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把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领导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另一类则是具备某类专业技术特长的人。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天赋——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也有自己的特长,而对于领导组织者来说,能否利用好手下人的特长就很重要。因此,古人才说,让马去抓老鼠、让猫去打仗却没有什么效果,并不是马和猫没用,而是主人不会使用他们。

“千里马”和“伯乐”,只能说一个比喻。因为人类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千里马”——假如说我们把跑得快的马叫做“千里马”的话,那么人也同样需要拉车的马,这种马可能冲刺能力一般,但是耐力好、能长途跋涉,这也是人类需要的。其他诸如能在山地中行走的马、耐高温的马等等,也都有各自的用处。

伯乐需要做到的,是能识别出不同马的用途,并且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岗位上。这个事情看起来简单,但真要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就拿历史人物来说,李广在历史上是以个人战斗力强闻名的,但是指挥能力和野战能力不强,所以才有“李广难封”的故事。但是,李广是不是就没用呢?如果汉武帝时代,能有类似后面教导团、教导旅这种部队,安排李广作为部队的训练者,根据李广的训练水平和军队的实际战斗表现为李广论功,那么或许李广能早早就封侯了。

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经常会说“感谢贵人扶持”。这里的“贵人”,一般指两种人:一种是给其提供了实际帮助的人,比如给公司注资、帮助公司拓展客源的这种;第二种,就是虽没提供实际帮助,但根据个人的特长、优势规划了发展道路的人。这两种人都可以算是伯乐,只不过是前者用钱、业务、人脉等方式“用脚投票”,后者则是帮你发掘个人优势,让你能在自己有优势的赛道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千里马”或者其他的马,虽然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需要有人用才能展现。在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就出现过著名的中山陵哭陵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就是蒋介石在战后要裁撤一部分部队和将领,结果很多军官觉得生活没有着落、没办法养家糊口,所以到中山陵去哭陵,以表达自己的抗议。这些抗议的军官中,有不少人是挺能打的,可他们的优势也就是打仗,一旦离开部队这些系统,很难再找到其他的谋生手段。再如现代大家经常讨论的失业问题,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其实能力也是不错的,但可能会因为年龄、家庭等原因找不到工作。那么,抛开社会对一些大龄人群不太友好的态度不论,仅仅说找工作这方面,很多失业者难找工作的核心原因,就是他们虽然有很好的能力和技术,但这个技术必须依托于一个组织才能展现出来,而无法靠个人来掌控整个流程,所以就必须“找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伯乐”的另一个价值,也是给千里马提供一个实现价值的平台。毕竟,只有在人类社会区分了作战、驮运、山地行军等各种不同用途的前提下,才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马匹。如果没有对应的需求,在纯野生的环境下,马自己是不会自主产生这些需求,并按照这些需求自主演化的。

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千里马”,甄别资源、区分优势、统筹利用,这就是伯乐的主要工作。就如对于军队来说,理论上,在前现代社会,每个时代的人的体质并不会差太多,并不会出现唐末的兵体质远不如唐初的情况。然而,在不同人的指挥下,不同部队打出的战绩可能有天壤之别。之所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难的也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将领,能把部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人无论在军队中还是其他任何领域中,也都是极少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