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谁再说中国没有科学思想

凡是不以时间为基点科学都是伪科学,这是中国科学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爱因斯坦否定牛顿科学体系关键因素。

中国的科学问题,是一个貌似令人沮丧的问题。在大的领域里,这是中国唯一的弱项,我们曾经落后过,那时很落后,好在只是曾经而已。

洋人与狗有一个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说法,近三百年来中国没有发明创造。

但是,为什么不问三千年来、也不问三十年来,专问三百年来,因为这三百年中国闭关修练、不问世事。

 

▲哲学三问

但凡探讨,必先哲学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科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人人都懂、但却难以描述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用哲学、而非神学看待世界。

通俗说就是:抛开神灵看世界。

达尔文碰到一位难缠的贵妇,坚持认为自己是上帝创造的、不可能是什么猴子变的,于是达尔文只好祭出超级无敌大杀器:夫人肯定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猴子变的。于是贵妇破怒为喜。

什么意思,认为人是上帝造的,这是神学;认为人是猴子变的,就是哲学。

科学本就是哲学的一项内容,孕育成型后爬出哲学的子宫,独立发育成长。不论科学的什么学科,都是在哲学里形成基本的认识论和关键的方法论,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有哲学家认为,在西方的“山海经”里,柏拉图对数学的思考,是其哲学的核心“理念论”的来源之一,因为“数”显然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抽象的形式。也就是说,数学这个科学的基石,其实是抽象的哲学的一部份,只是因有助于对具体事物的理解和度量,才从哲学里独立出来,成为各类科学的基础性工具。其实,尽管如此推崇、实用,但其本质仍是哲学概念,比如被称为“数之父”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是通往上帝之路。

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科学哲学的标志是太极八卦,太极图产生了现代科学的标志“量子(包含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八卦则产生了数的进制、特别是现代技术的标志“计算机的二进制”。【敬请参见拙文“06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基础是中国哲学?”】

为什么汉文化里没有专门的科学思想?这是洋人与狗攻击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至今仍有许多国人为此深感遗憾。其实原因很简单,汉文化就没有神学,三千年来中国人都是用哲学看待世界的。也就是说,科学思想本就是汉文化的底色,所以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科学有多重要,就像鱼不会意识到水的重要,除非被弄上岸晒太阳。当然,这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被普遍抵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已经很难回去,再用神学看待世界了。

西方如此重视科学,是因为他们在启蒙运动中学习了汉文化后,突然发现过去用神学看待世界是无比荒唐,因而科学成为他们摆脱愚昧、结束中世纪及之前宗教黑暗的大杀器。

因此有那么句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摆脱宗教神学后就产生哲学,从哲学独立后就成长为科学。

只不过,中国的这个过程发生得太早,被许多人渐渐遗忘了。

顺便一说,洋人与狗拼命把科学神秘化,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中国没有的才是科学,以此证明中国没有科学,正如中国没有的就是明珠、中国掌握了就成垃圾。

实际上,人类最早有记载的科学思想是“昆仑”,即日日伦次所规划出的轨迹,也就是时间概念的产生,我们的祖先意识到生存环境是有规律的。

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因此对太阳运行的观察,就是科学的第一步,而昆仑问题就是对太阳的观测问题。

 

科学的目的?

科学的目的很简单:改善生活、更有幸福感。因为我们不是拯救世界的神灵,科学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科学本就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常态,没有什么神秘的,所以本人不太喜欢那些关于科学思想的鸡汤文。

不过,西方人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和精神,倒是比我们强得多。小孩总是充满了对父母秘密的好奇,就像西方人总是充满了冲动,想要一窥其父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设计图。

中国人则淡定得多,只关心现实问题。发展天文学是为了制定更有效的历法,让地里多打粮食;发展医学是为了减轻病痛、延年益寿。

但是,许多基础科学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事前是难以清楚的,就像当年探索电磁波这个无聊问题,却决定了我们今天能否过上掌握手机的幸福生活。

坦率地说,中国人确实是需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探索的精神,这是我们的不足。

 

科学的原则?

其实,中国科学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天人合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项。但千万别小看这三项,这可是汉文化的大杀器,也是人类科学哲学的核心。

顺便一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只教《进化论》,所以我们不知道,世界各国教的基本都是《神创论》和《进化论》选修课程、或干脆只教《神创论》,这就反映了中外对科学的基本态度。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大自然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有生命的机器,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而机器上的所有零部件,都紧密地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而西方三百年的近代科学,前二百年里分割论(还原论)一直是其推动的主流哲学观。其中,对科学危害最大的,是将人与自然分割对立。因为西方宗教文化认为,大自然是上帝老爸创造来给宝贝儿子(人)享用的,就像餐桌上的火鸡,没有资格与人扯上关系。

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大自然是完美的,上帝完美的杰作是绝对的、不会变的;其二,人是高高在上的裁判,人所感知的都是真实准确的,即人不变天(自然)亦不变,人得出的结论能置之四海皆准。千万别嘲笑这两点,这可是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通俗地说,就是“公主梦”哲学思想。

 

天外来客vs黑暗森林

中西方对科学认识的差异,从创世神话就开始了。上帝创造的世界和盘古创造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上帝先于宇宙而存在,只是不知上帝为何物,体现的是唯心的宇宙观;而在盘古开天说中,宇宙从来就是存在的(“天地混沌”),体现的是唯物的宇宙观。上帝在创造世界之时,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丝毫阻碍,可以随心所欲;而盘古创造世界之时,周围都是混沌的,各种东西、各种矛盾那是一片混乱,需要调和阴阳、排忧解难、穿针引线、共存共荣,其难度绝非一般。

什么意思?上帝是在一张白纸上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而盘古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创造了一个现实世界。也就是说,西方文明的起点,是公主梦里的童话世界;而中国文明的起点,是老司机眼里的冷酷世界。

光是一个“人从何来”的问题,就截然不同,西方造人的是说不清性别的上帝(也许就是美国有97种性别的来由),而中国造人的是女娲,女娲娘娘本就是女人。

不同的文明起点,导致了中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高度、深度、广度就大相径庭了,所以西方科学认为他们是天外来客、可以指点江山,而中国科学则认为我们就是《三体》“黑暗森林”的一部份、先搞清楚“费米悖论”再说。

西方说:人的尊严在于神性。因为他们是上帝之子。

庄子说:人的尊严在于人性。因为我们是自然之物。

 

树木vs森林

分割论的另一个为害是,世界被分割成一堆积木,相互间没有关联、互不影响。比如生物分类学,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将生物圈分割得七零八落,虽方便了物种的静态研究,但难以了解相互间的联系互动、发展变化,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上帝作品的细节。直到达尔文进化论诞生,他们才意识到,只有将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才可能理解世界是怎么来的、会向何处去,只不过,前提是承认现实世界不再是上帝的原作,因为一切都变了。

基于中国科学哲学的“三论”(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的建立,促使西方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世界既不完美、也不绝对、更不固化,关键是人无法确知。使得他们开始学习如何系统性、整体性地看待世界,百年来整体论的成就,不断提醒着他们,对中国科学哲学深刻内涵必须重新认识学习。

 

顶级的宇宙观

顺便一说,中国古人观念,所祭“必象其类”、才能类其情,祭天象天、祭地象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天人一体。人类发展的历史,并非仅只是人的历史,不能只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幻想能使社会发展。在中国人看来,人立足于天地之间,“三才”一体,必须首先思考人如何与天地和谐相处,即“类”,而不能随心所欲。类其情,首先考虑的是天地喜欢什么,然后我们去做什么。

这可是迄今顶级的宇宙观。

 

☯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不是我看错了,是它长错了。

西方人总是用自己的意识去理解世界,比如园林,西方园林都是或方或圆、规规矩矩,就连小树都要修剪成圆球,因为他们认为那才是上帝创造的、完美真实的世界,眼睛所见的那些显得不合规矩的自然景观,都是不准确的虚幻。

中国人不那么看,错落有致、甚至杂乱无章才是自然真实的世界,所以苏州园林顺势而为、自然天成,一个迷你版的大自然。

面对自然是如此,面对科学更是如此。

根子还是在哲学,面对大自然,我们会说:原来世界是这样的;而西方则狐疑:世界应该是啥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近代科学探索的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秘密、而是“绝对理念”(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如何幻化为物质的秘密。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新家与老家有何不同(物质决定意识),而西方关注的是如何搭个布景以拍出老家的景象(意识幻化物质)。

洋人与狗总是嘲笑我们没有科学探讨精神,不会提出问题、更不会提出假说,这倒是实话,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世界长啥样、而不是为什么和我想得不一样。

因此,中国人很乐意接受不可思议、闻所未闻的新问题、新思想、新文化,这也是汉文化包容性极强的重要原因。

所以真正的中国科学家,不会像西方、或类西方的科学家那样,对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这类离经叛道的非“正统”科学,抗拒并提出种种怪异的质疑、至少是不愿承认。注意,广泛接受并形成共识的是中国人,西方人对这三论的质疑和否定,至今仍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只是我们不太注意而已。

来个段子:

黑格尔说:“人啊,你是宇宙的主宰”。于是人人亢奋。

老子说:“人啊,你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于是人人愤慨。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观强调“实事求是”,就因为我们没有神性、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什么“绝对理念”的幻化物。

不是大自然长错了,而是我们还没有看明白。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西方认为世界是万能的上帝的完美杰作,因而不会变、也不能变。相反,中国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没有什么置之四海皆准、又能万世不变的定理和公式。

同样是时过境迁,如果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是情感,那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就颇有哲学意味了。

中国的科学哲学就是这样看待世界的。

我们的先祖明白斗转星移,所以几千年来不停地更新历法,不是因为过去错了,而是今天星球的运行规律变了;中医要调方子,不是因为上次开错药了、而是今天变天了。

之所以只有汉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观,是因为我们知道,大自然不是什么神灵创造、一劳永逸的,而是姑娘的心绪,变化不定、难以捉摸。

因此,我们不在乎昨天的结果被否定,而在意今天的规律能否找到,至于明天嘛、明天再说吧。

1900年,开尔文宣布:“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所剩下的只是些修饰工作”,但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几年后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厦变成了工棚,现代物理学的大厦要重新建设了。

 

▲中国的科学哲学

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问题,既烧脑又无聊。但问题是,不说清楚哲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无法说清的,因为科学本就是哲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重要的是,哲学是科学的基础。

 

时间是科学的起点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系辞传》

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因此对太阳运行的观察,就是科学的第一步。

远古时,我们的祖先以为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那是一个无法明白的神秘世界。但后来发现,太阳好像没有那么多,于是有了十个太阳轮流值班的猜想,但排班出错了怎么办,应该只有一个太阳才稳定,至少,中国人不喜欢“三体世界”,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传说。

对一个太阳的认识是汉文化最根本的问题、是原点,是对时间、空间规划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起点,因为人类社会建立的基础就是时间和空间。中国没有创世神,中国人一定是从已知推向未知,而最客观、最朴素的已知,就是时间,并且最初的时间概念,就是“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

有时间规划才有农业生产,农业丰收了才有人类繁衍、社会发展。因此,时间是所有创世最根本的东西,中国最早的创世神就是掌管四季的四个神(春伏羲、夏神农、秋少昊、冬颛顼),其实就是创建文明的祖先。时间一分为二、阴阳两分、再得四季,再反推原点,建立创世史。

因此,中国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点是时间,凡不以时间为基点的科学,都是伪科学。这就是爱因斯坦否定牛顿科学体系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科学哲学

该部分内容已独立成篇于拙文“06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基础是中国哲学?”,敬请参阅,这里只做概述。

简单说,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根子正是两个哲学问题:规律是否变化、世界能否确知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自然规律,这一点,西方哲学是继承了的。但中国哲学认为,规律也是变化的,就是这点西方不能接受,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怎么能变呢?因此自然规律不会变、也不能变,否则就不完美了,不论是不完美才要变、还是变了就不完美,总之不能变。

中国哲学认为,世界可知、但不可确知,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世界不仅可知、也可确知,想来也是,儿子怎么可能不明白父亲创造的完美世界。

但是,作为西方现代科学的标志,相对论证明了规律是变化的、量子论证明了世界不可确知,当然,进化论证明了世界并不完美,只是在奔着完美而努力,他们证明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才是正确的。

也正因如此,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量子论时,西方近代科学就顶到了天花板,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发展基本停滞了。

 

☯唯物论和唯心论

科学先天就是唯物的,它是我们意识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这也导致西方科学家有些纠结,工作日在实验室搞唯物、周末到教堂搞唯心。

我们更复杂,因为我们的哲学是唯物唯心对立统一,科学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天生具有科学思想(唯物),而且我们也同时关注科学存在的意义(唯心)。

道家哲学认为任何事物有一利就必有一害,利害是对立统一、相伴相生的,科学也不例外。过去西方人不理解,认为是我们愚昧,直到克隆技术诞生。

过去西方人一直认为科学有益无害,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文明。但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他们开始明白一点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科学存在的意义,只是他们只理解到伦理层面,称之为“科学伦理”,尚未明白这是哲学问题。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而辩证逻辑则是“系统、发展、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何为辩证逻辑?简单理解就是“时过境迁”,因而就有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之说。简单地说,辩证逻辑就像视频,随着时间的变化,画面里的景象也在不断变化,如同固定摄像机拍摄,画面里花苞逐渐开放、然后逐渐枯萎;而形式逻辑就像视频某一瞬间的截屏照片,比如花朵最娇艳的瞬间被固化在照片上,没有含苞待放、没有枯萎凋落。

简单说就是,辩证逻辑基于时间、形式逻辑没有时间,关键在时间、在时空一体。

因此,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有机结合为对立统一的整体,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应用,简单的就“形式”以图简化、复杂的就“辩证”以图准确,以相得益彰。昨天是徒弟、就待之以师徒之义,今天成女婿、就换成翁婿之礼,明天变仇人、那就不客气了,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顺便一说,实际上,西方历史上最早意识到时间概念影响的科学家是达尔文,其《进化论》甚至就是以时间为主刻度标定的,即同是生物学,“进化论”基于辩证逻辑、有时间轴,“分类学”基于形式逻辑、无时间轴。

 

☯概率论和逻辑论                                                                                                             

相对论证明了规律是变化的、量子论证明了世界不可确知,他们证明了中国的科学哲学才是正确的。

简单说就是,世界是不确定的、概率论是分析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

 

世界是不确定的

西方科学哲学认为规律不会变化、世界是可确知的,因此世界是确定的。基于此,以牛顿理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不仅是静态科学,而且是确定性科学。它创造了精确描绘世界的方法,如公理、定律、公式等,只要知道初始条件,就能确知结果。同时,将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视为测量误差、或是知识局限,总之不是事实、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将不确定性排除在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外。

中国科学哲学认为规律是变化的、世界是不可确知的,因此世界是不确定的。麦克斯韦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世界的真正逻辑是概率演算,玻尔兹曼也把随机性引入物理学,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理论,只不过洋人与狗不愿承认而已。

这一科学哲学思想催生了中医学、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科学,现今也正催生出两门新的科学应用,即量子计算、人工智能(AI)。

 

概率论是分析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

如果说逻辑论是分析、处理确定性的重要方法,那么概率论则是分析、处理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

导致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全、信息变化、信息本身就不确定。不论是何原因,只要没有完整、准确的信息,就不可能采用逻辑推演、公式计算之类的方法进行处理。

怎么办?只能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感知观察、分析处理。

 

既不确定、又靠概率,才是真正的科学

顺便一说,描绘赞美庐山的诗词歌赋多如牛毛,但有两首诗无疑是顶级的,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象);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质)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简单说就是,世界不可确知的原因之一:我们本就是不确定的一部份。既然不能确知,何来投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

 

西方近代科学的伟大贡献

因为是建立在静态科学哲学的基础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体系是错误的,这不是本人说的,本人说了没用,是爱因斯坦说的。但本人以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一个伟大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给人类带来的工业革命使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带来的化肥保障着我们能吃饱吃好、带来的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对论的宏观、量子论的微观,是空间尺度,进化论则是时间尺度。都是远超人类生活所及,是我等寻常人所难以想象、更难以感知的。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是中观瞬时的科学,尽管错误、却很实用,就像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的一线,但对我们的肉眼凡胎足够了。

上帝视角和肉眼视角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上帝需要上帝视角、而肉眼只需要肉眼视角,就像站在岸上看水位,显然与站在船上看水位是不一样的,但问题是,我们是肉眼、我们就在船上。

中国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是基于辩证逻辑、方法论是基于概率论,无疑是正确的;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识论是基于形式逻辑、方法论是基于逻辑论,显然是错误的。

但问题是,西方近代科学虽不正确、却很实用,因为我们身在其中。

简单说就是,我们人类本就是世界不确定的一份子,站在船上不在乎水位的误差。我们不在乎误差,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误差。作为群体,身高相差十厘米并不重要;作为个体,体温相差一度也不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精确但昂贵的原子钟,普通钟表足矣;我们也不需要血压、心率高度稳定,不超出正常范围即可。

因此,我们不在乎适量的误差,在乎的是简单实用。

就认识论而言,人就是形式逻辑般的存在。就像照片只是视频的瞬间,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的瞬间,而我们人类的个体,寿命不过百年,在茫茫宇宙中只是瞬间,因而个人所面对的世界变化不大,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允许形式逻辑产生的误差。

就方法论而言,人就是逻辑论般的存在。我们并不需要超乎需求的准确和精确,差不多就行了,有个简单公式一套用,得到一个八九不离十的结果,就能满足日常需要。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早期,我们对科学的要求不高,简单实用的西方近代科学就能满足要求,虽然错误、却很实用。

只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误差的要求就水涨船高了,比如,GPS的精确导航需求,普通钟表已无法满足需要,原子钟的研发应用在所难免。当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的误差,顶到了天花板、超过了我们的底线时,基于中国科学哲学的现代科学,也就成为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须。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