证据就是他们对市场经济及其文化范式的迷信。

整个文化艺术界都在娱乐化,电影圈是重灾区。过去是演员,是表演艺术家,现在是娱乐明星。电影创作者也被资本牢牢掌握,也就是被追逐利润的出发点牢牢控制。那么,当一些大牌文化明星膜拜的西方也陷入混乱和衰退后,整个影视文化界也随之陷入争吵和矛盾。标榜文艺的小资本觉得不够自由,创作被束缚,而他们的“地下电影”在西方文化秀场里以“另一种关注”的方式不咸不淡地呈现着,并没有他们期待的文化价值。这些作品属于西方伸出的树枝在东方结的劣果。西方自己都在劣变。大资本则更是失去活力,要么向主管机关申请指定项目,要么就是利用小资文艺人去挑战管制。而管制放松后,他们有了好莱坞的自由度,就能利用现在这批娱乐明星,这批西方文化的门徒,拍出比现在没落的美式影片更好的作品吗?

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劣变与非人化,“倒驴不倒架”的勉强支撑,正在带崩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急需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领导力量,去取代西方文化的权威,一边斩断它的异化发展,一边想方设法收拾残局,盖上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避免走向混乱的局面。

2024.06.2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