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范闲的“英雄史诗” | 主创说

关于《庆余年2》的疑惑,答案都在这里。

整理|爱捞

编|陈梅希

作为五年前就大爆的IP,《庆余年2》的播出必然要受到观众的严格“审判”。庆幸的是,尽管一开始“范闲假死”的长篇布局让观众感到剧集“变味儿”,但主创们还是不疾不徐地下了一盘大棋,让沸水更沸。

如果你看完《庆余年2》,会重新认识范闲,也重新认识他所处的这个世界。人物的成长、关系的转变、世界观的扭转,都让《庆余年2》有了一个成功的收尾——它依然是男频IP最成功的影视改编,没有之一;是最热的季播剧,没有之一。

人越多,棋局越复杂。在呈现《庆余年2》的过程中,有做好群像与主线关系的难度,有选景与调度上的实操难度,也有导演与编剧两个原著粉的碰撞,好在关于剧制的每一环节,包括观众可能产生的困惑,导演孙皓和编剧王倦早已想得十分透彻。

他们甚至思考过在众多出彩的角色中,自己最喜欢哪个人物。在这个世界中,王倦想成为王启年,因为他为人通透,生活幸福;孙皓选择第一季的小范闲,过着慢生活,吹着海风,讲故事的时候码头上的所有人都是听众。

“范闲太危险了。我们俩希望过比较幸福的生活。”孙皓说。

500

“假死”与“棋局”

Q:第二季的开头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讲第一季留下的范闲之死的悬念,开头为什么这样设置?

王倦:这个故事里面几个大人物,包括陈萍萍、庆帝、林相、范建,他们都是聪明人,范闲死了的消息传过来的第一时间,可以表露他们的内心情绪。消息传过来之后,聪明人不需要想那么久,他是不是真的死,一旦发现这件事情有不对劲的地方,想到范闲有什么举动,一群聪明人集中在一个棋局,如果他们被瞒很久,其实对他们人物塑造有伤害。

用前面一段篇幅做假死事件,大家早早发现他是假死不是真死,一个在做他死之后这个状态对庆国有什么影响,告诉对范闲动手的人你们后果会怎样。第二,利用这段戏份在做范闲和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季范闲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有一些转变的。像范闲对庆帝,在第一季里面基本没有跪过,到第二季这个底色,这个环境之下不可能逃过下跪环节,正好假死回来,庆帝表现愤怒给他这个机会,他跪得顺理成章。但是跪之后,导演商量又觉得应该让观众感到这个跪并不是屈服的,有人物内心倔强在,是表象跪,没有放弃自己内心底线。从这场开始这个状态贯彻到第二季结束,利用所谓假死,真正做到他和庆帝关系的变化。

包括他和陈萍萍的关系,在北齐之后他对陈萍萍有疑虑,有点害怕他,怎么重回信任,重新回到曾经互相信任的状态,这是需要时间的,正好这段假死也能完成这个目的。

这一季太子和他关系转变也是这段时间发生的,就像大家说第一季太子很隐忍,表现出木讷的状态,第二季为什么转变?也是从假死开始,因为他发现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范闲和老二作对,我和他可以合作,可以展露一点锋芒。这个锋芒展露给谁看?老二不会被他骗这么深,这个锋芒也是给范闲看的。

利用这件事做了几个人物关系的转变,可以和第一季有小区别,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为了事。

Q:第二季拍摄中,比较大的挑战有哪些?

孙皓:一个是作品本身的难度。时隔五年,拍摄时倦大给了一个方向,说范闲是从一个棋子变成下棋的人。我自己理解是水慢慢在煮开的过程。范闲一开始到这个世界来是懵的,被当成一个棋子弄来弄去,他就怀揣两个问题,谁要杀我,谁杀了我妈。到第二季,个人认为创作难点出来了,摆开棋盘下棋的人,不止在跟一个人下棋,N多个棋盘,二皇子、太子,包括太子身后的人,这次回来他对陈萍萍这个教父也不是完全相信的,还有庆帝、长公主等等,是一个水慢慢煮沸的过程。冒泡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群像似的东西出现,因为要写下棋的人,这个对手是怎么样的,包括对手怎么样分析他,这个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另一个是操作上有几个难点。我们用的都是很好的演员,群戏增加,这些演员要怎么操作,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怎么样把两个城市对接。一个是人,一个是景,本身第二季就比第一季难度要大,面临这些问题,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包括倦大、导演团队、美术大家都一起努力。

Q:两季合作过程中,如果导演和编剧产生一些创作上的分歧该怎么解决,编剧和导演最好的合作状态是什么?

王倦:我觉得有创作分歧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编剧,怕的就是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没有问题就按这个来。我和导演之间肯定有创作分歧,这证明我们在全力完成这部剧,把自己想要完成的最好部分贡献出来,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不是说你给建议,对方说行,这个建议就好,你可以反驳它,而且双方都觉得对方反驳如果有道理是一件好事。我们两个所有争执点全都是围绕剧,怎么表达人物,这场戏是不是该调整,两个人之间毫无问题,关系很好。

孙皓:这一点特别赞同,我感觉跟他合作特别解渴,就是你渴之后咕咚喝水的那种状态。互相做加法,很迅速,有时候这场戏我们俩可能分别进入一个瓶颈,我们俩一碰反而就有了。比如在现场找演员的阶段我会给他打电话,说这个演员有点吃不准,因为我是原著粉,他也是原著粉。他告诉我说这个人特质是什么,出场这块是"屌屌"的,很蛮横,我要寻找到符合这个特质的演员。

有时候把一种感觉告诉他,他抓到这个感觉之后,填词那么准确,绝对让人惊喜。比如我跟他说,想让一场戏里头有N多个感觉,有悲凉感,可能还有闹剧,荒诞感,让观众觉得像在看官场现行记,恨不得能打起来的感觉。他说明白,第二天就把台词交出来,这个太快了。为什么说是解渴?要饥渴的时候(把需求)甩给他,第二天(他会说)导演你看看,(结果)就是我要的东西。

包括说服一个演员。比如说李小冉,第一季不愿意来演,她说写的挺好挺极致的,但是不想演为疯而疯的人。我跟王倦老师商量后,他把长公主为什么疯给诠释了。我紧接着给李小冉打电话,我说王倦老师已经编好这场戏,三天后给你剧本。三天后王倦写出来了,李小冉说写得真好,我来。

500

500

从独善其身,到改变世界

Q:可以请两位说一下张若昀为范闲这个角色设计的小心思或者小细节吗?

孙皓:张若昀这一季,他自己也说五年来根本没离开过这个角色,我就感觉到他反而没有设计感,完全是天然的流露。包括这一季的嘻笑怒骂,每一个笑的反应都很范闲,不是演员自己。举一个例子,就是诬告林相那场戏,他前面有一个笑,那个笑太范闲,太准确了,就是终于来了,弄我来了的那种感觉。他的设计感已经在角色身上升华了,我们俩对他满意就在这儿。

Q:赖御史跟原著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编?

王倦:因为范闲在第二季,我们该给他一个状态,我们从第二季开始到第二季结束得有一个决心,不能把他决心反抗不公,维持自己想走的路的这个决定放到第三季去。他面对不公平,面对他无法接受的世界现状,才真正决定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

这个决定一定是一个个事件,一个个打击给他的。不止是赖名成,举例子说老金头。第一季滕梓荆跟范闲之间的情感建立用了很多笔墨,观众已经能感受到他们两个像兄弟一样,像朋友一样,很多戏份推到滕梓荆的死给他转变;这一季像老金头、赖名成都没有很多戏份,我们是故意就只给他们这点戏份,范闲看到的是路人,没有时间给他建立很浓厚的情感联系。这个世界每个级别的人都在遭遇不公,(范闲遭遇的)打击不仅仅是在内心情感层面,他是对世界状态不满,所谓放眼众生从这里开始。

不要给他更多情感羁绊,让观众觉得我现在愤怒因为他是我好朋友。但不是,这些人跟范闲关联没那么深,他们的死亡,他们走的道路,给他震撼会更深入一点。剥离情感之外,是他的三观问题,里面很多角色都没有跟他有大段大段戏份的情感融合,这是故意设计的,他的愤怒不仅仅为了亲人和朋友,而是他真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500

范闲是一个希望独善其身的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你要打破这个保护壳,最后走向和他母亲类似的道路,是需要过程,需要冲击的。赖名成用死告诉他,也许我这个人没你想的那么多,我历史局限性在那里,我只能看到忠君,但是我要走的路,我们方向是相同的。这个情况下,你会发现范闲遇到的每一个同行人,有的被他改变,陪着他一直走下去,有的停在往前走的道路上,走到自己的终点,但是他们的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托付给了范闲。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走的路并不孤独的时候,会有更多勇气,更能坚持走下去。范闲像一个英雄史诗,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如果真的这么孤独走下去,没有一个人走到他身边,他也很难坚持下去。所以赖名成这个改编,本质上是为了给他力量,给他往下走的勇气,因为这个世界虽然很荒唐,但是依旧有一些我没看到的地方。赖名成死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想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哪怕为了他们我也要坚持下去,给他动力,给他真正的出发点。

Q:范闲在第二季的重要转折点有哪些?

王倦:看第二季他遇到什么人开始,每个人的层次阶段是不同的。老金头是一个菜农,什么都没有,在范闲面前,范闲看到他命运的终点。邓子越算是官场中人,但是职位没有那么高,改变了他的初衷,某种角度看是(和范闲)有共鸣的。范闲发现很多人无奈地被现实改变,如果不改变现实的话,更多人将走向和邓子越相同的道路。

范闲遇到的每个人,不管是好的结局,还是坏的结局,死了也好,活下来也好,敌人也好,朋友也好,最朴素的观念是希望生活更幸福,更美好。那么要让更多人得到他们需要的幸福和美好的话,起码在庆国的环境之下,范闲从这么多人的遭遇来看,他觉得做不到。所谓独善其身做不到,整个时代和自己三观完全背离,那么只有选择屈服或者完全改变。他现在有这样的身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也有能力,如果他不去改变,谁去改变?所以选择走这条路,不仅仅是因为遇到挫折,他是被每个人推着往前走的。

500

尽量让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地方

Q:这一季太子转变很大,两位为什么会让太子在这一季给大家这么亮眼的呈现?

王倦:他这个转变因范闲而起。在庆国范闲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他的实权非常大,对太子来说,范闲是他非常需要的一个盟友。太子隐忍这么久,隐忍的目的是什么?隐忍的目的一定是抓住机会,如果一直忍到底,太子这个人物可能就崩了。范闲对他来说不能算最好,最好的机会当然是庆帝直接说你最棒,但是(跟范闲结盟)已经是极好的机会了。这样有实权的人到自己身边,而且官职不大,没法影响到太子很多,他又和二皇子势不两立,拉拢范闲是顺理成章的。从这个需求开始,他确实和第一季状态不一样了。他得展现自己的爪牙和锋芒,一定不会全展现出来,得一层一层藏着,让范闲觉得他是可靠的,我们俩能做盟友。到第三季,可以看到他更多方面,看到真正的太子是什么样的人。

孙皓:(太子)也是倦大给我们的惊喜。第一季的时候倦大有这种设想,两场戏流露了一点点太子的本性,一个是他突然间抬头自己在家里乐了,这个乐不是傻乎乎的乐,而是感觉到我明白;第二个是他去冲鉴察院,皇上点他,太子不参战,所以他假冲,张扬着拔刀往上冲,你让我演参战我就演参战,就这两场戏露了一点点(太子的本性)。这一季,没想到(太子的形象)这么丰富,很精彩。

太子装糊涂,那是太子的本职工作,这个特别好,甚至他出手比二皇子还狠。再一个他有更差劲的地方,就是居然想求他的母亲向范闲道歉,那场戏当时拍的时候拍了一下午,包括俞飞鸿老师,包括太子,我们拍得特别过瘾。他在母亲面前声泪俱下演戏,说你只有一个骨肉,不帮我帮谁,最后他母亲看透他说,你跟庆帝是最像的一个。

Q:二位对这一季的感情线有怎样的考量?

孙皓:这些CP都特别有意思,都是皇家点的亲。一对是咱男女主,他俩对上眼比较顺;一对是阴谋家对一个武痴,就是叶灵儿和二皇子;还有一对是属于表面非常硬,结果真能看上眼。这三对,有的有偶像剧的感觉,有的是职场的感觉,一场戏这么多风格,六个人都不一样,状态很难得。

王倦:他们有共同点,像导演说的,他们全是赐婚。你会发现这六个人里面,对感情态度最刚烈的反而是看上去最柔弱的林婉儿,我不愿意就不接受,我直面抗旨。大皇子跟她相似,我选择逃开名利场,逃开京都,我什么都不要,我要自己的人生,但是很幸运,大皇子和大公主在政治联姻的情况下找到彼此互相欣赏。为什么给这样一个设定,也是希望这一季在相对比较压抑的情况下,观众能有一点点欣慰的地方,这种甜是给观众的补偿。而且他们俩戏份不多,就这么点戏份,他们俩性格得出来,我自己反正写的时候觉得他俩挺配的,观众能接受我们还是挺高兴的。

一场戏六个人,每个人状态不一样,各自处的阶段也不一样,这场戏有底层冲突在,二皇子和范闲之前的冲突又累积在里面,正好借这场戏可以有一个小爆发。

500

Q:《庆余年》是男频改编很成功的例子,可否请二位聊一下男频小说影视改编的难度和成功经验?

王倦:我没有太把一个故事分成男频女频。如果男频男主角戏多一点,女频女主角戏多一点,(但)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首先(考虑)主角怎么塑造好,怎么把人物立好,包括所谓人物弧光怎么做好,这个不分男女主角,对每个角色都应该这么创作。编剧的职业工作是把人物立住,故事能够让观众看下去,比如男频里面的女性角色,可能相对女频来说戏份会少一点,但戏份少不是我们放弃她的理由,哪怕戏少,让观众记住她,也是相对丰满的人物。我真觉得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塑造同样用力,不是看戏份多少,而是这个人物能不能走进观众心里,能不能喜欢或讨厌这个人,有这个情绪就可以。对编剧来说暂时不分男频女频,只看角色,只看人物塑造。

我尽量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地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