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岁去台湾,58岁回归,现在是院士
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称赞他“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姚期智,现年77岁,1946年12月24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母移居台湾。他从小就对数学和物理产生浓厚兴趣。1967年,21岁的他从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赴美留学。
1970年,正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姚期智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储枫。二人于1971年结婚。1972年,姚期智获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储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在她建议下,1973年,姚期智放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向计算机专业深耕。1975年,姚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计算机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教授。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得图灵奖。图灵奖是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2002年5月,姚期智访问上海、北京等地,结识了众多中国计算机领域专家学者。经过接触,他接受了清华大学邀请,领衔组建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组。2004年,58岁时,他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授的职位,将美国的房子卖掉,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姚期智说:“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能在这份事业中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可以算是一件大事。”
姚期智学术成就卓著,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后来成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讯协议安全性的基础。
2004年刚回国时,姚期智致力于构建一个博士生培养机制上;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他决定从本科生入手,开始教学活动设计。2005年,他领导组建“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称为“姚班”。这是一个专门为培养计算机领域顶尖人才而设立的精英班级。每年只招收30名左右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让他们成熟掌握计算机应用数学、密码学、量子计算等专业能力,并具备开放发展的能力。
“姚班”的毕业生在本科期间就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获得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国际数学竞赛金牌、国际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竞赛金牌、ACM研究生奖等奖项。不少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或博士生,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录取为研究生或博士生。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新星和领军人物,如谷歌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负责人李飞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孙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副主任张亮等。
2019年,他又创办了“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瞄准人工智能“赛道”,被称为“智班”。
2017年2月,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并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担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等。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