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薛仁贵一个人顶十个人吃,我想关羽一定吃的也多
【本文来自《中国人是怎么吃饱肚子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曙光乍现
说几个个人体会。
72年到广州旅游,专门到“羊城暗哨”拍摄的一个小饭馆吃饭,当年是高二,要了半斤饭,给我上了三碗。因为饭馆最大的碗只能装2两饭,有点小尴尬。
偶尔饭量大。一天在学校打完篮球,回家饿得要死,我大哥整了一锅菜饭,24厘米的锅子,整整吃了一锅,把大哥惊到了,毕竟他是飞行员,平日油水足,一顿最多2两,我那一锅光饭大约就有2斤。
下乡后因为劳动强度大,一般每月吃60-90斤,冬天上水利有两个月竟然吃到165斤。在观网发文谈到这件事,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相信:一天吃5斤半,还持续吃了1-2个月!
他们完全不能想象没油没肉的日子里饭量可以有多大。
我今年71岁,吃饭有肉,炒菜有油,一天也就1斤饭够了。
中国一路走来不容易。
历史上说薛仁贵一个人顶十个人吃,我想关羽一定吃的也多。你下乡后“因为劳动强度大,一个月吃60~90斤,冬天上水利有两个月竟然吃的165斤(每天五斤)”。你下乡的劳动强度有多大?比我们一直生活在农村、一直干农活的人劳动强度还大吗?你是不是要说我们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干活,让你们下乡青年干活啊?我们那里也有下乡知识青年,跟着我们一起干活,劳动强度绝对、绝对没有我们同龄的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劳动强度大。
再说,劳动强度大,那个时候机械化不行,劳动强度就是大,不是公社的错。你知道“根治海河”吗?就是水利工程,我也实打实参加了,因为劳动强度大,确实吃的多,都吃得多,但也到不了一天五斤半的程度。那个时候苦、劳动强度大,不是你一个人,不是时代的罪过,是哪一代人的荣耀。怎么认识哪个苦,可能、可能正是区别两种人、两种观点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