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当复制人,是AI无法超越人类的地方

500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2008年的春晚小品《开锁》,黄宏拿出和董卿的结婚照来证明自己是户主。开锁师傅林永健看了直摇头。

“大哥,这说明不了什么。现如今科技日益崛起,在网上你的脑袋拼凑给我,我的屁股拼凑给你。比尔盖茨能和杨贵妃接吻,秦始皇能和布兰妮小甜甜搂在一起。”

500

对于今天横行于短视频的“复制人”来说,林永健的发言简直是纲领文件。在抖音,你能看到“这英”和“冠当”连线,讨论着那英和亚当在《歌手》的对决;“中S”和“汪大菲”、“且俊晔”其乐融融,商量今晚谁睡中间;汉尼拔的模仿者“汉尼扳”正在教你怎么烹调人类更加美味,神似科比的“大姐夫”曼巴附体,直播间投中了十个三分;

黑伦一晚上连唱十几遍《搁浅》,评论区倒反天罡说“杰伦真不比黑伦差”;更有粗糙的居里夫人模仿者“居里扶人”,不仅玩镭元素还捣鼓狙击枪;爱国斯坦跳着“鸡你太美”,牛顿的模仿者“纽吨”在直播间里再一次被苹果砸中……

500

相较于曾经风靡一时的《百变大咖秀》以及群众见怪不怪的“山寨明星”,抖音的复制人主打粗糙、抽象、后现代。如果说“大姐夫”和“江苏泷”还有些许像本尊,是一种宛宛类卿的话。那么戴纸张面具、打印义务教材里的名人画像的模仿者,就已经彻底杀死了比赛。这意味着模仿已经完全脱离了本体,变成了符号狂欢。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模仿秀,却没想到从此开启了英灵殿争霸赛。打开贝多疯的直播间,榜一大哥是约翰·肯尼迪,榜二和榜三是李白、曹孟德。在无聊和抽象的道路上,充满着反逻辑。

妖人请指路

两年前,贵州网红“大姐夫”本来是拍搞笑段子的,没有太多剧情甚至偏爱最简单的“对口型”。直到某天,一位妖人在评论区指路:“别拍这些了,你头发剃短些,找个篮球场干坐着,旁边放一瓶冰红茶,就成了!”

500

听劝的大姐夫随便一试,就尝到了流量的甜头,从寂寂无名变成了几百万粉丝的网红。湖人的24号球服那不是球服,分明是纯元故衣。最初,众人都觉得他在哗众取宠。可是两年过去了,他的运球越来越熟练,就连三分也非常准。不知道是大姐夫对大G的渴望确实强烈,还是那个人终于要适应这副身体了。

“那英”的模仿者这英,早期仿过吉克隽逸和《巴啦啦小魔仙》里的小蓝姐姐。不知道哪天被指路了,模仿那英的视频无论是外貌、语气还有神态,都非常接近《好想好想谈恋爱》时期的那英。近期模仿那英给《歌手》摇人的作品,更是紧跟时事。

500

亚当来《歌手》后,这英赶忙和“冠当”连线,俩人出现在演播厅门口估计芒果工作人员都会慌神:“哟!老师怎么还在这儿呢,直播都要开始了。”

“冠当”的模仿者“赵井空”,平日里也就整点通讯录笑话和Kpop舞蹈。结果现在沉迷在亚当氛围里无法自拔,网友戏称“外貌和取向都模仿上了”。

有的模范者,单看都不像,凑在一起却可以封神。比如中S、汪大菲、且俊晔,三人连线的时候会让人误会中国的卡戴珊家族又吵起来了。真版永远互撕,而盗版却异常友好。且俊晔会为中S唱《流星雨》,汪大菲被问到前妻和其他女性比较时坚定选择“孩子妈”。中S单独出街购物,群众也会调侃:“且俊晔安排的刷汪大菲的卡。”

汉尼扳和项裕炜,则是汉尼拔和毛阿敏的先天圣体,属于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那种。别人都是长得像,汉尼扳不仅有外貌优势,还会弹钢琴。优雅的气质,流畅的英语,让人非常想和他共进晚餐。不由想起《甄嬛传》的描述,“其实你长得并不像她,但你站在那里,无端端就让人觉得是她。”

500

只要一副黑框眼镜,项裕炜就能让你满脑子回响起毛阿敏的“我是大姐”。更big胆的,他还站在《花少》当初杨洋走失的地方,用毛阿敏的样子跳杨洋的成名曲“石头剪刀布”。网友直接造谣“大姐疑似暗恋杨洋”。与“这英”的联动同样拍案叫绝,这英正在为比赛苦恼,推门而入的项裕炜让这英脱口而出“大姐你来了!”

听人劝吃饱饭。在各个模仿博主的评论区,都能看到要求“高人指路”的。有长得像Giao哥的,网友说你直播间隔30秒就Giao一声。有长得像罗翔的,群众急忙叫停“删除,免得吃官司。”

英灵殿模式

2024年的抖音正式开启英灵殿模式,起初人们都以为这是一场抽象笑话,直到后来圣杯战争爆发。那些课本上,甚至学校走廊上挂的名人画像,竟然被直接打印成面具。出于对上学的天然焦虑,硬糖君体感这些面具模仿者都有一种“不像的像”以及“太假之后的不假”。

面具模仿和真人模仿,从形式上看属于“抽象模仿”和“直接模仿”。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应该是“半抽象模仿”。代表博主是贝多芬的模范者“贝多疯”,他顶着油画一般的妆容坐在光线昏暗之处弹钢琴,这不就是志怪小说里的《画中仙》吗?

500

没见过贝多芬吹唢呐的可以来了,绝对是一名“阴乐家”。可与“孙悟空南天门DJ打碟”,并称为东西方两大古典音乐的高峰。直播间用户“断头台”和“路易十六”纷纷送上礼物,更是为抽象艺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模仿路易十六的博主“陆毅石榴”,那就是百分百抽象了。这类模仿的霸道蛮横之处在于:不需要任何天赋加持。为了最大程度玩梗,硬糖君建议石榴老弟下次直播时只露个身子,或者头上用个白布裹着。作品文案就用《断头皇后》:“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早已标注好了价格。”

500

为了尽可能贴近正主,抽象模仿者们都在做具体的事。居里扶人在玩“镭”,美中不足是没有译制片的口音。“哦,我亲爱的镭元素。你最好在我还有耐心和你玩化学的时候乖乖出现,不然的话,我不介意和你探讨一下物理。”

奥本海默的模仿者“奥本海糯”,作为原子弹之父,重现了“小男孩”轰本子的高光时刻。在乡村小道上,“小男孩”是贴了字的鞭炮,“广岛”则是一张A4纸。要是把小男孩换成真人,恐怕会更抽象。在奥本出圈前,博主还模仿过特朗普和丁真。“那些说我抽假烟的人,他们这辈子也抽不着瑞克。”就是抽烟而已啦,是不是要被你笑一辈子。

模仿霍金的“或斤”堪称抽象模仿之最。怎么说呢,物理无法让霍金站起来,但是“礼物”可以。为了把戏做足,他在小黑板上写物理题,轮椅上的抱枕印上小萝莉,放在中国是可以被名人后人告上法庭的程度。代表作《霍金的肯定》更是让莘莘学子欣喜若狂,刚才谁跟我竖大拇指来着,原来是霍金!

500

这一类模仿能出圈,大抵和早年杜甫玩摇滚类似,都是对英雄人物的祛魅解构。文科英雄以帝王将相为主,如拿破仑、路易一家子、肯尼迪。理科英雄则以科学家为主,如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奥本海默。但凡上过教科书的一百单八将,基本都能在短视频找到抽象模仿。

人们在消费什么?

虚假的美人计:“嗨,帅哥一个人吗?”真实的美人计:“笨蛋,怎么还和高中时候一样呆头呆脑的呀!”想象一下当朱元璋垂垂老矣时,来了一位酷似马皇后的妇人从怀里掏出一枚烧饼给他。

500

人们对待模仿者的态度,似乎不只是对相貌的留恋,而是对过去某种记忆的怀旧和重述。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琳达·哈琴指出的,“后现代派对于过去的重述之所以具有特色,就是因为这种重述与前代文本有一种说不清的矛盾关系。”

一方面,我们意识到某些内容具有激发想象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这些内容的意识形态和风格具有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张颂文的模仿者“张颂武”永远生活在《狂飙》的世界里,BGM一直是张杰的《听》。江苏泷的音乐永远是“忙忙碌碌寻宝藏”。秀才的模仿者“棺材”,就爱用“小妹妹送我的郎啊,送到了大门东”。

500

这些音乐就是带有记忆的文本,如同超链接立刻让受众联想到正主。鲍德里亚曾提到拟像的三种类别:仿冒的拟像、生产的拟像、模拟的拟像。最后一种应该是接近抖音抽象模仿的。即它掩盖了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场,且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但却可以达到一种“超真实的效果”。

如果把“大姐夫”模仿科比当作仿冒的拟像,那么在康师傅冰红茶上放一颗卤蛋,就是典型的“模拟的拟像”。甚至不用康师傅用“康帅傅”都行,人们要的只是黄色瓶子上有颗光头,就足以联想到大洋彼岸见过四点钟太阳的故人。

模仿奥德彪的“德彪世纪”,自行车上估计也不必放香蕉了,甚至也不必蹬自行车。只要两条腿在空中瞎转就行。看见一个黑瘦身影在夕阳下不知疲倦地前行,人们自然可以get到德彪精神。“生平不识奥德彪,哪有资格吃香蕉。二八大杠跨上腰,一匹黑骑穿云霄。”

应该说,短视频的抽象内容不再是由“深度”这个规约而导致的固定、封闭、规范、等级分明的链条。而是因为打破“深度”这个秩序所带来的充满反层级、反自足、反中心的冲击。模仿者们在各种戏仿拼贴的创作里,裂变出无尽的对中心和秩序的解构。

500

当年《百变大咖秀》的“白娘子”穿越现代骑着摩托车寻找许仙的场景,只是抽象模仿的一个序幕。当中心消失,我们看到安倍晋三射击肯尼迪、朱老八建号洪武开始反元、孟德尔玩起植物大战僵尸口中喷出豌豆……

如果念书时我把名人画像弄脏了,老师会骂我。但今天他进了我的面具直播间,高低要刷一个嘉年华。如今,AI在深度学习上已经在部分领域,将来甚至会在全领域超越人类。但在拥抱浅平、回归沙雕、反意义确定上,它应该永远替代不了咱。

人类啊,你究竟想从“像他/她”里获得什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