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互补在团队中的正反作用
“读书厉害的人通常不等于需要的聪明人。想招聘的是独立的思考者,有创造力,概念性强,常识性强。但难以找到这样的人,就算找到了,也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
…尽管大家在理念上都明白要做什么,计划就是无法推进,实现预定结果…问题在于,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设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会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更糟糕的是,双方都不自知,都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简言之,两方相争,陷入僵局,而所有人都觉得是别人的错,觉得对方盲目、顽固,或者只是愚蠢。”
上述文字摘录自原则(瑞.达利欧著)一书。我们一般看宏观的比较多,但西方人文类一般都是从实际商业案例中找小切口分析。窃以为:
团队最大的活力来自于差异化、互补性,既有战略理念型,也有细节执行型,相得益彰,互相支撑。
同时,最大的危机也来源于差异性,初期可能还会有最大的耐心去倾听和沟通,渐至后期——特别是利益显现或危机四伏时——相互不信任,谁也瞧不起谁,推责推事,揽权揽钱,最终自相残杀、自掘坟墓。
常言道,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富贵滔天等着,所以反而成为了:槽内无食猪拱猪。绝大多数创业或创新的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找到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自我革命:革思想的命、革定势的命。日三省吾身,当是先哲提出的最佳方案。
——钝俚记于 2024.6.19 晨,谨自省且与所有创业创新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